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敏 常鵬
摘 要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我國農業生產不斷進步,而玉米作為山西省忻州市農業生產的主要農作物,對忻州市農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有效提升玉米總產量,忻州市積極響應我國倡導的“綠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廣和宣傳綠色防控技術,且防治效果明顯,有效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成本投入,從根本上解決了玉米病蟲害問題。基于此,簡要介紹忻州市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以期能夠進一步提高忻州市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促進綠色防控技術快速發展。
關鍵詞 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忻州市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5.019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忻州市農業不斷進步,這些進步主要體現在農作物種植等方面,然而,影響忻州市玉米總產量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病蟲為害。近年來,忻州市對農業發展高度重視。初步統計,2018年,忻州市籽粒玉米播種面積18.4萬公頃,比上年的19萬公頃減少了0.6萬公頃。為了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總產量,忻州市在各個縣市設立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示范區,示范面積為0.3萬公頃,并精選適合玉米生長的種植基地,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種植模式進行優化,通過農業和企業共同合作的形式,大力宣傳和推廣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的重要性,并制定健全實施計劃,利用綠色防控技術促進農業發展邁向現代化,從而實現農業生產質量高、品質好、綠色安全的目標。
1 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性
綠色防控技術能夠有效防止玉米受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而且,通過貫徹落實“綠色植保”理念,大力宣傳和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能夠為農業的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綠色防控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運用。忻州市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大量減少了農業生產上農藥的使用量,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農業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1]。
近年來,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利用綠色防控技術對玉米進行病蟲害防治已經初具成效,有效提升了玉米的總產量,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損失。因此,在玉米生產上要加強監測預報,大力推廣生物技術和物理技術,盡量少運用化學防治技術,有效避免玉米受病蟲侵害。當前,綠色防控技術受到廣大玉米種植者的認可和好評,大力推廣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夠促進忻州市農業經濟穩定發展,還對忻州的生態平衡起到促進作用,是農業防治病蟲害方法在未來發展中的必然趨勢。
2 利用綠色防控技術對玉米病害進行統防統治的措施
玉米生產上發生的重大病蟲主要有莖腐病、大斑病等,其中玉米莖腐病在滹沱河流域的幾個縣中度流行;大斑病在忻定盆地中度偏重流行,局部地塊大流行。具體防治措施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綠色防控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
大斑病是玉米在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引發大斑病的原因與玉米種植的品種、環境、栽培方式和管理水平有著很大的關系,想要有效避免玉米受大斑病影響,就要加強玉米病害防治。1)對栽培的玉米最好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玉米出現大斑病;2)玉米在收獲后,要對種植區域的遺留玉米殘體進行處理,可以采用深埋方式,以有效消滅病害的菌源[2];3)將玉米種植地區的土地進行翻整,避免種植區域的土塊或坑洼影響玉米生長;4)對玉米進行施肥,玉米在不同生長時期,需要的肥料也不相同,要根據玉米生長的實際情況合理施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5)在種植玉米時,植株之間的距離要科學、合理,保證玉米能夠有充分的生長空間,避免病菌滋生;6)加強監督管理,對于玉米大斑病的常發區域,要加強重視,定期觀察大斑病的發生情況,指導農民及時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
2.2 綠色防控對其他病害的防治措施
玉米中出現的病害一般有黑粉病和紋枯病兩種,黑粉病是感染性病害,可以在玉米種植拌種階段將粉銹寧加入其中,能夠有效減少感染率。紋枯病是發生于玉米莖稈和枝葉上的病害,這種病害會導致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造成養分吸收不足,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對于這些病害,需要通過減少菌源、利用科學的栽培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從而減少病菌對玉米的侵害。
