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巧
先學后交,交后再教的教學策略是較為靈活的教育模式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既能展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教學為例,提出了“個體自學,以書為根”、“小組商議,以生為本”、“集體共學,以師為友”的三條策略踐行這一理念,以此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發展。
1 個體自學,以書為根。
1.1 互動教學促自學
小課堂大天地。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激勵著學生的學習,是師生信息交流、情感火花碰撞的過程,課堂互動情景的創造能讓學生投入到積極的教學活動中去。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的《分數意義》第一課時中,教材編排了3幅主題鮮明的插圖,插圖一講述的是前人用結繩記事的方法,遇到的問題是:不足一段的怎么記?這幅插圖旗幟鮮明地揭示了在測量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時應需產生了分數。插圖二講述的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從而讓學生感受分數并聯系生活情景,從而促進分數的理解和教育。最后通過大量的探究活動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鑒于教材的編排意圖和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一開始,教師就以教材為根據地,逐步引導學生開展自學活動。
[片段一](教師播放視頻)師:從視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從分蛋糕中回憶起一些數學知識嗎?說說你對分數有了哪些了解?
生1:我聽到了要我們懂得關愛和分享。生2: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份之一
1.2 精設任務引自學
自學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學習內容,教師精心設計自學任務單,以單元任務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自學,誘發學生的探索與實踐,拋開云霧見本尊,都需要教師的引領,在課前教師將學習內容布置給學生能讓學生學有方向,學有目的,學生的自學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進而打造高效課堂。
[片段二]師:想一想:1、分數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2、分數能幫我們解決哪些問題?3、怎樣的數才稱之為分數?
師:請大家帶著這三個問題自學課本45至46頁,并劃一劃、寫一寫、讀一讀重點。
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自學活動
……
2 小組商議,以生為本。
2.1 把握商議的層次
盡管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接觸了分數,通過自學雖能對分數作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此時的概念未必是正確的,加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展示或暴露學生的思維,把握商議問題的時間和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商議,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交流。數學課中的交流實際上也是師生內在思維的表達,在交流中能夠實現信息分享,獲得同學的認可,接受大家的質疑,在質疑中思維的火花再次碰撞,修正并得以啟發,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發現。在學生自學課本獲得分數的初步感知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說說自己的理解,表達自己的思想。
[片段三]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大家先在組內討論一下,你認為分數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能幫我們解決什么困難?你對分數有哪些了解?最后由組長整理,匯報。
組1:我們從書上了解到分數是在不夠分的情況下產生的,能計算除法算式。
組2:我們認為被除數不能除以除數的時候也產生了分數,古時候人們測量的時候也用到分數。
組3:我們認為分數就是一個數,只是和整數有點不一樣,它是在平均分的時候表示的。
……
師:什么是一個整體,在生活中你可以把什么看成一個整體?
生1:可以把一個圖形看成一個整體。生2:可以把一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生3:可以把一根跳繩看成一個整體
……
2.2 加強小組商議的引領
學生的小組商議,不論能力如何、成員的多少,都是一個整體,它都需要教師的建設與引領,才能使活動有序開展,發揮小組整體優勢,提高學習的整體和個體實效。
[片段四]
顯示大屏幕:(一個長方形、1個正方形、1個圓形、1根繩子、1個蘋果)
師:如果這4個蘋果也用1來表示,你有什么好辦法?
請小組長帶領大家相互討論一下,把大家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等會再匯報。
生1:可以給他們畫在一個圈里。生2:把它們合在一起。生3:我認為合在一起還是4個,可以把它們裝在一個盤子里,就可以用1來表示。
師:出示單位“1”概念。想一想,這個單位“1”和自然數1一樣嗎?
生1:不一樣的。
生2:我也認為不一樣,自然數1是表示1個的,而單位“1”有時候可以是一些物體的。
生3:不一樣,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單位“1”,它的范圍比自然數1大多了。
師:現在給大家一個單位“1”,你能找出分數嗎?找到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分數?你是怎樣找到的?
生1:我找到了二分之一,我是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二分之一。生2:6個蘋果應該是單位“1”。生3:我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6份,找到了六分之一、六分之二至六分之六的分數。
……
教師在切實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的基礎上,給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使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步清晰化、更加具體明確進而延伸至生活實例,讓學生自我總結、提升,不僅夯實雙基,也提升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3 集體共學,以師為友。
小組商議后的數學課堂該怎么組織?這也是一線教師們擔心的問題。因此交流后的課堂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的角色問題,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達到集體共學,共同進步的目的。
3.1 在疑難處共學
在充分討論、交流、質疑的基礎上很多學生都能達到解惑的目的,但總會有部分學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尤其是學習內容的難點處更容易卡殼。在學生疑難處組織師生共學,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帶領學生更上一層,又能讓優生帶動其他學生,促進整個班集體的學習。
例如教師關注分數意義的核心知識結構,以結構為載體,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分數意義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在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上教師的作用尤為突出。
[片段五]
大屏幕顯示,理解分數的意義
師:請大家橫著看這3個分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1:分子相同。生2:分子相同就是取的1份一樣。生3:單位“1”也相同。
師:單位“1”相同那么這1份的蘋果數量相同嗎?為什么?
引出分數單位的概念
3.2 在關鍵處共學
教學中落實新知后可以通過層次性的練習提升知識的容量,使得教與學的信息得到及時的反饋,把課堂上掌握的知識有效地轉化為技能技巧。在學習的關鍵處組織共學,能有效提高師生的綜合運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片段六]
大屏幕顯示,組織共學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份,3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是這堆糖的(? )。
先學后交,交后再教是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學中有交,學中有教,教中有學,教中有交,如果說教少學多是從知識的數量來判斷的話,那么先學后交、交后再教就是從時間上來界定的。事實證明,時間因素在教學中具備著關鍵的作用。在課伊始教師把學習任務交給學生,這本身就是教師對學生的一大信任的表現,給學生帶來了成就感。更甚者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靠教師來講授的,而是由學生自己架構習得的,學生成了學習知識的主人,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感覺或有意或無意地安排學習,挖掘知識的最大價值。先學后交,交后再教剛巧就創造了這樣的一種途徑。
(作者單位:溫嶺市太平小學東部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