朱四暢
【摘要】風險文化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全體員工對于風險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對待風險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的集合。系統風險是指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等環境的變化而給整個社會或者某個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帶來的風險。處理好風險文化和系統風險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企業實現短期的經營目標和長遠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風險文化 系統風險 非系統風險 傳染
一、風險文化
(一)Geert Hofstede的組織文化理論
1. Geert Hofstede組織文化理論的五個維度
Geert Hofstede是世界文化管理大師,曾經在IBM人事管理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后期在大學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實務界與理論界的工作經歷讓Geert Hofstede對企業文化有著獨特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對五十多個國家的文化形成基礎、文化特點和文化制度等進行調查、對比和分析,他發現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不同國家的職員對企業文化的看法也不一樣。通過研究,Geert Hofstede提出了企業組織文化理論,并認為不同的企業文化對企業決策會形成很大的影響。該理論包含以下五個維度:
(1)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它主要指員工對企業領導權威的遵從程度,員工是完全聽從領導的安排,還是主動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中。
(2)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它主要指員工對于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的執行程度。不確定性規避程度比較高的企業,往往會建立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員工按標準化程序工作;不確定性規避程度比較低的企業,往往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員工工作的隨意性比較大。
(3)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它主要指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個人主義文化往往指員工更關注個人表現、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而集體主義文化氛圍下的員工更注重企業整體利益,希望個人能融入集體,團隊利益大于個人利益。
(4)男性主義(Masculinity)和女性主義(Femininity)
它主要指企業中男性價值觀還是女性價值觀占據主導地位,會對企業決策有很大的影響。
(5)長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和短期取向(Short-term orientation)
它主要指企業員工對遠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取舍程度,如果員工偏好遠期利益,則企業決策往往重視企業的戰略利益;如果員工偏好近期利益,則企業比較重視戰術利益。
2. Geert Hofstede組織文化理論在中國文化中的應用
Geert Hofstede組織文化理論在中國的企業文化中也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和應用。
(1)關于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的應用
中國歷史上長期的集權式文化基礎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領導文化。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企業主要靠行政命令制定和安排生產經營計劃,企業領導聽命于政府部門的決策,員工完全按照企業領導的要求做事,權力集中度特別高,權力距離差距程度也比較高。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引進吸收了西方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管理經驗,但由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有制體制特征,中國的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大多數企業文化中,領導的權威通過集權方式得到遵守,員工對企業領導層的依賴度較高。近年來,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實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企業股權結構趨于多元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穩步推進,企業逐漸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文化呈現國際化、科學化的特征,員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直接參與企業決策越來越廣泛。
(2)關于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的應用
中國以儒家文化為主,企業管理中強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情感管理方式,員工尊重領導決定時,更希望企業的管理制度具有彈性,喜歡靈活性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剛性的規定。這一點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也得到體現,例如中國的企業制定了電腦等設備的報廢制度,規定了報廢年限,但現實情況是報廢制度并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電腦到了規定的報廢年限,但只要還能使用,企業一般通過維修來延長電腦的使用壽命,而不會立即報廢。
(3)關于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應用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集體主義意識濃厚,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在企業中,員工往往以企業為家,喜歡通過團隊來實現個人目標,重視團隊文化建設。
個人是企業的一員,應該按照企業的要求努力工作,通過為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來實現個人價值。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極端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會受到大家的鄙視;無私奉獻則會成為大家的榜樣。中國的企業中,員工把企業當作大家庭,對企業有歸屬感,因此企業更有凝聚力。
