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 屹 朱之青 李中美
最新指南建議,“對經胃喂養不耐受或有高誤吸風險的患者,采用幽門后喂養途徑,如鼻腸管等”,“對于重癥患者,宜盲置鼻腸管”[1]。但采用盲法將鼻腸管置入幽門后并不容易,螺旋型鼻腸管和CORFLO 胃腸營養管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兩種鼻腸管,盡管CORFLO 胃腸營養管相比螺旋型鼻腸管盲置成功率較高,但仍有部分失敗病例[2-3]。研究認為,胃內注氣法可補救性應用于螺旋型鼻腸管盲置失敗的重癥患者,但是否同樣適用于CORFLO 胃腸營養管尚不明確[4]。為進一步提高CORFLO 胃腸營養管盲置成功率,本研究對部分重癥患者采用胃內注氣置入法與傳統“CORPAK10-10-10”置管法比較,以評價其臨床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4 月—2018 年8 月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需要置入CORFLO 胃腸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重癥患者126 例,其中2015 年4 月—2017 年2 月收治的采用傳統“CORPAK10-10-10”床邊盲置法[5]的患者66 例為對照組,2017 年3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在判斷CORFLO 胃腸營養管入胃后采用反復胃內注氣間歇進管的患者60 例為胃內注氣組。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1)年齡>18 歲;(2)入住ICU 需要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且經主管醫師判斷疑有經胃喂養不耐受患者。
1.3 排除標準 (1)嚴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2)嚴重腹內高壓;(3)惡性心律失常;(4)損傷或病情不允許置入鼻腸管者,如顱底骨折、咽喉部及食道損傷;(5)已行經皮胃造瘺或空腸造瘺者;(6)孕婦;(7)禁忌使用甲氧氯普胺者。
2.1 置管方法 選擇美國CORPAK 公司生產的CORFLO 胃腸營養管12FR,43(外徑4.0mm,長度109cm;內徑3.0mm,管腔容積7.7mL)(見插頁圖1),所有置管均由本科同一位熟練掌握置管技術醫生專職完成。采用“CORPAK10-10-10”置管方法,置管前10min 靜脈注射甲氧氯普胺10mg,200mL 生理鹽水浸泡及沖洗營養管2~3min,固定導絲并關閉側孔,預測量從患者耳垂至鼻尖再到劍突距離之和作為置管到胃長度,一般50cm 左右,同時抬高床頭至30°,使患者接近于右側半臥位。經鼻腔置管至預測量長度,向管內注氣通過聽氣過水聲確定營養管已置入胃內。隨患者呼吸繼續向前輕柔推進營養管,感覺阻力明顯增大立即回撤營養管,當感覺稍有阻力后突然落空提示可能已通過幽門,置管至體外剩余10cm。胃內注氣組在判斷營養管入胃后,營養管末端連接50mL 注射器,緩慢注入50mL 空氣的同時隨患者呼吸向前輕柔進管,然后用注射器回抽,持續重復此操作間歇進管,直至預定長度。
2.2 管端位置判斷 通過腹部聽診法[4]、測定回抽消化液PH 值[4]、真空試驗[4]、導絲回彈試驗[6]初步判斷CORFLO 胃腸營養管位置。再由營養管末端注入20mL 生理鹽水沖洗,抽出導絲后固定營養管。最后通過腹部X 片確定管端位置,管端位于十二指腸降部及之后為“成功”,反之為“失敗”,見插頁圖2。
2.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評分)、機械通氣及鎮靜藥物應用情況對比。營養管進入鼻腔開始計時,至營養管固定完畢結束操作。觀察置管成功率、置管時間、置管期間生命體征變化及置管并發癥。
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組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和胃內注氣組患者性別、年齡、APACHEⅡ評分、應用機械通氣及鎮靜藥物所占比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2 兩組置管成功率與置管時間比較 對照組置管成功率72.73%,置管時間(25.97±5.43)min,胃內注氣組成功率93.33%,置管時間(14.47±4.15)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按APACHEⅡ評分[7]區分,對照組APACHEⅡ評分<20 分患者13例,胃內注氣組11 例,兩組置管成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92.31%比100.10%,P>0.05);胃內注氣組APACHEⅡ評分≥20 分患者49 例,對照組53 例,胃內注氣組置管成功率(91.84%)明顯高于對照組(67.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 兩組置管期間心率(HR)、呼吸(RR)、平均動脈壓(MAP)變化 對照組置管過程中HR、MAP、RR 明顯上升(P<0.05),置管后1h 恢復到置管前水平。胃內注氣組置管過程中HR、MAP、RR 上升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4 兩組并發癥情況 鼻黏膜滲血為最常見置管并發癥,兩組各5 例,無需處理,滲血自行停止。所有患者無呼吸道置管、縱膈置管、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穿孔等嚴重并發癥。胃內注氣組置管后查腹部X 片未見明顯胃腸脹氣情況,無返流、誤吸發生。
