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葳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北京 100081)
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迅速,汽車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伴隨著汽車產品的消費升級,我國消費者對汽車產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車內氣味因對駕乘舒適度具有直觀而顯著的影響,成為我國消費者關注的重要性能之一。然而,由于車內材料種類繁多,引起車內氣味的物質有很多種,為了使得新車無異味,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我國汽車行業單獨將車內氣味作為一項整車技術指標進行管控,并逐年加大研發投入[1]。
目前,國內主機廠通過管控零部件及材料氣味的方式對車內氣味進行管控,主要分為三種方法:
(1)只管控零部件氣味:只要零部件總成氣味滿足限值要求即可,不對材料氣味進行管控。
(2)只管控材料氣味:只要材料氣味滿足限值要求即可,不對零部件總成氣味進行管控。
(3)零部件和材料氣味同時管控:零部件總成和材料均需滿足氣味限值要求。
由于材料是車內氣味的來源,國內主機廠大部分采用第二種方法進行氣味管控,也有部分主機廠采用第一種和第三種方法。
為降低檢測成本,零部件氣味檢測一般與VOC 檢測同時進行。由于零部件VOC 檢測主要分為袋子法和箱式法[2],零部件氣味檢測相應的也有兩種方法。(1)袋子法氣味檢測:在采集完VOC 樣品后,將裝有零部件的采樣袋從采樣艙中取出,置于室溫環境中,氣味評價員迅速打開袋口,對零部件氣味進行評價,或將零部件冷卻至室溫,再由氣味評價員進行評價。(2)箱式法氣味檢測:在采集完VOC 樣品后,氣味評價員站在箱外通過與箱體相連的嗅口對零部件進行氣味評價,或通過泵將箱內的氣體抽出,然后由氣味評價員進行評價。
我國主機廠數量眾多,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且合資品牌的標準制定多由外方主導,導致我國主機廠的材料氣味檢測方法各異、種類繁雜。經過梳理,本文將國內主機廠的材料氣味檢測方法分為三類:
(1)德系方法:以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標準《Determination of the odor characteristics of trim materials in motor vehicles》(VDA 270)[3]為基礎,使用該方法的主機廠有一汽大眾、上汽大眾等德系合資企業以及長城汽車、奇瑞汽車、一汽、廣汽等絕大多數自主企業,是國內使用最多的材料氣味檢測方法,該方法的突出特點是樣品加熱有三個溫度梯度,分為干態和濕態,氣味評價只有強度評價,分六個等級。
(2)美系方法:以通用汽車企業標準《In-Vehicle Odor Evaluation Method》(GMW 16818)[4]為代表,使用該方法的主機廠有通用汽車、吉利汽車等少數車企,該方法的突出特點是氣味強度分為十個等級。
(3)日系方法:以豐田汽車企業標準《非金屬材料的氣味質量》(TSM0505G)[5]為代表,使用該方法的主機廠主要有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等豐田系的企業,該方法的突出特點是材料氣味評價包含初始氣味評價和老化后氣味評價,取樣方法更為精細,氣味評價包含了強度、愉悅度、類型等多個維度。
以上三種方法只是對國內主機廠使用的材料氣味檢測方法的大致歸類,不同主機廠在樣品前處理、取樣量、評價方式等方面又各有不同,此外,北京現代、神龍汽車等企業的方法與上述三種方法也有一定差異。同時,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和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不斷改進,同一家主機廠的檢測方法也在不斷修訂。總之,我國目前的材料氣味檢測方法尚不成熟,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形成統一的檢測方法尚需時日。
目前,國內主機廠會根據具體車型的氣味目標在車型開發階段與供應商簽署相應技術協議,在協議中對零部件或材料氣味限值做出規定。由于部分材料受現有加工工藝和原材料技術的制約,如橡膠、膠黏劑等材料,本身氣味較大,故一般主機廠會對該類材料的氣味限值做出適當放寬。
我國政府法規未對整車氣味進行管控,國內主機廠管控車內氣味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消費者滿意度,促進銷量提升。因此,不同主機廠會根據自身技術水平、產品定位、銷售策略對車內氣味采取不同的管控策略,管控現狀差別較大。本文從氣味標準體系、氣味評價員團隊、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將國內主機廠氣味管控現狀分為四類,具體見表1。

表1 國內主機廠氣味管控現狀
該類企業對車內氣味完全不關注,在氣味相關的企業標準、試驗室、管理制度、技術研發、品牌宣傳等方面均處于空白狀態。
該類企業車內氣味管控處于起步階段,認為氣味性能對整車綜合性能影響較小,不被領導層重視,主要特點為:
