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聲俊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在我國綠色發展、質量興農、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大宗農產品市場體制和市場機制是必然的大邏輯,特別是建立健全大宗農產品市場機制和創新市場制度是推動農業糧食產業發展的大舉措。
現代市場經濟學法則和價值規律的原理揭示,大宗農產品價格與一般商品價格一樣,必須也必然受價值規律的支配作用。價值規律既是價值決定的規律,又是價值實現的規律。歸結為一點,價值規律的作用就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農業生產者者要提高農業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必須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實現。國家通過諸多手段進行間接調控,都體現了價值規律的要求和作用。市場價格問題的實質就是承認不承認價值規律,抑或說遵守和運用價值規律是處理好價格的關鍵。
本文闡述的大宗農產品,指的是糧食、棉花、油料、肉類、蛋奶、漁產品,以及果蔬等,重點是糧油。在我國農村經濟體制和農產品流通改革中,除谷物外,其他幾乎全部農產品的經營都已實現了市場化,也可以說市場化率幾乎達到100%程度,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全面勝利。即使谷物,還實行收購價的只有與口糧安全密切相關的小麥和稻谷等兩個品種。對于小麥和稻谷這種特殊商品,必須“兩手并用”,相得益彰,在發揮市場“無形的手”配置谷物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必須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宏觀調控作用,有所作為。迄今,我國大宗農產品購銷經營實現了市場化。其主要標志是:(1)建立健全了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市場化率幾乎達到100%。(2)農產品電商方興未艾,顯著提升了農產品的現代化水平。截止2018年底,電子交易市場達到1969家,其中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為585家,占29.7%。電子商務進村綜合示范縣新增260個,總數達到1016個。以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迅猛,為活躍農產品流通、擴大農產品銷售、降低農產品經營成本、提高其效率和效益發揮了重大作用。(3)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只對稻谷、小麥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但主動合理降低托市收購價格,既保障農民的基本收益,又給予正確的價格信號引導。其它大宗農產品都由市場形成價格。(4)強化信息監測預警,構建市場化基礎。迄今,我國不斷加強大宗農產品信息監測預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平臺,形成了常規媒體和網絡媒體相結合的發布體系;組建了糧棉油糖等19個品種分析師隊伍,開展了14個品種的全產業鏈信息分析預警試點。(5)提升市場主體能力,創新農業發展模式。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不斷發展,家庭農場、農民股份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迅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已超過41萬個,輻射帶動的種植業生產基地約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0%,帶動畜禽飼養量占全國的2/3以上。農民已成長為市場主體,務農不只是“營生”更是“經營”:在田野上經營標準化生產,在網絡上經營信息化產銷,在農業外經營多元融合發展。

總體上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大宗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取得突破。全國大宗農產品價格以穩為主,趨向“市場定價”。雖然鮮活農產品價格時有波動,市場總體穩定可控,其市場運行基本符合其季節性、地域性與周期性波動規律。此外,“兩個市場”并用,“國際市場”影響力加大。我國農產品進口量在擴大,貿易逆差在增加。這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這有利于中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豐富國內農產品供給,緩解資源的承載壓力;另一方面,大量農產品進口,特別是一些非必須品的進口,會壓縮農業結構調整的空間,當然也會給農民的就業增收帶來一定的壓力。
商品價值論的基本觀點闡明,商品生產和流通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而成本是影響大宗農產品價格的基本因素。從不同視角出發,成本又可劃分為不同類型:傳統因素和新因素;物質費用(物化勞動耗費)和用工折價(活化勞動消耗)費用等。都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
1、大宗農產品生產經營成本的構成。從宏觀層面和長期視角看,影響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包括各種成本、城鎮化發展、資本運作、心理預期和政府政策措施等五個方面。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進行生產和經營需要消耗生產資料與勞力用工,就是表現為以貨幣形式計量的各種費用,即各種成本。
為了便于分析農產品成本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一般按費用發生的范圍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前者包括種子、肥料、農藥等項物質費用,以及直接生產用工的勞動報酬;后者包括部分固定資產的折舊、農田基本建設,以及用于企業管理的物質費用和勞動報酬等。除上述分類方法外,還可按費用與產量之間的關系分為固定費用(固定成本)和變動費用(變動成本):前者不因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固定數額;后者隨產量的增減而增減,不生產時即不發生費用。生產經營一定種類、數量和質量的大宗農產品所耗費資源的經濟價值,即成本往往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相應發生變動。
依據成本理論,大宗農產品成本包括物質費用和人工費用兩部分。物質費用又分為直接生產費用和間接生產費用。前者是指可以直接計入作物成本的費用支出。后者是指與各種農作物生產有關,經過分攤后計入成本的費用。所有這些構成了大宗農產品成本的基礎。
