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胡文君
摘 要 十八大以來,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脫貧攻堅被列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而賀州市作為廣西脫貧攻堅的6個主戰場之一,其脫貧效果對于廣西甚至整個國家意義重大。基于此,以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平安村的實地考察工作為基礎進行實地分析,并因地制宜的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平安村乃至全國所有貧困村的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脫貧攻堅;精準扶貧;賀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5.054
賀州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唯一貧困縣(區)全覆蓋的設區市,且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基于以上情況,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社會實踐扶貧小組,深入桂嶺鎮平安村當地進行實地考察。
1 平安村基本現狀
平安村位于桂嶺鎮西北部,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三五”規劃的貧困村,轄自然村14個(含兩個移民村),村民小組26個,以漢族和壯族為主,是八步區和桂嶺鎮最大的貧困村。
1.1 經濟增長緩慢,物流滯后
互聯網時代下,快遞下鄉是電商下沉必須突破的難題,物流不暢通、取寄件不方便長期困擾著平安村的發展。平安村快遞點只在桂嶺鎮上設立,村民寄取快遞往返需要花費數小時。物流滯后同樣也制約了當地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大大增加了當地百香果、走地雞、三華李等農副產品的銷售和推廣難度[1] 。
1.2 通訊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平安村網絡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較落后,村里寬帶信息網絡尚未覆蓋。村中僅有一條主干道供行人和車輛通行,順山勢往上只有狹窄山路供村民行走[2]。
1.3 文化教育落后
1.3.1 教育資源供需失衡
平安村教學基礎設施落后,僅設有2個便民幼兒園和1個小學,輻射范圍窄,住在山上的孩子上學需要走十幾里山路。師資匱乏,教育水平低,學校開設科目多為語、數、英等基礎課程,課程豐富度明顯不足,且同一老師需要兼顧多門課程的教學。
1.3.2 家長對教育重視低
根據實地了解,平安村當地老幼留守現象比較普遍,老一輩中吃飽穿暖才是生存之道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對教育不甚重視。青少年輟學率較高,早婚早育現象較多。
2 賀州市桂嶺鎮平安村貧困原因
2.1 物流成本高,渠道不暢
平安村當地的農村電商物流及倉儲配送中心的建設十分落后,與現代物流建設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物流渠道不順暢嚴重制約了農村地區依靠電商為大量優質農副產品找到銷路的新理念。
2.2 信息閉塞,勞動力缺乏
平安村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對外信息傳遞少,最新的國家政策、經濟動態的傳達時間較長,影響政策執行速度。而且,平安村外出務工人員高達1 163人,約占勞動力的60%,空巢現象比較嚴重,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勞動力不足[3]。
2.3 隔代教育不當,缺乏情親守護
留守兒童一直是農村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平安村的留守兒童很大一部分還是在單親家庭長大,長期的隔代教育讓他們缺乏應有的呵護和關愛,不健全的家庭導致了他們價值觀念的偏離,間接造成整個農村地區輟學率的上升。
2.4 思想認識不夠,發展氛圍不濃
在國家重視民生問題的大政策環境下,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政府為主導的扶貧工作也日漸顯露出弊病。目前,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的大多數貧困農民扶貧參與度低、依賴性強,思想觀念落后、迂腐,缺乏主動性;有的農戶仍舊固守傳統小農思想,自滿于吃飽喝足,不懂得長遠投資,認為用多年積蓄給兒子蓋房娶妻和維持家業就是生活的全部,安于現狀,因為些許小利未得到滿足不愿加入合作社,堅持個體勞作。
2.5 先天人才不足、后天人才流失
1)監護人本身受教育水平低,疏于教育,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造成農村地區能夠培養出好苗子的概率極低。2)城市便利的生活條件和優渥的待遇讓絕大多數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不愿再回到農村,有些師范生畢業后寧愿轉換行業留在城市,也不愿下鄉支教,籌集師資培養人才更是難上加難。
3 賀州市平安村精準扶貧的對策措施
3.1 改進農村物流
3.1.1 創新農村物流配送模式,利用第三方資源實行共同配送
針對農村自身特點,物流配送企業可以實行共同配送聯合布點,或借助第三方,與農村綜合服務站、村委會等合作開設物流服務點,甚至可以借助往返于城鄉之間的班車進行定時定路的物流配送[4]。
3.1.2 組織合理運輸,消除不合理運輸現象
防止單程空載運輸、對流運輸、倒流運輸、迂回運輸等不當現象出現,進行配載運輸、聯合運輸和供應鏈信息管理,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互補,提高運輸效率,加速貨物周轉從而節省運輸費用。
