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陳曉軍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K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伴有滑膜炎癥的關節病變[1]。筆者采用取類比象取穴法配合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8 年9 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針灸門診收治的21 例KOA 患者,其中男9 例,女12 例,年齡43~78 歲,平均65.34 歲,病程1 個月~15 年,平均6.52 年。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風濕病協會提出的KOA診斷標準[2]:(1)1 個月的大多數時間內有膝痛;(2)X線片提示關節邊緣骨贅形成;(3)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4)年齡≥40 歲;(5)晨僵≤30min;(6)關節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滿足(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者,則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者;(2)自愿接受相應治療并配合者;(3)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1)不能配合相應治療者;(2)合并有嚴重的急性或慢性器質性或精神疾患;(3)有炎性關節炎、痛風、腫瘤、急性創傷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5)曾經接受過手術或關節鏡治療者;(6)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2.1 治療方法 取穴:(1)局部取穴:阿是穴,內外膝眼、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均患側)。(2)遠道取穴:采用取類比象法,并遵循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則,雙側膝關節疼痛則左右同取。用拇指循按的方法在對側肘關節處尋找敏感點,敏感點多表現為局部壓痛,少數表現為局部可觸及大小不一的皮下結節。如以膝關節內側疼痛為主,則在對側肘關節肱骨內上髁至尺澤之間沿肘橫紋尋找敏感點;如以膝關節外側疼痛為主,則在對側肘關節肱骨內上髁經尺骨鷹嘴至曲池之間的連線附近尋找敏感點。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腘窩下墊高屈膝,雙手掌心朝上自然放直,常規消毒后,選用0.30mm×40mm毫針(蘇州華佗牌)垂直皮膚快速刺入肘部敏感點,針刺深度25~30mm,并在壓痛點旁與皮膚約呈45 度角斜刺一針以加強針感。兩針均以局部出現較強的酸脹感為準,少許出現酸脹感向手腕部放射者療效更佳。局部諸穴則采取常規針刺方法針入一定深度,以局部酸脹得氣為準,阿是穴及內外膝眼行溫針灸,每穴各灸2 壯,以穴位局部感到溫熱舒適為度,灸畢起針。隔天1 次,每周3 次,共治療20 次,分別在治療前后各進行1 次療效評定。治療結束后隨訪3 個月。
2.2 觀察指標 采用WOMAC 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表[3]進行癥狀評分,包括疼痛、僵硬、進行日常活動難度3 方面,共24 個參數,總積分最低0 分,最高96分(其中疼痛20 分、僵硬8 分、進行日常活動難度68分),總積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2.3 療效標準 根據WOMAC 骨性關節炎指數積分,參照尼莫地平評分法計算出療效指數。療效指數≥80%為臨床痊愈;療效指數≥50%,且<80%為顯效;療效指數≥25%,且<50%為有效;療效指數<25%為無效[4]。
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臨床療效 21 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通過采用取類比象取穴法配合溫針灸治療20 次后,臨床痊愈6 例,顯效10 例,有效4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為95.24%。
3.2 WOMAC 評分 治療后WOMAC 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各個指標及積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見表1。
表1 21 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1 21 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WOMAC: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例數21 21疼痛15.24±2.17 4.05±2.87*僵硬4.86±0.85 1.90±1.18*日常生活難度51.00±7.36 14.33±9.31*總積分71.19±9.78 20.29±13.19*
3.3 復發情況 21 例患者結束治療后隨訪3 個月后僅有2 例復發。其中1 例因不遵醫囑,登山、上下樓梯等損害膝關節的動作過多過頻;另1 例因工作環境原因且膝關節局部未注意保暖,以致病情復發。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歸屬中醫“骨痹”“膝痹”等范疇,多因外感風、寒、濕三邪,內因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屬本虛標實之證[5]。目前,西醫治療KOA 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干預兩大類。保守治療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糖皮質激素、玻璃酸鈉膝關節腔內注射等,但是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副作用大,而反復關節內注射用藥易造成關節感染[6]。
本研究治療KOA 采用局部溫針灸配合取類比象法遠道取穴。其中局部選取多組穴對:內外膝眼、血海和梁丘、陰陵泉和陽陵泉。陽陵泉為筋會,乃筋氣匯聚之處;與之相對的陰陵泉乃化濕要穴,兩穴合用,共起祛濕、舒筋、止痛之效。外膝眼,即犢鼻穴,與梁丘、足三里同屬足陽明胃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素問·痿論篇》有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因此,針刺以上三穴可促進脾胃運化,使氣血旺盛而達到柔筋養筋之功效。與外膝眼相對之內膝眼,乃膝關節局部重要的經外奇穴,兩者同取,可進一步疏通局部氣血;與梁丘相對之血海,屬足太陰脾經,善于養血生血。兩穴并用,可進一步促進氣血生化。同時于阿是穴及內外膝眼行溫針灸。艾灸之力順針而下,直達病所,針得艾而調氣血之力驟增,艾得針則溫經絡之效速升[7]。以上穴對內外上下同取,共奏調和陰陽、補益氣血、濡養筋脈之功。
“取類比象”是中醫學中廣泛應用的邏輯思維方法,是古人研究事物的基本認識方法之一[8]。遠道取穴中,運用取類比象中“肘對應膝,以肘治膝”的理論,膝關節居于下肢之中部,而肘關節也位于上肢中間,故膝關節的疾病往往可在對應的肘關節處尋找到相應的敏感點。《素問·繆刺論》曰:“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人體左右兩側的經絡相互調節、相互為用。因此當一側的經絡出現病變時,該處氣血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若取健側經絡腧穴,調動氣血,使氣至病所,自然“藥”到病除[9]。因此對于遠道取穴,我們采用取類比象取穴法的同時“繆刺”對側肘關節處的敏感點,故而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其實,選用肘部的穴位治療膝關節病,古已有之。如《雜病十一穴歌》載“肘膝疼時刺曲池”;又如《肘后歌》云“鶴膝腫勞難移步,尺澤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尋源流可調停。”相比較傳統的循經取穴法,取類比象取穴法能顯著擴大穴位傳統的主治范圍,這對于拓展醫者的選穴思維、彌補傳統經絡理論的不足都具有重要意義[10]。
綜上所述,采用取類比象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局部取穴選取經典穴對并配以溫針灸的基礎上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