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榮
在我的故鄉江蘇,端午節流行著“破火眼”的民俗。
記得小時候,衛生條件一般,個人也不怎么講究,進入夏季后,受干熱風影響,人們的眼睛很容易上火。早晨醒來,有的孩子眼屎將眼皮黏住睜不開,有的成年人雙眼紅赤疼痛,畏光流淚,發熱頭疼。由于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人們也不會去專門求醫問藥。
但也不能聽之任之。一般農家就從池塘和小溪邊挖來幾棵野薄荷,移植到院子的角落里,犯“火眼”時,早晨起來就掐兩片薄荷葉,用井水洗后貼在眼皮上,涼絲絲的,得以減輕火眼帶來的不適。
但這種方法見效并不是很快,因此那時鬧“火眼”和害眼疾的人們,老早就盼著端午節洗火眼,因為那個法子要比貼薄荷葉管用得多。
具體過程很講究。端午節這天早晨,要趕在太陽出來之前,從井里吊上此日的第一筲清亮亮的井水。倒入洗干凈的銅盆中(不能用鐵盆和木盆)。然后滴上幾滴雄黃酒,再放進兩枚鵝眼錢。全家大小都用這盆水來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洗過之后,可以保一年不患眼.疾。
我兒時鬧過幾次“火眼”。父親和母親忙,顧不上這點小事,可爺爺和奶奶卻很在意,而且采取的辦法很獨特,效果也就很明顯。
記得那年端午節天剛微亮,我正睡得迷迷糊糊,就聽到奶奶催爺爺快起炕。爺爺起炕后,取出我家祖傳的寶貝——標有大清印記的紫銅洗臉盆出門去了野外。后來我聽說,爺爺是按照村子里懂些偏方的八爺指點,起大早去野外采集露水,據說用露水洗“火眼”是最好、最有效的了。當然,不是什么植物葉子上的露水都合適,要采池塘里荷葉、葦塘里蘆葦葉以及荒地里艾葉上的露水為妙。
在太陽出來之前,爺爺端著一盆底兒露水回來了。就為采集這點兒露水,爺爺不知費了多大勁。奶奶趕緊取出珍藏的兩枚薄薄的“鵝眼錢”。我印象中,錢眼的上下左右還鑄著“光緒通寶”4個字。爺爺又拿出八爺配制的雄黃酒,往盆里滴上3滴,然后趕緊給我洗眼。把眼屎洗去后,我頓時感到很涼爽,看什么東西都格外清晰。
洗了“火眼”的水.不能隨手隨地亂潑,要端出家門,來到村子里的十字街頭或走出村口,潑到路中間,俗稱“送災難”。只有這樣,“火眼”才會好得徹底,一年不復發。
長大后從書中得知,鵝眼錢不是指“光緒通寶”之類的錢幣。而是六朝時期的一種特小的劣質五銖錢。此錢無輪廓,錢形大小如鵝眼。南朝梁時顧烴所著的《錢譜》指出:“此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尺帛斗粟,動輒一萬。”可見鵝眼錢的輕小了。
農家哪里會有什么“鵝眼錢”,只能用清末常見的錢幣代替;然而,心誠則靈,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患了眼疾可以輕松用藥祛除。端午節洗“火眼”的習俗也漸行漸遠,現在在偏僻的鄉間,也許還可覓見它的蹤影。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