3.2 多元主體協同
想要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應調動地方政府、群眾、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力量,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扶持,更新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2.1 重視地方政府的“合理主導者”角色
3.2.1.1定崗定責,明確分工
圍繞脫貧攻堅這一主體,確立完善嚴格的工作制度,實現內外聯動,上下監督。為此,政府一定要傾聽民眾心聲,真心實意為人民辦事,多方監督,保證民眾的每一個建議都受到重視,政府的每一筆資金都落到實處,農村的每一項建設都充分落實。
3.2.1.2政府高位推動
由政府主導召開扶貧產業研討會,組建投融資平臺,充分發揮當地特色優勢,為產業發展注入新資金,在支持農民創業的同時,創造大批就業崗位。
3.2.2 挖掘貧困群眾的“群眾領袖”角色
1)要強化人才技能培養。利用現有的資源,搭建貧困地區扶貧人員培訓平臺,使有思想覺悟的農戶學習到更多的技能,以少帶多,以優幫劣。2)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將積極性高的主動脫貧者集合起來,成立農業合作社,并與政府取得合作,完善“政-農-社”三合一的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不同產業間優勢互補、信息共用。
3.2.3 引入社會組織的“協助幫扶”角色
除了發揮政府、貧困群眾自身的力量,脫貧致富還要借助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著力推進“政府、企業、高校、群眾”四合一聯動機制,由政府宏觀把控,企業資源幫扶,高校知識技術支持,農民群眾自身努力來實現脫貧攻堅。
3.3 發展特色農業
1)培育區域農產品品牌。要想發展農業產業,擴大競爭優勢,區域品牌尤其重要。為此,要充分挖掘和開發區域特色優勢農業資源,如培育桂嶺油糍、走地雞、三華李等品牌。2)利用當地特色,因地制宜發展工業。以桂嶺鎮為例,桂嶺鎮地下黃金、白銀、鐵、鋅、鉛、稀土、泥炭等礦藏豐富,儲量大,可以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進行綠色工業發展。3)發展特色旅游業。農村雖沒有城市那樣發達,但是尚未被開發的青山綠水也隱藏著大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當地特色發展旅游產業可帶動經濟增長,如建設綠色生態農家樂和賀州文化風情旅游等。
3.4 加快文化教育建設
3.4.1 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相結合來開展學前教育
1)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寨周圍,借用廢棄的倉庫、村委會辦公室或計劃生育辦公室作為上課地點。2)通過重新招募退休的教師或者返鄉知識分子,來開辦獨立和正規的學前班或幼兒園[5]。
3.4.2 加大政府重視及扶持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加強宣傳,輔以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師范生下鄉,培養農村教育人才,拓寬農村師資人才網絡,積極發揮黨員學生的先鋒帶頭作用。同時,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支持,適當提高下鄉從教人員的待遇和薪資標準,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從教人員和貧困地區兒童有更好的學習工作環境。
3.4.3 公開募集教學資源
由政府主導,鼓勵企業、院校或知名企業家捐贈教學資源。如某些發達地區更新替換的教育資源設備,可以運送到農村欠發達地區進行再利用。
4 結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必須創新思維和模式,因地制宜精準扶貧。針對廣西賀州市平安村的貧困現狀,應分別從改進農村物流、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特色農業、加快文化教育建設等方面進行農村脫貧攻堅戰略實施[6]。同時,思想的貧瘠才是真正的貧瘠,要想真正改變農村貧困現狀,不僅僅要靠政府和社會的幫助,還需要農戶積極轉變觀念,主動參與。
參考文獻:
[1] 鐘得志.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N].學習時報,2018-01-31(008).
[2] 龔晨.多元主體協同視域下推進脫貧攻堅行動的對策探析:基于廣西賀州市的調查[J].桂海論叢,2017,33(2):106-111.
[3] 龔晨.精準扶貧中貧困群眾主體作用發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廣西賀州的調查[J].行政與法,2018(11):80-88.
[4] 張曉林.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物流發展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4):46-51.
[5] 方秀英,吳天龍,習銀生.我國農村教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及應對建議[J].當代農村財經,2018(12):2-3.
[6] 李小紅,寧夏,黃艷芳,等.精準扶貧視角下廣西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9):190-19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