相關文獻報道,“CORPAK10-10-10”床邊盲置鼻腸管成功率達88%~91%,置管時間5~20min[5,8]。但本研究中采用此方法置管成功率僅72.73%,遠低于文獻水平,筆者認為可能與入選患者APACHEⅡ評分較高有關。APACHEⅡ評分可客觀反映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和判斷預后。針對螺旋型鼻腸管的回顧性研究中,其置管成功率與APACHEⅡ評分呈負相關,且APACHEⅡ評分≥20 分者置管成功率明顯下降,原因為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增加后,胃腸功能障礙發生率明顯增高[9-10]。本研究也以APACHEⅡ評分是否>20 分為切入點,觀察高APACHEⅡ評分對CORFLO 胃腸營養管置管成功率的影響。Nguyen 等[11]發現,在所有胃排空延遲影響因素中,APACHEⅡ評分與患者胃動力相關性最強。因此,對于推進式置入CORFLO 胃腸營養管,在胃動力不足時勢必導致營養管在胃內推進困難,且在遇到阻力回撤營養管時,易反折偏移入幽門路徑,導致置管失敗,置管時間延長。
表1 兩組腸內營養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x±s)
表2 兩組腸內營養患者置管期間生命體征變化比較(次/min)
表2 兩組腸內營養患者置管期間生命體征變化比較(次/min)
注:與同組置管前比較,*P<0.05;對照組采用傳統“CORPAK10-10-10”床邊盲置法;胃內注氣組采用反復胃內注氣間歇進管;HR:心率;MAP:平均動脈壓;RR:呼吸;1mmHg=0.133kPa
組別對照組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1h胃內注氣組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1h例數66 HR MAP(mmHg)RR 76.73±8.91 112.36±10.68*71.98±7.96 76.39±8.66 106.53±10.65*80.11±8.53 16.87±4.58 26.45±5.77*17.12±4.87 60 72.58±8.69 78.21±9.38 75.38±7.69 77.68±7.64 83.67±8.12 73.87±7.12 17.23±5.11 19.26±5.62 17.34±4.71
鑒于前期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筆者對后續重癥患者嘗試參照相關文獻采用胃內注氣法置入CORFLO 胃腸營養管。一項Meta 分析顯示,相比應用促胃動力藥,胃內注氣法更有利于提高鼻腸管置管成功率[12]。但目前研究主要針對于螺旋型鼻腸管[4,13-15],未見有關于胃內注氣法置入CORFLO 胃腸營養管相關研究報導,對其臨床應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尚待評價。本研究顯示,胃內注氣法盲置CORFLO 胃腸營養管成功率、置管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特別是對APACHEⅡ評分≥20 分的困難置管患者仍具有較高成功率。向胃內注入氣體使氣體作為胃內容物誘導反射促進胃蠕動,使營養管在胃內推進順利,注氣還可以使管端周邊的胃腔擴張或幽門開啟,減少推進過程中胃壁的回彈阻力,避免營養管在胃內反折打圈。
另外,本研究發現,CORFLO 胃腸營養管特殊的“子彈頭”設計在貼胃壁皺褶推進中對胃壁具有一定的刺激,對照組置管過程中患者的HR、MAP、RR 均較置管前明顯上升,置管后1h 可恢復到置管前水平,與有關文獻對CORFLO 胃腸營養管置管過程中生命體征變化報道基本一致[16],說明“CORPAK10-10-10”置入CORFLO 胃腸營養管對重癥患者仍有潛在風險。而胃內注氣法患者置管過程中HR、MAP、RR 較置管前后變化并不顯著,生命體征相對較平穩。原因可能是通過管端注氣,胃壁皺褶因充氣而消失,減少了“子彈頭”推進過程中對胃壁的直接刺激。
并發癥方面,大量胃內注氣易引起胃腸脹氣,增加患者返流、誤吸風險[17]。本研究對胃內注氣法進行了改良,僅在營養管推進同時緩慢注入少量氣體。研究認為,即使少量注氣仍可刺激幽門擴張,促進胃蠕動[4,15,18]。同時本研究在每次進管間歇將氣體回抽,減少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胃內注氣法有助于提高重癥患者,特別是高APACHEⅡ評分患者CORFLO 胃腸營養管置管成功率,縮短置管時間,且侵襲性小,并發癥少,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