(4)關于男性主義(Masculinity)和女性主義(Femininity)的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有一種說法是“女人能頂半邊天”,男女地位越來越平等。但是總體來看,中國社會對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定位,還是偏向于以男性為主體,這個可以從中國政府官員的結構、企業管理層結構得到體現。在以男性為主要企業文化中,集權、獨斷虧行、命令式工作方式占據主要地位。
(5)關于長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和短期取向(Short-term orientation)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艱苦樸素、勤儉創業,在企業中也一樣,員工希望通過努力工作,企業能創造最大價值,實現可持續、長期發展,這樣員工也能在企業中長期工作。但在實踐中,隨著企業市場化的發展,有的企業領導層為了自身職務的晉升,可能會追求企業的短期利潤,采取一些短期行為決策。不過,現在中國有遠見的企業都比較重視企業的戰略定位,更加重視企業的長遠發展。在中國的國有企業中,員工的流動性一般比較低,員工對企業依賴度比較大,這就更需要企業決策時以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經營目標。
(二)風險文化的定義
風險是指未來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影響。文化往往指社會中人們基于共同的生活環境、社會制度、相同的政策經濟發展基礎等而形成的人生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的綜合。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形成所有員工對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經營目標、企業形象、企業產品、企業服務和企業管理制度等的統一認識。
風險文化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全體員工對于風險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對待風險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的集合。風險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險文化的建設對于企業實現短期的經營目標和長遠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三)健康的風險文化的主要表現
1. 企業員工應該正確認識風險,樹立風險理念
企業應該通過入職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方式向員工灌輸風險方面的知識 ,讓員工樹立風險理念,既認識到風險能給企業帶來損失,也可以給企業帶來收益;風險既具有客觀性,同時也會受到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面對風險既可以事先防范,也可以有效利用。員工應該充分認識到所在崗位的風險,以及可以采取的風險應對策略,確保企業能建立全員風險文化意識。
2.企業應該建立一套以人為本的風險管理規章制度
健康的風險文化應該以人為本,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對待風險的管理制度,讓員工面對風險時做到有章可循。要讓員工自覺地學習和遵守風險管理制度,將風險文化意識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3. 加強組織結構建設,強化風險控制
企業應該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比如可以在董事會下面設置風險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指導公司的風險防范和控制工作,可以向董事會提議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公司的風險進行評估,并針對評估報告要求企業集團或者下屬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進行風險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4.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從業務源頭管控風險
企業應該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實現不相容職務的崗位分離,明確每個崗位的主要風險點,加強業務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控,通過有效的約束制約機制,讓員工明確崗位風險重點,從業務源頭控制風險。
5.中國工商銀行構建信貸風險文化案例分析
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居于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之首。信貸業務是工商銀行主要利潤的來源之一,工商銀行通過建設信貸風險文化有效地實現了信貸業務的風險管控。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對總行、分行和支行的員工進行全員信貸業務的培訓,讓員工了解信貸業務流程、明確信貸業務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收益與風險,對信貸業務的審批按照貸款額度進行授權,從業務源頭管控風險。工商銀行在董事會下面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主要協助董事會審定銀行的風險管理戰略、風險管理流程和內部控制制度,并對企業相關高級管理人員和風險管理部門的風險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評價。正因為建立了完善的信貸風險文化,工商銀行目前在中國擁有最大的客戶群,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實踐證明,健康的風險文化為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失敗的風險文化的主要表現
1. 沒有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念
企業從高層管理人員到普通員工對風險知識不了解、了解不多或者對風險形成了錯誤的認識。有的企業沒有一點風險意識,純粹“摸著石頭過河”,盲目經營,一旦風險來臨,便不知所措。
2. 沒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沒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即使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因為沒有得到有效地執行而形同虛設。一個企業沒有內控制度,就相當于一輛火車沒有軌道一樣,最終必然偏離正確的方向,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3. 沒有建立全員共識的風險應對策略
沒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和風險管理制度,員工由于沒有風險意識,也沒有可以遵循的風險管理制度,也就不會形成全員共識的價值觀和責任感,企業缺乏凝聚力和創造力。
4.沒有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
沒有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無法對管理人員和基層人員的風險管理情況作出客觀的評價,無法就風險管理職責進行有效的獎勵和懲罰,最終使得企業的風險管理流于形式,無法形成全面的、健康的風險管理文化。
(五)中國轉型期的變革對企業風險文化的影響
