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
摘 ?要 ?在沉浸式互動影像裝置中,觀者和作品的平等關系是通過沉浸其中和產生互動的方式完成的,當觀者沉浸于作品之中,作品不僅可以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對觀眾的體驗產生補充,觀者的參與也會重新塑造作品的形態,這種沉浸式的多感官體驗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文章通過探討沉浸式和影像裝置藝術的體驗方式,總結出增強互動影像裝置作品中的沉浸感及互動性的三個要素。
關鍵詞 ?沉浸式;影像裝置;感官體驗;互動性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5-0024-02
1 ?沉浸式互動影像裝置
沉浸式影像裝置是指以增強沉浸感及互動性為理論基礎,通過數字影像提供虛擬與現實多感官體驗的場域空間,通過沉浸式投影技術使觀者與數字影像相互感知,進而實現信息與情感碰撞產生共鳴的一種設備。沉浸式影像裝置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方面是影像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訴求。影像作品雖然從單一的視覺體驗發展到視聽一致的感官體驗表達,但這種單一信息的傳遞,使觀眾被動接受信息。這種被廣泛應用的傳統影視視聽語言不足以滿足藝術家的需求。與此同時,新媒體新技術的涌現突破了傳統的媒介,多感官的場域表達藝術正符合這個時期的需要,因此沉浸式影像裝置藝術應運而生。另一方面是將沉浸感、互動性通過互動技術植入到傳統的影像裝置藝術中,使傳統的影像或是裝置富有新的生命力。
2 ?沉浸式體驗的設計法則
沉浸式體驗主要注重的是體驗,沉浸式則是一種體驗狀態。在認知心理學中這種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中的感覺是心流,心流一詞逐漸被“沉浸式”所代替。那么沉浸式體驗是促使創作者形成深刻認知過程的實踐活動,通過設計給予觀眾真實的體驗感受,體驗則是一個人實現情感、生理、心理和精神層次上的感受,體驗也是藝術創作者通過引導觀眾參與互動的方式。最終目的仍是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從而體現雙重的價值,首先是觀者的體驗環節產生的價值,其次是創作者通過觀者的體驗實現自我價值,并且兩者相互作用可以達到更高層次的藝術價值。
體驗的環節需要具備三個要素,即實踐要素、認知要素、情感要素,同時也滿足沉浸式體驗的設計原則,這三種要素的關系可以說是層層遞進,互相聯系的,所以在創作時要考慮這三個要素,并且把體驗放入觀者的心里去,營造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環境。可以利用敘事性設計的法則通過給觀眾講故事的方式進行,通過設計營造場景、角色、情節、沉浸、氣氛等基本元素。把沉浸式體驗表現為一個場域空間中的感官交互體驗,前提是在一個空間中可以是現實空間,也可以是虛擬空間,加之以人為主體的感官交互體驗的形式,并且遵循空間場域的表達和感官互動的體驗進行設計。
3 ?多感官交互的受眾體驗
沉浸式互動影像裝置可以給觀者提供多感官交互的體驗,多感官交互體驗是由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外部傳達信息的感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只是色彩、圖形、構成等單一的視覺因素,而是由感覺、知覺和認知者三個內容所產生的過程。感覺是由人體內部外部共同刺激產生,知覺是利用已知的信息來區分感覺,認知則是通過接受信息獲取、解讀和感知信息的結果。沉浸式體驗的感知主要由視覺、聽覺、觸覺等交互作用,所謂的五感在沉浸式體驗過程中就是通過各個器官間的相互交流可以稱之為通感,在通感中聲音可以形成圖像,顏色可以表現溫度,圖形可以變得有溫度。
3.1 ?視覺的感知體驗
在互動影像裝置中,最主要的體驗形式仍是視覺體驗,作為傳統藝術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方式,通過最直觀的方式表現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增添沉浸感和吸引力使觀眾第一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到藝術作品中,富有極強的視覺沖擊感。新媒體團隊Teamlab今年舉辦的以自然元素“水”為主題的展覽,在油罐的空間里巨大的瀑布從天而降,當觀眾走入作品當中,仿佛置身于一個飛流直下的瀑布之下,瀑布迎面而來流動的方向也產生著變化,隨著觀眾的互動和觸碰呈現變化,花朵在四季的輪回中形態和顏色會呈現出生長、盛開、凋謝、枯萎逐漸變換的過程。這樣的體驗在視覺感知上已經給觀眾極大的吸引力,增加微妙的變化可以引導觀眾產生互動的趣味,作品在視覺感知上體現沉浸感。