(1)企業標準方面:建立了整車和材料的氣味檢測標準,但主要是模仿行業標準或其他主機廠標準建立,無基礎數據支撐,與本企業實際情況不符,在標準執行時面臨操作流程復雜、數據質量不高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2)試驗室方面:建立了基本的氣味試驗室及氣味評價員團隊,但氣味試驗室通常為普通的房間,環境背景難以保證在穩定無味的水平,缺乏溫濕度控制設施;氣味評價員未經過專業培訓,由其他部門人員兼職。
(3)管理制度方面:建立了比較簡單的內部氣味管理制度,對研發、生產、采購、質保等部門的氣味管理職責進行了初步分工;對供應商有要求,因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無法對供應商進行有效管理,一旦整車出現氣味問題,無法迅速確定責任并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
(4)技術研發方面:缺乏氣味正向開發技術,只有在量產車型出現氣味問題后才采取臨時補救措施。
(5)品牌宣傳:幾乎不對車內氣味性能做任何品牌宣傳。
該類企業車內氣味管控處于發展階段,認為氣味性能對整車綜合性能影響越來越大,逐漸受到領導層的重視,主要特點為:
(1)企業標準方面:建立了整車、零部件或材料的氣味檢測標準,部分企業甚至建立了限值標準。標準主要由本企業技術人員制定,經過了大量調研及摸底檢測,全面掌握了本企業產品的氣味性能,標準松緊適度、可操作性強,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效果良好。
(2)試驗室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氣味試驗室及氣味評價員團隊,氣味試驗室為專門用于氣味評價的獨立空間,環境背景氣味、溫濕度控制較好;氣味評價員經過專業培訓且定期會進行嗅覺校準,團隊人員穩定,經驗豐富,可保證氣味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3)管理制度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內部氣味管理制度,研發、生產、采購、質保等各部門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可有效保證量產整車達到設定的氣味目標。對供應商有明確的要求,定期會對供應商進行抽查,對偶爾出現氣味問題的供應商有明確且操作性強的處理措施。
(4)技術研發方面:建立了初步的氣味正向開發能力,可在新車研發環節規避部分容易導致整車氣味超標的材料及工藝,同時在整車氣味后處理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積累。
(5)品牌宣傳:幾乎不對車內氣味性能做任何品牌宣傳。
該類企業車內氣味管控已非常成熟,將氣味性能作為整車重要的性能指標,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管控,技術水平處于行業領先位置,主要特點為:
(1)企業標準方面:建立了整車、零部件或材料的氣味檢測標準及限值標準。標準建立過程中,大量吸收了國內外已有標準的成功經驗,通過大量摸底檢測,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標準技術水平行業領先,成為行業內主機廠爭先借鑒的模范。
(2)試驗室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氣味試驗室及氣味評價員團隊,氣味試驗室空間獨立,環境背景氣味、溫濕度控制良好,除氣味檢測必備的設備外,還具有動態嗅覺稀釋儀、GC/O 等先進的氣味檢測儀器;氣味評價員經過專業培訓并獲得國內認可的資質證書,且定期與國外各大汽車巨頭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團隊人員非常穩定,大部分成員都具備三年以上氣味評價的經驗。
(3)管理制度方面: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內部氣味管理制度,在企業總部設有專門的車內空氣質量管理小組,統一協調企業內部研發、生產、采購、質保等各個部門,具有高效的管理效率,能迅速對出現的氣味問題作出響應。對供應商能進行有效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機制,涵蓋產品開發階段的技術協議、量產階段的一致性抽查、整改階段的超標零部件溯源等等,產品基本不會出現氣味問題。
(4)技術研發方面:建立了成熟的氣味正向開發技術,技術水平行業領先,除了在研發階段保證整車氣味達標外,在車內氣味前瞻技術,如香氛系統開發、車內空氣凈化技術、電子鼻技術等方面均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獲得了行業領先的研究成果。
(5)品牌宣傳:將車內氣味性能作為賣點大力宣傳,樹立了環保健康的品牌形象,大大提高了消費者的駕乘舒適度,有力促進了產品銷量的提高。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主機廠的車內氣味管控標準方法各異、種類繁雜,同一種材料,供應商需按照不同企業標準重復進行檢測,給供應商帶來極大困擾,因此,行業急需制定統一的氣味標準以促進車內氣味管控水平的提升。同時,我國不同主機廠在車內氣味管控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領先企業已建立了明顯的技術優勢,對我國汽車行業氣味管控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