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筠
印度嫁一個姑娘會被提多高的條件?說起來讓人瞠目結(jié)舌:男性家庭環(huán)境越優(yōu)越,個人條件越優(yōu)秀,越有資格提出高要求。一個家庭不吃不喝,四到六年才能攢夠該收入階層一般嫁妝中的現(xiàn)金部分,此外買房買車、購置家具等缺一不可,婚禮的全套費用,也全由女方支付。而且,嫁妝不僅僅限于婚前索要,婚后男方依然有“無限續(xù)杯”的權(quán)利。因此起碼有一半以上印度人為高陪嫁習俗所苦,不少姑娘因為嫁妝給家庭帶來巨大壓力而被父母厭棄。針對這種歪風,早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就出臺了《嫁妝禁止法》,可仍屢禁不止,原因是這種制度有著根深蒂固的淵源,那就是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規(guī)定,婚姻問題要在本種姓內(nèi)部解決,一般不出圈。如果非要出圈,那么只能是高種姓的男子迎娶低種姓的女子,高種姓的女子一旦下嫁生子,則被自動歸為賤民,終生不得翻身。所以一些低種姓的女子為了改變命運,不惜傾家蕩產(chǎn)陪嫁妝“嫁入豪門”。而低種姓的男人,要勒緊褲腰帶出彩禮求一房媳婦。所以近代之前的印度,高種姓婚姻形成高嫁妝的風氣,低種姓婚姻則形成男方支付彩禮的風俗。
近代之后,英國殖民者將源于古羅馬的女性陪嫁習俗帶進印度,更助長了嫁妝成為“上流社會”的標志。先進的工業(yè)文明夾雜著西方消費主義至上的虛榮攀比之風席卷印度,一時間嫁妝變成身份地位競爭的重要項目。男人視陪嫁品為自己綜合魅力的成績,女人則視嫁妝為后半生的籌碼。精英階層不斷抬高數(shù)額炫富,普通人則竭力趕上以求減小差距,最終形成了全民參與的高嫁妝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