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勝
摘要? ? 本文分析了廣東省海洋生物育種現狀,指出了廣東省海洋生物育種中存在優質親本缺乏、餌料適口性及其營養問題尚未解決、優良種質資源缺乏等問題,并提出了加快廣東省海洋生物育種的對策,以期為廣東省海洋生物育種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海洋生物育種;問題;對策;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 ? S937.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215-02
“十五”以來,廣東省已開展了斑節對蝦、凡納濱對蝦、石斑魚、珍珠貝和近江牡蠣等物種的育種研究,并培育出斑節對蝦(南海1號)、凡納濱對蝦(中興1號、中科1號和海興農2號)、馬氏珠母貝(南珍1號、南科1號和海選1號)、石斑魚(虎龍雜交斑)、牡蠣(華南1號)及華貴櫛孔扇貝(南澳金貝)等多個重要海水養殖新品種[1]。根據2017年漁業統計年鑒,全國海水魚苗達1 292 902.94萬尾,其中廣東省為361 575萬尾,占全國的27.97%;全國蝦苗有12 517.99億尾,其中廣東省有4 100億尾,占全國的32.75%;全國貝類育苗248 406 382萬粒,其中廣東省為255 032萬粒,占全國的0.1%;全國海帶484.46億株,其中廣東省為100億株,占全國的20.64%[1]。盡管廣東省海洋水產育種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良種仍然不足,制約其產業發展的基本格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育種工作需要長期堅持下去。
1? ? 廣東省海洋生物育種存在的問題
1.1? ? 優質親本缺乏
目前,南方海水養殖以散戶為主,由于養殖技術和養殖管理的差異,親本質量參差不齊,直接導致親體產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高[2];部分存在雌雄同體現象[3],難以獲得同步成熟的雌雄親體。
1.2? ? 餌料適口性及其營養問題尚未完全解決
餌料適口性及其營養水平是海洋水產動物苗種培育的關鍵[4]。目前,活體餌料以粗放式培育為主,雖然可實現大規模培育,但技術不夠成熟;海洋水產動物各發育階段適口餌料選擇、餌料營養強化和及時足量供應等問題尚未解決。
1.3? ? 優良種質資源缺乏
長期以來,由于不重視科學規劃,海洋水產種質資源混雜,優質種質資源嚴重缺乏。因此,亟需開展南海海洋水產生物遺傳改良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新品種。
2? ? 加快廣東省海洋生物育種的對策
2.1? ? 構建海洋生物育種創新平臺
針對重要的養殖種類,穩定扶持水產活體種質資源保存庫、種業工程技術中心和遺傳育種中心,設立水產種質資源遺傳評價中心和經濟性狀測試基地,形成以遺傳育種中心為龍頭、種質資源遺傳評價中心和性狀測試基地為基礎、苗種繁育場為骨干的水產良種研發和生產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針對重要水產物種進行良種選育,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和跨部門、跨區域合作,建立水產養殖種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搭建水產種業產業化技術開發與平臺。
2.2? ? 創新海洋生物育種理論
針對水產種業基礎性研究欠缺、育種技術和理論體系系統性差的問題,需加強水產遺傳育種基礎性研究,創新育種技術和理論。構建種質資源評價技術和保存技術體系,建立水產育種共性關鍵技術;解析重要水產養殖動物(魚、蝦、蟹、貝)和藻類等全基因組信息,集成運用傳統育種技術與現代育種技術,攻克水產養殖生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分子設計育種和基因組編輯等技術,整合各方資源,搭建育種信息平臺和數據庫,推動現代育種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2.3? ? 培育與推廣海洋生物新品種
針對區域性主養品種建立起“一品種一種業”的技術工藝,以水產養殖魚、蝦、蟹、貝和藻類等為對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解析重要海洋養殖生物全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的基礎上,注重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利用家系選育、群體選育、細胞工程育種、全基因組選擇、分子設計和基因組編輯等核心技術,培育可以滿足不同養殖環境需求的高產、抗病、抗逆、優質海水魚、蝦、貝、藻等突破性重大新品種;鼓勵龍頭企業參與水產種業研制與推廣,健全商業化育種機制,加快商業化育種進程,提升和培育“育—繁—推”一體化工程,提高良種覆蓋率。
2.4? ? 科學規劃與政策配套
盡管廣東省已形成種業生產監督管理法律框架,但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種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定明確的目標和發展規劃,爭取配套政策和資金投入,加大對水產種業的扶持力度;引導發展水產苗種市場監管技術和手段,健全苗種生產企業的生產和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強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市場化利益回饋機制,提高相關單位和企業種質創新和應用推廣的積極性。
2.5? ? 期盼國家金融保險業扶持
海水養殖業尤其是海水種苗業,因為投入大,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風險也大。很多業主雖然多年經營、資產存量大(主要是設施、設備、母魚及成品魚),但這些資產都屬于高風險資產,既無法為其購買商業保險,也無法用于抵押而獲取銀行貸款。因此,期盼金融保險業早日進入,以扶持產業發展。
2.6? ? 成立行業協會,引導有序生產,逐步改變粗放型生產模式
面對業界內部存在的諸多問題,只有自發組織成立行業協會,才有利于和政府進行溝通交流。業內人士也可通過行業協會平臺相互交流;協調生產,掌控和調節產品市場價格,優化利用資源,訂單協約有序生產,逐步改變粗放型落后的生產模式;此外,還可以通過行業協會平臺,引進社會金融機構投資和向社會融資,幫助大型重點企業捆綁打包上市。
2.7? ? 加強技術改造,把產業做精做強,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產業的技術改造升級,是產業生命力的根本保證。海水魚類苗種行業從水池走向魚塘,又從魚塘走向漁排,再從漁排走向工廠車間,即為技術改造的過程。把原來在不可控的自然環境中從事的一系列生產操作改為在可控的工廠車間里數字化、自動化、定性定量的程序化操作,這種工業化技術性改造,加上集約型體制——股份合作制的不斷推進,有利于將產業做精做強,提高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2.8? ? 科學規劃沿海、近海區域
政府在對沿海、近海區域規劃時,要從國家農業布局全盤考慮,給海水種苗和養殖業留出生存發展空間。否則,海水種苗業衰落對我國南方諸省區海水養殖業將是一場災難,全國的水產品價格將飚升。如何對沿海、近海區域合理規劃,如何把握項目進入、丈量拆遷的時間節點,避免海水養殖熟地長棄久荒造成的有限資源浪費,值得各級政府重視。另外,建議將海水種苗業作為發展海洋農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搭建平臺,扶持重點企業,促進企業強強聯合,建設國家級苗種基地,加速產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目前,政府對海水苗種產業管理力度較小,建議政府支持、組織一些專業協會作為政府與養殖企業間的橋梁,推動海水種苗業的發展。
3? ? 參考文獻
[1]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2] 王吉橋,張欣,劉革利.親魚營養狀況對繁殖效果的影響[J].現代漁業信息,2002,17(1):24-27.
[3] 蔡友義,洪心,張亞生,等.赤點石斑魚雄性性腺及性轉變的研究[J].福建水產,1988(3):24-30.
[4] 沈龐幼,尤仲杰,焦海峰.條石鯛人工育苗技術初探[J].齊魯漁業,2010,27(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