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
摘要:我國綜藝節目的內容制作與播放模式都已日趨成熟,在移動互聯網直播平臺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綜藝節目尋找到了新的發展契機——“直播+綜藝”的新模式。《十三億分貝》運用“直播+綜藝”的新模式以“直播視角”創新和豐富內容,節目滿足受眾需求并形成了獨特的“參與式文化”。“直播+綜藝”是直播平臺的一次偉大嘗試,更是傳統綜藝節目在形態演進過程中的一次巨大跨越。
關鍵詞:直播綜藝 文化價值 發展趨勢
隨著龐大的用戶群和網絡付費模式的利益驅動,網絡直播與綜藝節目的模式融合也迅速成為各大平臺競相爭搶的新高地。從2015年起,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三大視頻網站紛紛上線網絡直播類綜藝節目。例如騰訊視頻攜手芒果娛樂、熊貓TV采用“直播+點播”形式的真人秀節目《Hello!女神》、優酷美食類直播綜藝節目《茜你一頓飯》。愛奇藝音樂類直播綜藝節目《十三億分貝》更是首創“直播+綜藝”的新模式。
“直播+綜藝”的典型特征
網絡直播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媒介中,直播主體利用直播技術實時發布現場信息并與受眾直接參與互動交流的活動。直播技術既可以做到同一時間接收信息,又可以在不同平臺上推廣相同的內容,直播平臺也順勢成為了一種新的社交方式。不同于博客、論壇、貼吧、微博等社交平臺,網絡直播平臺更注重實時性和交互感。直播綜藝就是互聯網直播行業與綜藝節目行業的融合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娛樂節目內容形式。與電視綜藝、互聯網綜藝的不同之處在于需要大量用戶的在線參與,游戲進程中需要獲得用戶的實時反饋。
實時互動的直播綜藝。網絡綜藝節目是實時錄制在線播出的,“一鏡到底”則更加需要主持人和表演者的臨場應變能力。這種原生態的節目運作方式,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但更加考驗主持人專業能力。《十三億分貝》中,主持人汪涵不僅在選手演唱期間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同時又將歌曲中所包含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知識對觀眾進行講解,使得節目在娛樂大眾的同時還更具知識性。在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強調實時性的同時,還具有互動性。《十三億分貝》的“互動性”體現在整個節目制作過程中。汪涵和大張偉兩支隊伍通過各自房間的直播設備,實時在線與觀眾交流賽況,參賽嘉賓和節目組可以得到實時的反饋,從而不斷豐富節目內容。觀眾通過發送彈幕和語音發表自己的意見,做到了交互式傳播,不僅拉近了節目與觀眾的距離還使目標受眾獲得極大的參與度和滿足感。
網絡直播綜藝節目中的雙向即時互動是其他的節目類別難以匹敵的。不論是微博還是自媒體,創作者與受眾的交流明顯較弱,而且信息無法實時得到交互反饋。實時性和互動性是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本質特征。
原生態的節目內容。網絡直播綜藝節目拍攝實時性與“一鏡到底”的特點使得節目內容無法進行二度創作和后期剪輯。因其節目內容未知、原生態,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則更能吸引受眾眼球,滿足受眾獵奇心理。在《十三億分貝》中,來自四川達州渠縣的張若水一出場就給觀眾留下懸念,他拖著一個紅色的編織袋進入了汪涵的直播間,在線觀眾紛紛發送彈幕猜測是送給主持人的禮物。當特邀嘉賓撒貝寧打開編織袋的時候發現里面是一只風扇、一些報紙和花露水。正當觀眾疑惑不解的時候,張若水把報紙鋪在了地上席地而坐,拿起吉他演奏歌曲。“地攤歌手”的形象立刻深入人心。節目中出現的“懸念”是真實、原生態的,因此節目帶給了觀眾很強的參與感,實現了節目與在線觀眾的“零距離”。
在《十三億分貝》中,主持人為了給自己的隊伍增加人氣,他們需要聽從來自在線觀眾臨場提出的要求,就有了汪涵的說唱以及大張偉合伙搶人的橋段。觀眾可以實時觀察選手的表現,節目根據觀眾的反饋同步進行調整。網絡直播技術讓受眾直接參與到節目內容的生產當中,從而放大節目的效果,吸引受眾人群。
滿足受眾的社交體驗。“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受眾接受信息不是被動的,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使用與滿足”即人們的需求與使用,進而產生期望,達到最終的滿足。網絡直播綜藝節目中的受眾是實時在線參與互動,具有極強的主導性。在《十三億分貝》中C-BLOCK組合是湖南長沙本地年輕人最為熱愛的團體,他們選擇了由大張偉帶隊的北方陣營。在線用戶紛紛在南方陣營的直播間留言,希望汪涵能夠將該隊“搶”過來,于是就有了汪涵和大張偉搶人“互懟”的畫面。
“直播+綜藝”的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同時也是社會產物。客體具有滿足主體的某種文化需要,主體獲得或者反映某種文化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價值關系。個人不僅是文化的需求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將受眾群體化,通過直播的集聚效應傳遞獨特的文化現象。