1. 全球化對企業風險文化的影響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絕大多數世界500強企業都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的企業也積極走出國門,參與對外投資。中國經濟已經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企業國際化趨勢明顯。同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組織做生意,員工來自世界各地。這就要求中國企業的風險文化應該積極吸收西方企業風險文化建設和管理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加以創新。
2. 市場化對企業風險文化的影響
中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越來越快,企業在競爭中謀求發展。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之間已經從表面的產品競爭轉向更深層次的文化理念的競爭。企業只有以人為本,通過建立具有人文關懷的企業風險文化,才能培養員工的規則意識和樹立全員風險理念,形成共同的風險文化價值觀。
3. 經濟發展理念對風險文化的影響
中國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但目前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不再簡單地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而是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風險文化建設和管理時,除了關注股東利益外,還應關注債權人、職工、客戶、供應商、企業所在社區以及其他社會公眾的利益。企業應該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保護環境,樹立和諧的企業風險文化管理理念。
二、系統風險
(一)系統風險的定義
非系統風險指是某家企業由于自身生產管理出現問題,而給該企業經營帶來的不確定性。非系統風險可以通過組合投資來進行分散,又稱為可分散風險。比如某個企業的營銷策略失敗而導致該企業不能實現利潤目標,營銷策略失敗只會對該企業造成影響,因此屬于非系統風險。
與非系統風險對應的是系統風險。狹義的系統風險主要指給某個行業帶來的不確定性;廣義的系統風險主要指給整個國家、地區或者全世界帶來的不確定性。綜合兩者的含義,系統風險是指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等環境的變化而給整個社會或者某個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帶來的風險,它無法通過投資組合來分散,又稱不可分散風險。系統風險具有不可分散、累積性和傳染性等特征。常見的系統風險包括戰爭、天災、稅率變化等。比如中國的證券市場在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上證指數由5000多點狂跌到3000多點,這期間所有的股票的股價都不可避免的大跌,政府暫停IPO,資本市場失去了正常的融資功能,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投資者加杠桿進行投資,當股價下跌時造成了放大效應,屬于典型的資本市場系統風險。但好消息是中國政府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市場化干預,最終避免出現波及整個社會的金融性系統風險。
(二)系統風險的傳染途徑--以銀行業為例
系統風險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傳染性,可以在同行業的企業之間進行傳遞,在不同的行業之間傳遞,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傳遞。
1. 系統內的傳染
銀行業的系統風險主要指由于外部因素或者銀行自身經營問題而導致一家或幾家銀行出現支付困難,最終可能導致大多數銀行出現危機或破產,甚至會引起整個銀行系統的崩潰。
銀行業系統內的系統風險傳染是指由于一家或幾家銀行的儲戶發生擠兌風波,可能會導致行業內其他銀行也會發生擠兌風波。一家銀行出現流動性不足,與之相關聯的其他銀行也會出現流動性不足,無法滿足客戶兌付要求。這種傳染性具有多米洛骨牌效應,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可能會導致整個銀行系統出現問題。
2015年在希臘出現的銀行擠兌風波,完美地詮釋了銀行業系統風險的傳染性。希臘由于無法支付外債,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退出歐元區,二是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不管采取哪種方式,都會導致銀行儲戶的歐元存款無法全額提取,因此希臘人在6月初開始在銀行排隊提取存款,這一現象迅速波及到希臘所有銀行,造成本來流動性就不足的希臘銀行業資金迅速枯竭,希臘銀行業面臨全部破產的困境。最終歐洲央行向希臘銀行業補充了流動性,才避免了一場災難。
2. 系統外的傳染
銀行業自身的系統風險如果不可避免地發生,這必然會波及到與銀行有借貸關系的相關企業。比如某個銀行出現資金支付問題,在該銀行開戶的企業存款無法得到保障,這必然造成企業資金短缺,企業無法按時償還到期債務、支付職工工資,最終企業資金鏈斷裂。該企業的供應商由于無法拿到貨款,資金也會出現緊張,加上供應商的開戶銀行也出現危機,那么供應商的資金鏈也必將出現斷裂的風險。最終會導致企業所在行業出現危機。這就是銀行業的系統風險傳染到其他行業的直接表現。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風險傳染危害極大,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干預,就可能引起社會性系統風險,其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2008年由于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相繼申請破產保護,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金融危機。許多投資者包括企業投資者購買了大量的次級債或者其他理財產品,但由于相關的投資銀行、次級債發行公司無法履行支付義務,造成投資者虧損嚴重。相關股票價格大跌,變成了垃圾股票。投資銀行相互之間因為投資關系受到連帶影響,這一危機甚至波及到實體經濟,令美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3. 國家之間的傳染
一個國家銀行業出現的系統性風險或者社會風險會傳導到其他國家,可能會引發世界性的風險。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沒有哪個國家或企業能夠閉門造車。一個國家出現的問題很容易通過國際貿易、國際資本市場、國際金融體系等途徑傳染給其他國家,也就是所謂的風險的傳染無國界。
1997年亞洲出現的金融風暴最早從泰國開始。泰國屬于典型的外向型經濟,主要依靠國際市場,由于泰國宣布取消固定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泰銖大幅度貶值,經濟的崩潰也導致泰國政府的混亂。泰銖匯率出現大幅度波動,也導致與其經濟特征相似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出現了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迅速波及到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和中國等國家,整個亞洲陷入經濟蕭條的危機中。
三、結論
厘清風險文化和系統風險的內涵、關系和傳染機制,有利于企業樹立正確的風險理念,形成健康的風險文化,利于風險創造價值,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項繁繁.商業銀行操作風險防控與合規文化建設[J].南方金融,2017(09):75-81.
[2]廖靜怡.影子銀行風險的文化認知——兼及中美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7(09):106-114.
[3]汪新建,張慧娟,武迪,呂小康.文化對個體風險感知的影響:文化認知理論的解釋[J].心理科學進展,2017,25(08):1251-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