3 利用綠色防控技術對玉米蟲害進行統防統治措施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及其容易受到蟲害影響,且由于害蟲繁殖過快,常常會造成大面積的損害,例如玉米螟和蚜蟲[3]。玉米螟是一種對玉米產量影響較大的害蟲,在高溫、潮濕的天氣容易引發玉米螟蟲害。玉米螟會啃食玉米新葉,造成葉子出現很多孔洞,在玉米雄穂長出時,玉米螟的幼蟲會進入花蕊中,將花蕊基部折斷,雄穂在發育過程中,蟲子通過穗軸鉆入玉米內,啃食玉米的籽粒,甚至有些蟲子會鉆進玉米莖中,吸取其中的養分,從而導致莖稈易折斷,造成玉米發育不良,最終使玉米成熟后顆粒不飽滿,造成嚴重的減產。蚜蟲主要侵害玉米的葉鞘、雄穂以及苞葉等。蚜蟲在玉米的每一個生長階段都會出現,最嚴重的時期要屬雄蕊抽出時期,以吸食心葉、苞葉等部位的汁液為主,在吸取汁液的過程中會分泌出大量的蜜露將玉米包裹住,從而導致玉米不能直接進行光合作用,也會影響玉米的授粉和散粉,最終導致玉米發育過慢,產量下降。另外,蚜蟲還會引發玉米矮花葉病毒,引發玉米大量減產。為了能夠有效減少蟲害對玉米的侵害,我市農委、植保部門都極為重視。在防控措施上,突出的特點是“五個早”,即工作早安排、資金早到位、技術早培訓、病蟲發生趨勢早預報、防控上早行動。具體防治措施可以通過以下2點進行分析。
3.1 物理防治措施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及其容易受到地下害蟲的影響,造成大面積的損害,例如受金針蟲,螻蛄等的影響而減產。有效減少蟲害的方法除了合理對玉米進行施肥之外,還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措施,且無毒害、無殘留、操作簡單、防治效果明顯。物理防治措施有以下3種。
1)用燈光將害蟲誘殺,害蟲具有趨光性,且地老虎、玉米螟等都喜歡夜間出沒,且多在燈光處聚集,對于這種害蟲,可以通過在玉米種植區域安裝殺蟲燈對其進行滅殺;2)利用性誘劑將害蟲進行滅殺,將性誘劑放于玉米種植區域,能夠吸引異性害蟲繼而進行殺害;3)色板誘殺方法,有些害蟲具有趨色性,可以將黃色的黏蟲板放置在玉米種植區域,然后將害蟲進行誘殺。
3.2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自然規律,通過一種生物克制另一種生物。在玉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術,通過以蟲治蟲的方式對侵害玉米的害蟲進行根治,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會對生態造成破壞。害蟲的天敵有很多種,包括寄生蜂、寄生蠅、瓢蟲等,可以采用人工養殖害蟲天敵的方法,將寄生蜂、瓢蟲等放入玉米地中,不僅可以防止害蟲侵害,還能保護環境。
對于玉米螟進行防治就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利用赤眼蜂對玉米螟進行防治[4]。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蜂,我國部分地區用松毛蟲赤眼蜂治理玉米螟已經有了明顯的效果,主要方法是將松毛蟲赤眼蜂的卵產到玉米螟卵內,松毛蟲赤眼蜂將玉米螟的卵當做養料進而成長發育,能夠有效防止玉米螟幼蟲對玉米進行侵害,從根源解決了玉米螟,從而充分發揮了生物防止手段的積極作用。另外,為了能夠有效防治玉米螟,要根據玉米受害地區的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等進行分析[5],還要對玉米受侵害的面積和玉米螟化蛹的概率進行充分考慮,將松毛蟲赤眼蜂的卵在最佳時期放入受害玉米區域,可以在玉米螟第一代產卵最旺盛的時候將松毛蟲赤眼蜂卵放入,期間每隔5天放一次蜂,共放兩次。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措施操作簡單、方便,并且沒有農藥殘留,保證了玉米品質安全、綠色無污染,同時對環境保護也有著積極作用,對提高玉米總產量更是有著明顯的效果。
3.3 化學防治措施和注意事項
在對玉米進行病蟲害防治時,要選用低殘留、低毒的化學藥劑,杜絕使用國家禁止農藥,并且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用先進的設備進行噴藥作業,提高施藥效率,從而及時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在玉米種植地進行噴藥工作時,要注意當地氣候條件,切忌不能在風沙較大、溫度較高的氣候條件下施藥,要在無風的傍晚進行噴藥工作。如果噴藥后出現降雨,要及時進行第二次噴藥。同時,要注意農藥的安全使用間隔期,并重視農藥的交替使用,掌握好農藥噴灑的用量,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此外,在進行噴藥工作時,要做好自我保護,遮掩口鼻,以免藥物對人身體產生傷害在。藥物噴灑完畢后,要將廢棄農藥包進行回收,從而保護生態環境。
4 結語
我國忻州市玉米在生產過程中經常受到病蟲害侵害,影響了農產品的產量。為了能夠提高玉米總產量,就要充分掌握玉米在遭受病蟲侵害時的發病癥狀,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治;而為了能夠保證農作物安全、無污染,同時保護忻州市農業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要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6]。綠色防控技術能夠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在使用綠色防控技術時,各地區農業生產者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綠色防控技術,對玉米病蟲害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提高玉米的產量,保證農產品品質安全,促進忻州市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史文生.玉米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5(24):75-76.
[2] 張光飛.推廣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的主要做法和成效[J].農民致富之友,2018(5):135
[3] 無.甜玉米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廣東農村實用技術,2015(4):17.
[4] 吳清.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J].吉林農業,2014(17):88.
[5] 郭日潮,李鏡華.玉米主要病蟲害及其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10):81-82.
[6] 桑翠紅.玉米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融合示范分析[J].鄉村科技,2016(24):7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