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強
(安徽江淮汽車重型商用車公司工藝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601)
整車管線路涉及的相關設計分組較多,包含制動系、線束、燃油系、排氣系等主要幾個分組模塊,由于每個分組模塊單獨設計,對本分組內的相關管線路設計標準負責,缺少整體的管線路標準統一,故需要設計、工藝、生產等多部門整體研討,制定統一規范的管線路標準。
2.1.1 主定位點共計4 處
分別為線束穿第1 橫梁處、第3 橫梁處分支,蓄電池支架處分支、尾部橫梁處分支。其余線束分支點均可作為輔助參考,對線束進行定位布置。
2.1.2 線束輔助定位點
NO 傳感器線束分支、干燥器線束分支、柴濾線束分支等線束分支均可作為輔助定位點。
相比較線束定位點,制動管路無明顯有效的定位標識,僅可將閥體作為定位參考。
2.2.1 橫梁閥體
掛車閥、前橋繼動閥及ABS 控制閥等處的分支氣管,以氣管上的三通接頭為定位點,三通接頭與閥體平齊;無三通接頭的氣管,氣管經過一定的彎曲半徑(不打折即可)再連接到其他零部件。
由于水管和油管一般為非成型直管,零部件通用性較強,暫無定位點可識別。
蓄電池支架或尿素罐支架(以靠后的為準)之前管線路分層,線束布置縱梁腹面上層,管路布置縱梁腹面下層。

表1 管線路在縱梁腹面布置原則

表2 管線路過橫梁布置原則
發動機前懸置:管線路均從懸置上方布置。
發動機后懸置:線束從懸置上方布置,管路從懸置下方 布置,且在后懸下方優先布置尼龍管總成,再布置其他水管、油管。
變速箱懸置:除特殊結構外,線束均從懸置上方布置、管路從懸置下方布置。
縱梁APU、干燥器、閥體等:視APU、干燥器、閥體與縱梁上下翼面間隙決定,若與下翼面有間隙則從下翼面布置。
經設計、工藝、質量、生產等單位的共同研討和現場驗證,對影響管線路產品質量的相關部件位置及安全距離進行定義,明確其位置及相應的整改措施,并對此標準形成統一意見,詳見表3。

表3 管線路安全距離
經過多輪標準制定研討和現場驗證實施,最終形成完整的管線路工藝標準,從管線路定位、布置、支架選用和安全距離等方面,對管線路工藝標準進行規范,有效指導生產現場管線路工序的裝配,助力整車產品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