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
摘要:重新聞商業價值、輕新聞人文精神成為短視頻新聞比較明顯的弊端,文章圍繞短視頻新聞的生產流程、傳播特征與人文精神之間的矛盾,分析短視頻新聞在傳播領域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而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 人文精神 新媒體
短視頻新聞逐漸成為各家媒體追逐新聞熱點的工具,一方面是因為10到30秒的短視頻能夠抓住受眾眼球,符合當下受眾淺閱讀的習慣和市場尋求注意力經濟的規律;另一方面是短視頻制作周期短,符合資訊新聞短平快的要求,既保證了時效性又具備了視聽效果,因而受到受眾和各家媒體的歡迎。除了梨視頻、秒拍等商業短視頻公司,許多傳統媒體開始占據短視頻市場。
國內最早將移動短視頻應用于新聞領域并進行產品開發的是新華網絡電視,2014年底推出了“新華15秒”。可以看出短視頻新聞在業界已經被普遍認可,但是從發布內容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媒體都會選擇追逐社會熱點,選擇內容上也大多注重博人眼球能夠短時間引爆輿論熱點的事件。這一現象雖然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但新聞中應該有的人文關懷在短平快的內容中被吞噬甚至消磨殆盡。重服務、輕深度成為短視頻新聞比較明顯的弊端,本文將圍繞短視頻新聞的生產流程、傳播特征與人文精神之間的矛盾,分析短視頻新聞在傳播領域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而提出優化建議。
新媒體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矛盾
短視頻作為一項新技術在奪取受眾注意力、創新新聞內容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績,但其抓取、制作的新聞內容中缺少一種對人的命運、情感、生存狀態等真正的體貼、關心、重視乃至思考。
有學者根據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發展研究報告》整理了短視頻新聞的定義:短視頻新聞是一種主要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視頻長度以秒計數,由專業新聞媒體或用戶制作并傳播的視頻新聞資訊。融文字、語音和視頻于一體,更能滿足移動碎片化場景下用戶的信息獲取與分享訴求是短視頻新聞的優勢所在。
上述定義中突出了短視頻新聞的三個特點:
首先是一種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的新技術,突出了新聞的工具化特征。有學者曾經分析新聞工具化有兩種表現——意識形態的工具化和物質利益的工具化。短視頻新聞是新聞市場中的獲利工具,依托移動新技術,追求即時新聞、短期爆點,將以人為本變為以用戶為本,把新聞與受眾的關系簡單定義為商家服務與消費者體驗的純商業關系,對人的命運、生存狀態的關注大打折扣。
其次是以秒為計時單位的時效性新聞。現在市面上短視頻新聞大多控制在3分鐘以內,呈現的視角很少放在新聞中的人身上。如局面視頻在江歌案中制作的當事人的對峙,關注點放在了新聞事件的矛盾和沖突,進而引發了輿論場上的罵戰。以秒計時的內容是新聞市場追逐快餐閱讀和注意力經濟的選擇和結果。從盈利角度來看,新聞選擇以市場需求和受眾要求為標準的確可以短時間占據市場份額,實現廣告和品牌上的盈利,但是從新聞本身來說,新聞本該是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社會輿論工具,而不是以經濟效益為主的商業盈利工具。長此以往,將損害新聞的社會責任和相關媒體的公信力,進而影響整個新聞行業職業道德和專業主義精神。
最后,短視頻新聞一再強調用戶至上,為用戶服務的理念就決定了短視頻新聞的商品性質。商品都是有逐利性的,利益的落腳點自然不會在人文精神上。比如事故新聞中,從標題到內容,短視頻新聞關注的都是現場的慘狀,以是否抓住現場的慘狀為衡量新聞有無價值的標準。追求的是越恐怖、驚險、刺激越好,事故中受傷的人、傷情、感受、境況無從提及。
我國的學者孟建偉從三個方面解讀了人文精神:一是真善美崇高的價值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二是人文科學層面上的知識分子情懷;三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精神氣質。新聞中的人文精神應該在這個方面繼續細化,突出社會責任感,即以人為本,更關注事件中人的命運、對人的影響。這與短視頻新聞中技術推動、新聞市場經濟效益存在矛盾。
短視頻新聞的逐利性與新聞人文精神的沖突
以麥克盧漢為首的多倫多學派認為技術改變生活。縱觀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短視頻、VR、人工智能、新聞游戲以各種新奇有趣的形式改變著新聞的呈現形式,但是也扭曲了人們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博士自殺”關注導師對學生的“性暗示”,“楊翁之戀”關注“82歲與28歲之間的怎樣結合”,“四川摔狗事件”關注“雙方當事人網絡罵戰”等。媒體充當著意見領袖的角色,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受眾新聞趣味而喪失了引導受眾注意力的作用,必然會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和作為社會輿論工具的功能。