集體參與的視聽狂歡。《十三億分貝》的節目定位是尋找最美鄉音,以傳播本土音樂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制作人參與比賽。例如來自來臺灣的“饒舌天團”玖壹壹,在現場演唱了原創歌曲《9453》。這首歌曲將國語和閩南語混搭融入西洋流行音樂曲調當中。此外還有“西北鼓王”趙牧羊、“帝都”說唱組合霍佳辰和于子涵、潮汕姑娘葉子、重慶的BMX組合等為代表的來自全國7大區域,3個重點省份,159座城市的本土音樂人。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十三億分貝》將致力于對方言文化保護的主持人汪涵、對本土音樂喜愛和獵奇的觀眾、參賽的音樂人聚集起來,共同組成了一個具有社交性、多樣性的社會群體,促成了方言文化集聚傳播效應,實現了受眾的“參與式文化”。
彈幕文化的價值認同。網絡直播受眾的參與式文化是通過“彈幕”來進行交互式信息反饋的。“彈幕文化”是由二次元的網站(NICONICO動畫)發源而不斷形成的彈幕系統。透過彈幕,觀眾在與表演者互動的同時,也在與其他觀眾進行實時溝通,來實現社交和達到相互的價值認同。彈幕在網絡直播綜藝節目中同時也實現了文化的生產和消費。觀眾不僅把彈幕作為表達自身情感的工具,同時又通過語言和打賞的方式來凸顯自我獲取心理上的滿足。《十三億分貝》中,來自河南的打魚天團BIG YOUNG演唱了一首由豫劇改編的流行歌曲《Super Star》,彈幕評論中立刻涌現一批“我大河南”“大鄭州”的熱評,實現了屏幕外用戶之間的身份認同。觀眾通過刷“鐵粉卡”“比心”“金幣”等虛擬禮物在節目中進行打賞與消費。網絡直播綜藝節目中的彈幕,相較于傳統的綜藝節目具有“實時互動性”的特征。傳統綜藝節目上的彈幕,僅僅是觀眾對于當下內容的反饋,并不能做到實時的與節目表演者及其他觀眾進行參與式的交流。
“直播+綜藝”的發展趨勢
網絡綜藝節目給網絡直播開辟了新的路徑,網絡直播也給網絡綜藝的節目創造了嶄新的模式。怎樣尋找“直播”與“綜藝”之間的平衡?從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敘事來看,因其受眾的實時互動,造成節目在內容走向上不確定因素較高,節目的節奏很難把握。節目內容也容易出現尺度較大的問題,怎樣確保節目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需要節目主持人的積極引導、節目環節設置合理以及避免內容的同質化。個人直播具有即時性、真實性、動態性特征,強調觀眾的個人體驗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主播的表演和傳播的內容次之。錄播的綜藝節目是封閉的、孤立的。怎樣在“第一視角”與“第三視角”,“受眾互動”和“內容反饋”之間作出平衡,是值得深思的。《十三億分貝》中,本土音樂人在進行表演的時候,應網民的要求主持人中途打斷其表演進行“搶人”,主持人與嘉賓之間插科打諢現象時有發生。雖然節目刻意營造與觀眾的“零距離”,但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整體呈現出了一種無序性和混亂感。“出現”與“呈現”,是橫亙在直播和綜藝兩極之間的難以彌合的審美鴻溝。①一些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做成了“直播”和“錄播”兩種模式,很顯然,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網絡直播是2016年才逐漸起步的新興行業,網絡直播平臺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諸多弊端。其中主要包括:內容低俗、泛娛樂化現象嚴重、版權問題和彈幕的言語暴力對觀眾的年輕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當直播技術融入到網絡綜藝節目當中的時候,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挑戰。直播“去污化”“泛娛樂化”,急需政府的監管和互聯網視頻直播平臺的約束。
對于直播平臺、視頻網站還有廣大受眾來說,“直播+綜藝”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對于網絡直播綜藝節目今后該怎樣發展,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模式。網絡直播+綜藝節目的制作成本較高。直播設備的使用以及技術的研發、舞臺場景的搭建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當前,直播綜藝模式還正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短視頻和直播逐漸取代圖片信息進行傳遞,再加上5G通訊技術的突破,未來信息傳播必將進入實時共享多屏交互的時代,而直播綜藝或許是通向未來的一次偉大嘗試。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注釋:①冉? 楨:《淺談“參與式文化”的概念變遷》,《新聞研究導刊》,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