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華 閆彬彬
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正逐步讓人類社會生活步入全新的數字化生存時代。新興信息技術席卷全球,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在教育領域也悄然掀起了一場教育變革,“教育究竟走向何處?”這將成為一個重大的時代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只有梳理教育變革的歷史脈絡,汲取歷史的經驗與智慧,適應當前信息時代下學習方式變革的現狀,才能把握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開創自主學習的新天地。
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實質上是由信息技術的創新帶來的教育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改變。在當前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歷史進程中,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也從早期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上升到了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發展性要求,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構建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愿景。如今教育更加開發人的潛能和發展其創新創造能力,并格外重視學生具有學會學習和主動發展的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正逐漸成為當前教育大變革背景下未來社會人才能力發展的聚焦點。因而,明晰自主學習的基本概念與本質特征,這是探討自主學習實踐的基本理論前提。
1 自主學習的概述和特征
關于自主學習的定義,許多研究者都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界定,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釋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齊莫曼(Zimmerman),早在20實際80年代他就曾致力于自主學習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一個系統的自主學習研究框架。他認為自主學習主要關涉6個方面:“為什么學”(動機)、“如何學”(方法)、“何時學”(時間)、“學什么”(學習結果)、“在哪里學”(環境)、“與誰一起學”(社會性),如果學生能對這6個方面做出選擇或控制,那么他的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他把自主學習分為三個維度:元認知、動機和行為。元認知表明學生能在各個學習階段進行自我反思,包括制定學習計劃、組織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指導、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動機是指學生內在地、主動地將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行為是指學生能主動地創設立于學習的最佳環境,自覺地選擇榜樣和尋求幫助。
總的來說,學界關于自主學習的定義雖未能形成一個嚴謹的且學術公認的表述,但通過多位學者對其各個側面的分析,我們借此逐步窺見了自主學習的全貌。不論出于哪種解釋,筆者認為它都無法脫離如下幾個基本要素:學習者自主確立以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安排學習進度,自己設定評價標準和創設學習環境;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己發展各種學習策略;學習者在學習中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能根據目標和標準來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必要時進行調整。這些基本特征將成為我們理解自主學習并如何幫助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踐的前提條件。
2 信息時代的自主學習:學習工具與學習關系的改變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生產力水平極大改善,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的信息化與全球化兩大浪潮席卷全球,讓教育促進人的發展面臨著全新的發展境遇,其中既有千載難逢的寶貴機遇,同時也潛藏著錯綜復雜的現實挑戰。因此,理清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變革的歷史脈絡,剖析其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性角色,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2.1 信息技術為自主學習提供工具和資源支持
長期以來,我們將技術活動定義為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然而,信息技術的出現,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技術的對象問題。當代信息技術讓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信息型實踐”,它以實踐主體耗費腦力,輸出信息為主要特征,而不再僅僅是以輸出物質、能量為主的“物質能量型實踐”,并深刻改變了社會生活實踐中的主客體關系,這使得作為學生的主體在實踐中的能動作用越來越彰顯。
馬克思曾指出: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延伸。如果說,在工業革命的時代,機械工具解放的是人的四肢,那么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出現,則解放了人的感官與大腦。信息技術延伸的不是人的四肢,而是人的大腦,這使其在教育中大有可為。教育一旦擁有了這種生產工具,將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而建立起全新的生產關系,徹底擺脫傳統教育實踐中學生對“人”(教師)和“物”(機器)的依附關系,步入“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息技術打破了一貫以來師生間對于學習的禁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工具和資源輔助。
2.2 信息技術改變了教育的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內的長驅直入正推著學習發生巨大的變化。就學習者而言,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完美喚醒了視聽等多重感官,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了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無縫鏈接......豐富的技術為學習者建構了一個重新回歸現實生活之經驗世界的技術橋梁,進一步捍衛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可動搖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學習者的個性化訴求得以完全展現,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更得到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學習者進而能實現自主地對自身學習進行動態監測、科學決策和精細管理。
信息技術不但改變了教育的生產方式,還塑造出一種全新的教育的生產關系。教育的生產關系的核心是師生關系,而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對教育的生產資料、尤其是生產工具的占有。信息時代下,學生主動地占有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這必將推動教育生產關系的徹底轉變,也為我們破除現行學校教育實踐中普遍存在著的學生對教師與機器的雙重依附關系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以文化傳承為紐帶的傳統師生關系開始不斷向以文明創新為核心的對話機制躍遷,醍醐灌頂的灌輸逐漸讓位于協同合作的會話。傳統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僵化模式不再涇渭分明與壁壘森嚴,進而逐步演化為學習者自我教育及他人輔助的以創新意識培育為導向的新型同伴協作機制。
2.3 自主學習能力是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呼喚
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讓人類社會生活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生存時代。21世紀的今天,學習者為適應信息時代的數字化生存,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技能才能?多項政策文件里均指出,社會迫切需要的不再是工業文明時代熟練的產業工人,而是面向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知識工作者與創新創意創業型人才。美國、新加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中均反復提到信息時代學習者能力結構這個問題,并嘗試為其建立概念框架。例如,2002年美國“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組織率先提出“21世紀技能”學習者能力框架,新加坡在2010年提出的“21世紀競爭力”教育目標框架也關注信息時代學習者的能力結構問題。
為適應學習者新的能力結構,各類研究機構開發新的學習方式予以支撐,例如目前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的個性化網絡學習空間,這是“一個由工具、服務及社群組成的個人教育平臺”,在這里學習者可以組建學習共同體,挖掘和共享社群隱性知識,并能聚焦豐富的信息技術工具,以此實現學習者的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社會多元化的需求推動著人才培養的目標導向從傳統意義上的核心素養“讀、寫、算(3R)”到以“數字素養”為核心的“4C”轉變,即其關注的是如何培養學生面向21世紀的關鍵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有效溝通、團隊共創、創造與創新等。教育對象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數字移民”,而是被稱為“數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學習者。
3 結語
人的發展始終是教育不斷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們必須全面把握技術、教育、人的發展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交互關系,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促進教育改革,推動人的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真正重構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新型教育生態系統,引領教育走向規?;蛡€性化相統一的新境界,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2018年度重點資助課題《小學英語數字游戲化學習的設計與應用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dzz18030。
(作者單位:深圳市坪山坑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