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 康復科,山東 萊蕪 271103)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上肢骨折常見類型,好發于中老年人。鎖定加壓接骨板內固定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常見手術方式,具有固定牢靠、創傷小、愈合快和利于術后早期康復活動等優點[1]。對于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患者,若術后不主動訓練腕關節,可導致肢端血液循環不良、腕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2],因此做好術后康復訓練尤為重要。本研究將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應用于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患者,觀察對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行橈骨遠端骨折鎖定鋼板固定手術患者80 例。納入標準:⑴符合《橈骨遠端骨折與損傷》診斷標準;⑵病程1 周內,且屬新鮮骨折;⑶知情同意,且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⑴陳舊性骨折;⑵病理性骨折;⑶嚴重感染者;⑷精神異常,無法正常溝通或不配合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觀察組40 例中,男 18 例,女 22 例;年齡 28~80 歲,平均(58.72±12.42)歲;交通意外傷 6 例,高處跌落傷 13 例,滑倒傷 17 例,外力打擊傷 4 例;按照 AO/ASIF 分型 C1 型9 例,C2 型 19 例,C3 型 12 例;骨折至就診時間為2.2~51.3 h,平均(7.35±2.96)h。對照組 40 例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齡30~79 歲,平均(58.29±11.36)歲;交通意外傷 7 例,高處跌落傷14 例,滑倒傷16 例,外力打擊傷3 例;按照AO/ASIF分型 C1 型 10 例,C2 型 20 例,C3 型 10 例;骨折至就診時間為 1.7~52.6 h,平均(7.29±3.02)h。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護理,術后24~72 h 加強對患處的觀察。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術后體位護理、換藥護理等,并積極觀察和預防并發癥。術后48 h 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掌關節和患肢肘關節的功能康復訓練。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⑴物理康復護理:患者術后1 d,給予紅外線治療儀照射骨折和手術區域,30 min/次,1 次/d。給予電腦骨創傷治療儀治療,改善循環,促進骨折愈合。放在骨折區域,30 min/次,1 次/d;⑵蠟療:遵從醫囑,將中藥蠟療方打粉后,調制成膏狀,用紗布覆蓋后敷在患者骨折部位,再敷上蠟塊,溫度控制在45℃~50℃,30 min/ 次,1 次 /d;⑶術后 1 d 對患者進行腕關節、掌關節被動功能康復訓練,對于疼痛耐受者,指導其自行行被動屈伸訓練。術后第2 天,若患者疼痛減輕,囑患者由被動訓練轉為主動訓練,并增加手指張合運動,每組訓練3~5 次,2~3 組/d;對于疼痛嚴重者,可給予鎮痛藥物后,再進行關節康復訓練。術后第3~7 天,指導患者進行握拳和松拳、前臂的繃緊和放松訓練,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輕局部腫脹,避免肌腱粘連和肌肉萎縮,3~5 min/ 次,3 次 /d。術后1~2 周,加強對患者指關節和掌關節的主動屈伸訓練、肌肉的舒縮訓練;指導患者對腕關節的伸屈、外旋、內旋訓練。關節伸縮和旋轉角度大小應遵循由小到大和患者耐受的原則,逐漸增加難度和頻率。術后3~4 周,指導患者進行掌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的運動訓練和肌肉組織的運動訓練。
記錄患者術前、術后3 d 及7 d 的VAS 評分,評價患者疼痛程度[3]。術后隨訪6 個月,采用Gartland-Wreley 腕關節評分系統[4]對腕關節功能進行評價,0~2 分為優,3~8 分為良,9~20 分為可,≥21 分為差。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VAS 評分均明顯降低,與術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其中觀察組術后3 d 及7 d 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兩組術后 3 d 及 7 d VAS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術后 3 d 及 7 d VA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觀察組術前Gartland-Wreley 腕關節評分為(19.14±4.18)分,對照組術前 Gartland-Wreley 腕關節評分為(19.08±4.27) 分,治療后觀察組Gartland-Wreley 腕關節評分降至(5.07±2.91)分,對照組Gartland-Wreley 腕關節評分降為(7.23±2.85)分,兩組術后 Gartland-Wreley 腕關節評分均明顯降低,與術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腕關節復位優良率為8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2.50%(P<0.05,表2)。
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且大多伴有骨質疏松,治療難度大。克氏針撬撥復位配合外固定、閉合復位石膏外固定以及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等均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常見方法,在臨床中均獲得滿意效果。但不管采用哪種手術方法,均需要做好患者的康復護理。本組病例選取的鎖定鋼板堅強固定橈骨遠端,橈骨遠端骨折術后康復治療在于早期消除腫脹、改善局部循環、維持血運和軟化關節囊及周圍組織,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學環境[5]。

表2 兩組腕關節復位效果比較(n,%)
本研究中,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紅外線治療儀理療,可以促進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有助于加快傷口愈合,同時還有增加神經傳導速度和肌肉伸縮能力作用;給予電腦骨創傷治療儀理療,可通過磁熱效應,發出兩種物理因子作用于病灶組織,促進骨折愈合[6];給予蠟療,可以軟化手術瘢痕和松弛緊張的肌肉組織,更有利于術后康復訓練。在術后1 d 到術后4 周,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讓患者從被動訓練逐漸過度到主動訓練,加強對腕關節的訓練。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術后3 d 和術后7 d 的VAS 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腕關節復位優良率為8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5%,這與既往研究相符[7-9]。
綜上所述,給予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可降低患者術后早期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