3.2 ?聽覺的感知體驗
聽覺感知是僅次于視覺的另一個感知通道,是創作者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也是觀眾可以參與體驗的重要感知能力,音效和音樂在聽覺體驗方式中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家甘健的“感知的黑洞”沉浸式聲音視覺裝置藝術,由光、陰影、聲音構成了空間的基本元素,創作者在作品中尋找可以使人產生通感的元素并進行提純重塑,把聲音、影像、空間以及觀者都視為作品的一部分,讓觀眾在聲音的流動中盡可能的接近和體驗到在這個空間中駛向未來的沉浸感。在聽覺的感知體驗中,可以跟隨聲音走進影像中的世界,在視覺與聽覺雙重作用下,盡情的沉浸于藝術家創作的空間之中。
3.3 ?觸覺的感知體驗
許多藝術家在創作互動影像裝置時將觸覺體驗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藝術家林欣創作的《有風的空間二》是一個互動影像裝置,作品主要圍繞風的觸感這個核心,在影像虛擬空間里用數字的風給人視覺的觸感,然后又在現實空間中,用真實的風去干擾和控制屏幕中虛擬世界的風,讓觀眾走到這個空間中可以感受到視覺與觸覺共同表現的“風”,從而模糊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增強了體驗的現實感,可以通過虛擬的內容模擬真實的感受,在觸覺的感知體驗下可以讓藝術創作更接近想表達的真實。
4 ?空間營造下的場域表達
沉浸式互動影像裝置使觀者處于一個空間化作品中,利用多元化的科技手段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相結合的信息表達方式。作為關鍵要素之一的場域表達就是建立在一個特定空間內的環境體驗,可以分為空間意境、交互體驗、敘事情節三個主要內容,不同的側重點在內容上也會有所不同,其目的都是為了給觀眾營造一個可以全身心沉浸的空間情景。交互體驗營造是在觀眾參與的同時與觀眾產生相互,這一互動過程就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家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創作者,從而使作品不再被藝術創作所束縛,可以把50%的完成度留給觀眾,這種交互性空間是觀眾需要主動參與和體驗的內容。
交互式的空間是具有互動性的,這種交互性可以理解為是人在行為上的一種交互體驗,使得互動性成為沉浸式體驗在場域表達中的鮮明特征,可以帶給觀眾豐富的沉浸式體驗,感受科技與藝術、藝術與文化相互融合的視覺效果。可以在一個交互式的空間里,通過觀眾走進一個空間自由選擇觀看以及體會作品的角度,參與多種即時的互動體驗,使觀賞藝術的過程變得有聲、有色、有味、有趣,讓觀眾達到全身心感官的融入,給觀眾觀者帶來不一樣的藝術體驗,不僅可以提升沉浸其中的感受,同時拓寬了觀者與作品交流的通道。
5 ?總結
為了使互動影像裝置作品中的互動性及體驗性能夠良好的實現,總結了以上三個創作中的要素,其一,注重沉浸式體驗的設計法則,把沉浸感作為藝術創作的主要目的;其二,營造多感官交互的受眾體驗,把可以感知的一切相互融合作為主要內容;其三,表達空間場域的情景交融,把多元化的科技技術作為空間場域營造的主要手段。相較于傳統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增強沉浸感的互動影像裝置更加的人性化,作品在體現創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同時也要考慮到觀眾參與后所產生的結果,使觀眾接收到信息的同時,把信息與個人情感融為一體,增強其信息的可塑性使觀者真正沉浸于作品當中。
新媒介與新科技的力量可以使藝術創作達到最佳的體驗狀態,沉浸式互動體驗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與支持,先進的設備、現代化技術為觀眾與虛擬世界的交流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新媒介、新技術為感官交互體驗達到沉浸式體驗的效果助力。自從新媒藝術和技術的到來,影像裝置藝術可以在視覺表現力上突破原本單一的視覺化呈現,一些新的媒介成為藝術創作的載體,加大了互動影像在視覺內容上的選擇性,信息傳達能力也多樣起來。
參考文獻
[1]宮林.新媒體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趙江洪.設計心理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3]王紫晗.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的交互體驗研究[J].電視指南,2018(14):207.
[4]袁美姿.藝術創作中的沉浸式體驗要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