技術的發展更新著新聞的生產、消費與接受模式,但加深了新聞對技術的依賴程度,人讓位于技術。技術是為人服務的,但技術一旦和商業相結合,突出的就不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人的利益為本,在新聞中這種表現更為突出。從新聞的職能角度來說,新聞的制作需要價值觀念上的選擇、社會責任的突出和引導輿論、疏散矛盾的意識。但簡短的內容、快時效的要求讓新聞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意識大打折扣,新媒體技術的工具理性壓縮了價值理性。
首先是價值觀的沖突。以《新京報》的“我們視頻”為例,“我們視頻”是以微信、微博為主要傳播陣地的直播和短視頻欄目,其口號是“每天提供最新鮮、最熱門、最有價值的新聞直播和短視頻”。新鮮和熱門對應互聯網時代下高時效、高流量的傳播特征。價值對應的要求值得商榷,新聞媒體在新聞選擇上經歷了“有聞必錄”“政治優先”“受眾主導”等過程,如今短視頻時代下的價值選擇變成了熱點與流量優先,價值的選擇由底層人的命運向“讓底層人駭人聽聞轉變”,新聞價值觀上的轉變也導致了對人文精神的曲解和忽視。
其次是制作與呈現上的沖突。許多紙媒過去都是以深度報道為品牌塑造的標桿,深度報道具有較長的制作周期,成本高、收益體現在長期的口碑和公信力上。短視頻新聞要求時效和簡短,內容轉瞬即逝,各家媒體都在爭奪第一信源,很難有耐心去挖掘新聞當事人背后的故事,其成本和收益建立在短期的流量和關注度上,這就導致了制作時間上的偏重和呈現角度的不同。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去挖掘新聞爆點,自然就不會總是選擇需要長時間思考和挖掘的人文精神。
最后是受眾喜好的沖突。短視頻新聞追逐的受眾喜好,但是受眾的關注度會產生疲憊感。根據近期socialbakers公司對Facebook上視頻閱讀情況的調查,閱讀完成率排名前25%的視頻長度都不到21秒,而且20%的用戶在開始觀看一段視頻后10秒左右離開,33%的觀眾會在30秒左右離開,45%會在1分鐘左右時離開。可以看出,短視頻追逐的受眾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30秒之內如果不出現能夠抓人眼球的內容就會損失用戶,失去其新聞價值。可見短視頻新聞具有易碎性,很難形成自己的穩定受眾群體。依靠30秒之內的內容也很難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塑造品牌的關鍵——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和呈現又和短時長的內容相沖突。
短視頻新聞與新聞人文精神的對接策略
目前,在市場活躍的專注做短視頻新聞的媒體都處于上升階段,關注的也是不計成本的投入,但是否會在新聞市場上獲得收益還是未知數。除了技術上的更新換代帶給我們全新的盈利模式以外,傳統的新聞傳播規律和價值取向并非一無是處。新聞是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社會輿論工具,也就決定了新聞必須以社會效益為主,關注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媒體要想在瞬息萬變的新聞市場中立住腳跟,依然還是要靠新聞人的工匠精神——人文精神,關注新聞與社會息息相關的意義,起到指導生活、引領價值觀的作用。
首先短視頻新聞可以在解讀新聞上下功夫。追逐熱點具有時效性和不確定性,但是獨特的新聞解讀和具有自身風格的新聞定位能夠收獲穩定的受眾群體。如江歌案件中不少受眾希望媒體能夠從法律層面做出解讀,給予大眾正確的輿論引導方向,而市面上的媒體大多關注當事人在網絡上的罵戰。短視頻的快不僅體現在快速呈現,還應該體現在快速在輿論上形成自己觀點和用戶群體。
其次短視頻新聞應該注重連續性和深度性。30秒之內做出深度內容確實具有一定難度,但對事件持續性的關注也可以對事件進行全面解讀。視角的選擇一定程度上能夠留住受眾,不只停留在流量上。利用幾個30秒形成完成的事件解讀鏈條也是短視頻新聞下一步應該著力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突出新聞事件的人,用人的力量去打動受眾而不是用爆點去吸引受眾。
最后短視頻新聞也需要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現在市場上大多數短視頻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拍客體系,人員的業務水平無法保證,具不具備基本的新聞素養也無從判斷。判斷新聞作品好壞的標準是能不能有流量,這直接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位。短視頻新聞也需要專業記者的參與和制作,甚至要在其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樣才能夠體現一家媒體的專業精神和人文精神。(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