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珊珊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園文化應融合“工匠精神”,并具備鮮明的職業特征。本文首先介紹工匠精神的內涵以及融合工匠精神的中職校園文化特征,然后闡述融合“工匠精神”的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構建途徑。
1 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提升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起到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2 融合工匠精神的中職校園文化特征
2.1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滿足就業要求,在此過程中一切以服務為宗旨,以文化建設為基礎,提高學校服務質量,構建良好的人文環境。
2.2職業特色鮮明
為社會、企業培養滿足一定專業能力與工匠精神的職業人才是中職的重要責任。基于此,中職學校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就應該全面掌握現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方向,以校園環境建設、校風建設等多個方面入手,集中體現其辦學宗旨,營造出有職業性的校園氛圍,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
2.3與企業文化接軌
中職學校和企業之間,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有很多貫通之處。中職學校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定向培養、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要求中職學校主動走出校園,面向企業、服務企業、融入企業,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及時引入和滲透企業文化。此外,要重視與企業之間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面向企業并服務企業,最后讓學生能夠適應企業,并融入到企業中,成為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人才。
2.4勇于創新
工匠必須把“匠心”融入生產的每個環節,既要對職業有敬畏、對質量夠精準,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活力。
3 融合“工匠精神”的中職校園文化構建
3.1開展弘揚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金點子”征集活動
開展弘揚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金點子”征集活動,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是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必要條件。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了解服務對象及需求,努力提升自我,不斷提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強化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貼合企業的發展要求,把握時代的脈搏,突出時代主題。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時更要激發創新力,以促進校園文化的長遠發展,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和個人發展環境。總之,讓校園文化建設的靈感與成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2將企業文化充分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以競爭促成效
在中職校園文化構建中加入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展:
3.2.1每年選取固定的時間開展企業文化節,并作為學校傳統文化節傳承下去
可以舉行多種校企互動活動,如大屏播放企業宣傳片、組織學生觀看企業管理及工匠故事、企業專家座談會、請企業培訓師為師生開展拓展訓練、企業文化展覽等,打造學校企業文化節日品牌。
3.2.2邀請企業技術型、管理型人才到校園進行宣講
既能提高教師與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增強兩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從而讓學生能夠掌握社會發展的動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找準個人定位,從而立起弘揚工匠精神的大旗,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務實態度指導實踐,錘煉技術技能、塑造職業精神。
3.2.3舉辦知名企業或學校合作企業文化展
搜集整理國內著名企業優秀或合作企業文化資料,做成宣傳展板,把“質量第一”“信譽為本”“顧客至上”等企業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園文化實踐活動中去,以增強學生的質量意識、誠信意識等,促進中職學生領會企業文化內涵,糾正認識偏差,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3.2.4加大“企業文化進校園”的班級文化建設
每班出一期以“企業文化進校園”為主題的黑板報;分享企業管理、大國工匠故事,也可舉辦班級演講比賽等配套活動。
3.2.5校企合作,打造學生社團精品工程
企業參與到學生社團建設中,定期舉辦社團文化節,打造參與率高、質量好的品牌社團。
3.2.6優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
依托“名校+名師+名企”的集團辦學化模式,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等鏈條,穩定優質校外實訓基地,協會駐校、企業駐校、鑒定站駐校、名師駐校的合作模式,升級創新創業園,開設校企合作選修課。
3.3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工匠精神講究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保證品質,而學校的管理與教育活動開展,都需要依托校園制度來規范與監督,因此制度文化也是校園一切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制度的外化就是各種規章制度和流程,而文化則是一種內化的精神,為了讓學生和教師能夠與學校的發展保持一致,必須要構建制度文化。學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引進企業的一些先進管理理念,搭建對應的管理體系。首先,學校要制定章程,同時還要遵循國家相關法律的要求,實現依法辦學;第二,學校要搭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了教學、黨務、行政等方面,同時在運行過程中要及時的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和預防;結合學校的自身實際情況,引進企業中滿足自身發展的管理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制度,提高內部管理的效率和質量。第三,明確學校部門職能和崗位職責,確保各項工作流程化、制度化。第四,開展教學與行政管理部門診斷與改進工作,抓質量提升,促內涵發展。第五,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將企業中員工的職業素養培養,融入到制度文化中,從而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3.4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包含學校整體布局、學校建筑、形象標志、藝術景點、文化走廊等。同時,校園環境的設計與氛圍的規劃,可以依據辦學的特點、職業特色等元素,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場環境。在校園內一些顯眼的地方,宣傳大國工匠事跡、價值觀以及企業的文化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精神,增強學生的職業感。
4 結語
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以及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突出職業與企業特色,以競爭促成效,打造能夠體現工匠精神的中職校園文化品牌,加快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步伐,發揮出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單位自主教育部規劃課題“基于工匠精神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為FJB170655。
(作者單位:大連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