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唐潔,孟凡鵬,張梅
近年來隨著再灌注治療和藥物治療水平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1],但心力衰竭仍是AMI患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可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據統計,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約占心力衰竭患者總數的50%[2],高齡、冠心病病史、心肌梗死面積大、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多、再灌注率低等是AMI后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3-4],但AMI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HFpEF的影響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旨在分析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影響因素,為AMI患者HFpEF的精準預防方案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50%;(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炎性疾病者;(2)合并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及心包疾病者;(3)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4)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武警特色醫學中心行PCI的首發AMI患者426例,均符合《中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診斷治療指南》中的AMI診斷標準[5],并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根據心力衰竭發生情況將所有患者分為A組(HFpEF患者,n=85)和B組(射血分數保留的非心力衰竭患者,n=320)。本研究經武警特色醫學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3 HFpEF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6]中的HFpEF診斷標準:具有典型心力衰竭癥狀和體征,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LVEF≥50%,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升高,或其他舒張功能障礙證據(如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顯示收縮功能降低、結構改變)。
1.4 觀察指標 查閱所有患者病歷資料并記錄其一般資料、入院時實驗室檢查指標、入院時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冠狀動脈造影情況、預后及住院時間。
1.4.1 一般資料 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既往史(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及卒中)、吸煙情況、心率及血壓(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
1.4.2 實驗室檢查指標 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血常規檢查結果〔包括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血紅蛋白(Hb)、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小板計數(PLT)〕、肝功能指標〔包括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蛋白、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ApoA)、載脂蛋白B(ApoB)、脂蛋白(a)〕及心肌損傷標志物〔包括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心肌肌鈣蛋白I(cTnI)峰值〕。
1.4.3 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 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包括左心房直徑(LA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1.4.4 冠狀動脈造影情況 冠狀動脈造影情況包括缺血再灌注時間、病變血管支數、梗死相關動脈數量、梗死相關動脈及PCI后TIMI血流分級。
1.4.5 預后 預后主要包括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期間死亡情況,其中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嚴重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突發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及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等。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R)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并繪制ROC曲線以評價hs-CRP、NT-proBNP及病變血管支數對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預測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年齡,男性比例,有高脂血癥病史、糖尿病病史、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吸煙率,心率及收縮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者所占比例高于B組,舒張壓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入院時實驗室檢查指標 兩組患者入院時Hb、RDW、HCT、PDW、PLT、 清 蛋 白、TC、TG、HDL-C、LDL-C、ApoA、ApoB及 脂 蛋 白(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入院時WBC、NEUT、TBiL、ALT、AST、總蛋白、hs-CRP、FBG、NT-proBNP、CK-MB峰值及cTnI峰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 A組患者入院時LAD、LVESD、LVEDD大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比較(±s,mm)Table 3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比較(±s,mm)Table 3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注:LAD=左心房直徑,LVES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
組別 例數 LAD LVESD LVEDD A 組 85 38.70±5.29 35.65±6.42 51.42±5.25 B 組 320 37.18±4.70 34.20±4.67 49.87±4.61 t值 2.580 2.337 2.647 P值 0.010 0.020 0.008
2.4 冠狀動脈造影情況 兩組患者梗死相關動脈數量、LM梗死者所占比例、LCX梗死者所占比例及PCI后TIMI血流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缺血再灌注時間、病變血管支數及LAD、RCA梗死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表4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情況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5 預后及住院時間 兩組患者嚴重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發生率、惡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發生率、住院期間病死率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突發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發生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預后及住院時間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and hospital stay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6 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表1~4中有統計學差異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高血壓病史賦值:無=0,有=1;梗死相關動脈賦值:LM=1,LAD=2,LCX=3,RCA=4;連續變量賦值均為實測值),將HFpEF作為因變量(賦值:無=0,有=1)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病史、WBC、NEUT、TBiL、AST、hs-CRP、NT-proBNP、cTnI峰值、LAD、LVESD、LVEDD及病變血管支數是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6)。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s-CRP、NT-proBNP及病變血管支數是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7)。

表6 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6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FpEF after PCI in patients with initial AMI

表7 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7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FpEF after PCI in patients with initial AMI
2.5 ROC曲線 ROC曲線顯示,hs-CRP預測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705〔95%CI(0.630,0.779)〕,最佳截斷值為4.17 mg/L,靈敏度為0.652,特異度為0.621;NT-proBNP預測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AUC為0.959〔95%CI(0.934,0.983)〕,最佳截斷值為574.6 ng/L,靈敏度為0.894,特異度為0.923;病變血管支數預測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AUC為0.589〔95%CI(0.506,0.673)〕,最佳截斷值為2支,靈敏度為0.518,特異度為0.609,見圖1。
近年來HFpEF患病率持續升高并逐漸受到臨床重視,但其臨床治療仍存在許多挑戰,尤其是AMI后HFpEF[7]。AMI后HFpEF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方面與缺血和壞死的心肌直接導致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功能障礙有關[8];另一方面,部分存活心肌細胞周圍出現心肌頓抑或心肌冬眠狀態,可能造成短暫收縮和/或舒張功能障礙[9]。由于心室舒張過程是高耗氧、高耗能過程,因此AMI后HFpEF影響因素眾多。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突發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發生率高于B組,提示PCI后發生HFpEF的首發AMI患者預后較差。本研究結果還顯示,hs-CRP、NT-proBNP及病變血管支數是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獨立影響因素,其中NT-proBNP對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預測價值較高。NT-proBNP主要于心室壁應激、不良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血管功能障礙時由心室分泌。既往研究表明,NT-proBNP可作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預測指標[10]。C反應蛋白(CRP)水平升高可損傷心肌內皮細胞并刺激細胞因子產生[11],因此臨床常根據CRP水平判斷AMI患者心肌缺血損傷、壞死程度和心室重構;此外,其還可作為AMI或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預測指標[12],而hs-CRP較CRP更靈敏。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支數可直接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心臟微循環密切相關,因此病變血管支數可反映心肌缺血、心室重構情況。

圖1 hs-CRP、NT-proBNP及病變血管支數預測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ROC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for hs-CRP,NT-proBNP and number of stenosed vessels in predicting HFpEF after PCI in patients with initial AMI
本研究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病 史、WBC、NEUT、TBiL、AST、cTnI峰 值、LAD、LVESD及LVEDD可能是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影響因素。高血壓病史、WBC及NEUT被認為與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心力衰竭發生密切相關[13-14]。膽紅素、AST水平易受到肝臟疾病影響,因此二者較心肌損傷標志物(如CK-MB、cTnI)特異度低[15]。CK-MB和cTnI水平升高提示心肌壞死,可較好地反映心肌梗死范圍,也是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常用于預測AMI和心力衰竭患者預后[16];此外,二者還對AMI患者診斷、危險分層及治療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17]。LAD、LVESD及LVEDD可輔助診斷和評估左心室舒縮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PCI后發生HFpEF的首發AMI患者預后較差,其中hs-CRP、NT-proBNP及病變血管支數是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影響因素,且NT-proBNP對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預測價值較高,有助于臨床醫生評估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發生風險;但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1)本研究為回顧性、單中心研究,因此樣本量相對不足;(2)本研究未將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程度評分作為觀察指標,尚不能明確其對首發AMI患者PCI后HFpEF的影響。
作者貢獻:劉超、張梅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孟凡鵬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劉超、唐潔、孟凡鵬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劉超、唐潔進行結果分析與解釋;劉超負責撰寫論文;孟凡鵬、張梅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張梅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