2、大宗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稻谷和小麥是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口糧,其價格變動不僅影響農民的收入,還關系社會的穩定,特別是民眾口糧的安全。建國以來,為了促進稻谷、小麥生產的發展和價格穩定,國家出臺了多項調節糧食價格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不同時期的收購和銷售價格,包括建國初期的自由價格,以及后來相繼出臺的統購價、統銷價、定購價、最低收購價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大宗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攀升,逐步進入“高成本”時代。這正是我國農產品價格一路上漲的主要原因。在生產成本上漲幅度中,首先是勞力成本增長速度最快,占總成本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土地租金成本也明顯提高,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再次,物質費用成本的絕對值還在擴大,但是所占比重開始下降。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調查資料數據,近年來稻谷、小麥、玉米三種主糧作物平均每畝化肥投入約130元,占畝均生產成本的15%左右。2018年,以上三種主糧作物生產成本增加2%以上,與此相應每公斤糧食的利潤約降低4分多錢。其中,化肥的漲幅更大。同年10月與8月初相比,磷酸一銨、鉀肥、復合肥和尿素的漲幅依次高達4.4%、4%、、6.7%和 18.9%。目前,國內勞動力的總成本在持續上漲;土地成本也呈上漲趨勢;物質費用投入的成本雖然占比有所下降,但是絕對值仍然在攀升。
3、國內農產品價格指數趨降。農產品價格指數聚焦供求關系、流通狀況及結構特征,可以精準反映市場的變化趨勢。農產品價格指數體系是深化農業市場經濟的需要。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指數出現一種值得關注的趨勢:一方面工業和農資產品價格指數不斷上漲;另一方面大宗農產品價格指數趨于下降,造成過大的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國家統計局監測各類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為112(注:以2014年全年均值為100)較上年增長5.93%。其中,工業品年度均值為118.7,較上年增長8.02%;農資價格指數為101.5,較上年增長14.82%,僅次于建材的16.26%的年度增幅。與上面的數據相對照,大宗農產品綜合價格指數為90.3,較上年下降3.75%,農產品價格指數為唯一出現年度下滑的大類產品。隨著近年來工農產品價格指數差異的擴大,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也相應加劇,導致農業糧食經營凈收入大幅下滑,甚至出現虧損。
4、農業勞動力工資快速提高。農民以“農民工”的身份進入城市、從事“工商服”等非農產業,是中國獨特的農業支持工業的形式。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工數量不斷擴大,結構不斷演變,取得了巨大的人口紅利。從2013年到2017年的5年間,我國農民工數量依次為26894萬人、27396萬人、27749萬人、28171萬人和28652萬人,各年相應增幅為2.4%、1.9%、1.3%、1.5%、1.7%。從2013年以來,農民工數量絕對數每年仍有所增加,但增幅縮小了。
與農民工不斷增長相同步,他們的工資也不斷提高。從2004年開始至2011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月平均工資增長到2049元,與2005年的875元相比增長了一倍多。2017年和2018年,農民工月平均工資進一步提高,依次增長到3485元和3721元,增幅達6.8%。目前從區域看,在中西部地區農民工工資增長加快,與東部地區的工資差距明顯縮小。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西部與東部的平均工資差距由2005年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左右。合乎邏輯的是,農民工工資上漲對勞動力成本產生直接的影響,是相關行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與制造業之間是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與服務業平均工資定基指數之間的相關性更高。這里,著重對農民工工資對農業勞動力成本的影響進行闡述。按照理論邏輯,農民工工資上漲必然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的機會成本,進而推動農產品價格攀升。
5、土地流轉費用(地租)大幅攀升。土地制度是目前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頭戲”。其政策方針很明確,既必須保護農民權益,又必須激活土地要素。迄今,我國積極推進土地“三權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就是把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農戶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開,使集體、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者的權益能夠都得到保護。土地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耕地流轉成本和糧食價格、規模經營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根據有關機構調查:土地流轉的形式有多種,主要有轉包、租賃、土地入股,以及托管等;土地流轉的年限以21年到30年為多,占調查樣本的29.96%;流轉面積以10畝到1000畝為最多,占調查樣本的68.89%。目前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比重達35%左右。

在實施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化的過程中,必然涉及流轉費、即地租。由我國人均土地資源稀缺的國情決定,土地流轉價格相對較高。地租的合法性保護了農民的土地資產性收益,同時也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生產經營成本。這是實現農業糧食規模化生產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其現代化必須支付的成本。地租以多高為宜,要因地因情而定。目前,各地土地流轉價格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以實物支付,以三、四百斤小麥,或四、五百斤玉米為每畝的流轉費用。有的地方以貨幣為支付形式,其數額在三、五百元不等。實踐表明,土地地租和產品價格也互為影響。例如,近幾年地租連續上漲使糧食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迄今,地租在糧食生產成本中已占有相當高的比重。2015年,金沙河合作社小麥生產成本中,土地租金占到51.2%,種糧大戶甚至占到53.7%;克山縣玉米生產成本中,種糧大戶租金占到51.4%,家庭農場占到58.4%。這表明在生產成本中,甚至超過一半的資金用來支付土地租金,已是普遍現象。實際上,在目前我國糧食成本結構中,國內地租和工資是對農業糧食生產成本最大的影響因素。如果能降低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國內大宗農產品就會具有一定優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