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蛟
摘 要 農藥和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我國糧食的高產穩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對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利用率偏低,往往出現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的情況,不僅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還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基于此,簡要分析當前我國農藥、化肥施用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分析其產生影響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關鍵詞 化肥;農藥;農產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X7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5.084
長久以來,化肥農藥大量不合理施用對我國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零增長”的目標。此舉表明,大水大肥的粗放式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因此,要合理施用化肥、農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 農藥化肥施用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
1.1 農藥施用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
農藥施用對農產品的品質威脅主要來自農藥殘留。農藥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其在控制病蟲害的同時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是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普遍使用的農藥。目前,我國在種植茶葉、蔬菜、瓜果等農產品時都要使用農藥,因此很容易出現農藥殘留。農藥對農產品的影響可以是直接污染,也可以是通過農作物對環境中農藥的吸收產生間接影響,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效應污染農產品。如果食用農藥殘留嚴重超標的農產品,就會引起急性中毒,危及人體健康,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而且長期食用受污染的農產品,當農藥殘留在人體內蓄積一定時間后,會引發一些人體的慢性疾病[1]。
1.2 化肥施用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
現代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了農產品內硝酸鹽、亞硝酸鹽、重金屬殘留,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在蔬菜、水果生產過程中過量施用化肥,不僅會造成肥料養分的損失,還會影響植物的新陳代謝,從而使植物體內堆積過量的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當人食用這種含過量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農產品后,硝酸鹽會轉化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會與胺類結合,形成一種N-亞硝基的化合物,誘發各種消化系統癌變。而且,亞硝酸鹽會使血液的載氧能力下降,從而誘發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嚴重時會使人窒息死亡。此外,化肥中的其他成分在農作物中積累,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比如磷肥施用較多時,就會導致土壤和動植物體內鎘含量顯著增加,從而引起鎘中毒[2]。
2 農藥、化肥過量施用的原因
在我國,由于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農作物,再加上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病蟲害較多,又沒有較好的農藥和化肥的替代產品,所以,為了增加農產品產量,就會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而且,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種植體系,相關種植人員對肥料、農藥損失規律和高效利用的機理缺乏深入認識,導致肥料損失大,農藥跑冒滴漏嚴重,使得農藥、化肥施用過量,土壤環境中的重金屬含量增加,不僅影響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會嚴重污染環境。
3 加強農產品安全管理的對策
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其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農業生產安全與農業食品安全將面臨巨大挑戰。在此前景下,農業部在2015年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因此,要推行“增產、經濟、環保”的施肥理念,實現農藥減量與節能減排,減少化肥農藥的面源污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以實現農產品增產[3]。
3.1 合理施用化肥農藥,提高利用率
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制化肥施用總量,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農藥殘留,需要做到科學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并提高技術水平。在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方面,需要從施用技術、農業病蟲害防御措施等方面進行改進。1)通過轉變防控方式的方法,形成集成優化的防控技術,從而更新農產品器械配置與農藥品種;2)利用生物技術、生物農藥來控制病蟲害,進行專業化的統防統治,并對綠色防控技術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推廣,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農藥殘留。在化肥使用方面,需要調整施肥結構,增施有機肥與新型緩釋化肥,強化平衡施肥。1)推進畜禽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大力實施秸稈還田和綠肥輪作;2)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確定施肥時期、施肥量和施肥種類,保證土壤養分供應平衡,避免因化肥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
3.2 建立健全化肥農藥監管機制
為了杜絕劣質化肥與違禁農藥流入市場,需要逐步完善化肥、農藥的銷售管理體系,從而完善市場的監控體系。形成完整的化肥農藥監管機制,需要對農業環境監測預警信息與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進行網絡信息整合,并加強數據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從而分析出不同區域農作物種植地區的土壤信息,以及肥料與農藥的施用方法,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做到施肥、噴藥有據可依。
3.3 加強對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科研創新
如果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較多,會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因此,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技術。技術創新離不開相關領域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因此,需要培養和構建技術創新團隊,加強對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科研創新。這不僅給農產品的安全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后盾,還能使新的農藥殘留技術更好地運用到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檢測中。所以,只有發揮農藥殘留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作用,才能降低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3.4 建立綠色生態補償激勵機制
針對化肥、農藥污染問題,政府應在化肥農藥污染嚴重的地區投入補償資金。對于補償資金的投入,政府應明確被補償的對象,制定補償標準以及合適的補償方式,加大對農藥污染防治的力度。此外,可以構建價格激勵機制,從農藥污染防治的現實需求出發,加強對農村農藥污染的綜合防治。價格激勵機制就是通過不同地區的化肥農藥價格與化肥農藥監控體系,加大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價格補貼。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還可以促使農業發展轉向可持續的生態農業[4]。
3.5 加強綠色無污染化肥農藥研發及推廣力度
為了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就要研制出高效生物農藥與化肥。這不僅需要加強并鼓勵科研院所、農業部門在科研領域的投入,還要對農藥化肥新型的施用模式以及所用器械等進行研究,從而取代還在使用的高殘留農藥化肥,推廣新型農藥與有機肥料。此外,在加大對病蟲害預警系統防治體系研究的同時,還要做測土配方施肥的簡易性研究,并加強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做到施肥、打藥有據可依。有條件還可以組成機防專業隊,成立農業技術指導服務公司,專業指導施肥用藥,從而減少農產品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
3.6 加大宣傳力度
當前,很多農產品種植戶對于因化肥農藥對土壤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危險意識不強,所以需要加強宣傳引導。1)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開培訓班、發放農產品種植資料等形式去介紹如何合理施用化肥農藥,促使種植戶由過量使用農藥化肥轉化為精準使用農藥化肥。2)要提高農產品種植戶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施肥技術水平,掌握科學的施肥方法,在減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時提高化肥利用率,從源頭上降低化肥污染。提高種植戶的環保意識可以充分利用電視臺、電臺、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倡導,讓農產品種植戶充分意識到化肥農藥污染的嚴重性,以此調動廣大種植戶參與到防治化肥農藥污染的行動中。
4 結語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因此,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目前農業生產的首先任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化肥農藥管理十分重要,通過采取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完善化肥農藥監控體系、提高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建立綠色生態補償激勵機制、加強宣傳等措施,能夠有效控制農藥、化肥施用量,提高農產品生產水平,進而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 陳琦,趙敏娟.國內外農藥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及農戶安全生產行為評述[J].北方園藝,2012(21):196-202.
[2] 張德純.科學施用肥料,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A].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第七屆全國綠色環保肥料(農藥)新技術、新產品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2008:5.
[3] 趙根.淺談化肥農藥污染控制與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8(1):188-120.
[4] 姜太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農戶施肥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36(12):
157-16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