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蕊


摘 ?要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出發,通過對于北京市大學生群體中的云吸貓群體進行調查,探求該群體的精神需求和獲得的滿足感之間的關聯,分析青年群體實際的精神面貌、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
關鍵詞 ?需求層次;云吸貓;亞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5-0076-02
從2017年開始,在中國,云吸貓便作為一個新興的網絡流行用語誕生,并迅速得到青年群體的大規模傳播使用[1]。云吸貓的普及更多的反映了當代青年面對“空巢”等社會問題時解決自我焦慮感和孤獨感的方式以及他們精神面貌的縮影,側面反映出了他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
1 ?青年亞文化現象:云吸貓
云吸貓的含義是指通過瀏覽網絡上有關貓的圖片、視頻等以滿足觀賞貓等欲望[2]。目前相關的文獻較少。梳理文獻后發現,對于云吸貓現象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一是對于云吸貓群體的精神訴求的探究,部分學者認為云吸貓群體的行為是對社會現實無力抗辯的自我的慰藉[3],也有少數人認為,從此類行為中透露出的是年輕人面對“空巢生活”的從容自在[4];二是基于符號象征角度的分析,指出“貓”被吸貓迷群帶入到了文化符號之中編碼,構建“貓”這個被他們所書寫的神話,賦予其自由孤高的意象性[2];三是從人格特質角度分析自我認同,人們對于貓咪生活習性的擬人化解釋使其具備了某些人格特質,成為互聯網時代下人們理想性格的載體[5]。目前,有關亞文化的研究大多是通過深度訪談法及觀察法進行的,還缺少量化的相關研究證實結論,且對該現象有褒有貶,觀點不一。為驗證云吸貓人群真實的心理動因,因此本研究試圖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探究此類亞文化群體的深層心理動因及根本需求。
2 ?需求層次理論視角下的云吸貓迷群
馬斯洛將人的心理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以反映不同程度個體內外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6]19。云吸貓群體更多是大學生或在外打拼的城市青年,他們缺少陪伴卻努力尋求安全達到穩定狀態,所以對某些事物會產生常見的偏愛,以獲取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是指人們渴望同他人建立聯系,在關系網絡中占據無法替代的位
置[6]27。云吸貓群體一方面希望借此為自己謀求個人定位,另一方面也希望與志同道合的人或群體維系關系,抵消廣泛存在的疏離感。通過瀏覽貓視頻和圖片,部分群體也希望借此獲得聊天的談資或夸耀的資本,顯示自己富有愛心的特質贏得他人的尊重,滿足自尊需求。云吸貓用戶還具有自我展示的需求,社交媒體及短視頻平臺為用戶們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用戶們可以借此抒發喜愛或表達思考,展現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獲得精神愉悅。而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以外,認為人們同時還具有認知需求,這是指人有認知和理解的欲望[6]30。對于部分云吸貓群體而言,其觀看寵物視頻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了解與寵物相處的方式。
3 ?研究方法和結果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滾雪球抽樣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利用李克特量表測量云吸貓群體的需求與滿足,通過問卷星發放問卷收集數據。研究對象主要是北京市大學生中的云吸貓群體,主要是由于云吸貓是一種流行于青年群體的亞文化,大學生年齡主要介于17~25歲之間,與該群體年齡段符合。此次調查共回收到問卷182份,其中有效問卷138份,使用spss25軟件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
3.2 ?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以滿足感作為因變量,認知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歸屬需求作為自變量,使用步進法進行多元回歸計算,結果得到一個模型。模型納入的自變量包含上述的五個變量,模型的擬合優度R平方為77.0%,修正擬合優度R平方為76.1%,這表明估計的樣本回歸方程較好地擬合了樣本的觀測值。
通過ANOVA方差分析的方法檢查模型的有效性。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的F值為88.281,顯著性為0.000c,說明該線性回歸模型具有顯著性意義,是有效模型。在模型中納入的五個自變量的Beta值皆為正值,說明需求與滿足的關系都為正相關。其中歸屬需求的Beta值最大,說明對于滿足感而言,歸屬需求的重要程度更大。五個需求變量與滿足感的T檢驗結果的顯著性也都小于0.05,說明這五個需求變量是有效變量。此外,這五個變量的VIF值均小于3,說明納入的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綜上所述,說明選取的模型的各項指標較好,擬合優度較高,其線性回歸方程為:滿足感=0.500×安全需求+0.982×自尊需求+1.326×歸屬需求+1.000×自我實現需求+1.048×認知需求-4.486。
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的需求層次作用,共同導致了滿足感的產生。對于云吸貓群體而言,對他們獲得滿足感的影響最大的是歸屬需求。他們難以在主流文化下得到群體歸屬感,渴望尋找宣泄情感的途徑,但是又抗拒對主流文化進行激烈對抗,于是他們最終選擇了通過云吸貓這種溫和的方式緩解壓抑感,尋找與自己一樣志同道合的使用者,實現對自我的重新定義,在愛好者聚集的社群中獲得群體歸屬感,擺脫現代社會帶來的焦慮感和孤獨感。
4 ?總結與反思
本文旨在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探究云吸貓等亞文化群體的深層心理需求,通過量表測量云吸貓群體的需求,提取出安全需求、自尊需求、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認知需求五個公因子,并對不同層次的需求與滿足感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發現該群體的滿足感是受到需求層次影響而產生的,并且對于滿足感而言,影響最大的是歸屬需求。
云吸貓的受眾群體更多的集中在大學生群體或“空巢”青年,他們身處異地,缺乏父母或朋友的陪伴,缺乏安全感,努力想要擺脫孤獨帶來的負面情緒,選擇了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貓”這個符號圖騰上,讓“貓”承載自己的理想性格和生活期望,創建屬于自己的文化,完成對主流文化的反抗。當這些青年人尋找到個人定位,并將自己劃分到同一群體后,他們會期盼加入社群,并通過分享評論等方式,獲得他人認同和群體地位,最終獲得群體歸屬感。這類亞文化現象的盛行,歸根結底,是基于青年群體渴望被認同的歸屬感產生的,并且已經衍生為屬于他們的媒介景觀,逐漸向主流文化滲透,試圖改變現實社會文化的圖景,但也為現代多元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可能。
參考文獻
[1]景瑤.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吸貓文化”[J].視聽,2018(10):147-148.
[2]王暢.烏有之貓:云吸貓迷群的認同與幻想[D].杭州:浙江大學,2018.
[3]張連成.社交媒體網絡“云養貓”熱潮淺析[J].新媒體研究,2018,4(2):55-56.
[4]吳云青.不必給“云養貓”打上孤獨標簽[N].南京日報,2017-12-28(A09).
[5]張雋雋.云上之貓:互聯網社會的人格投射與日常表演[J].中國圖書評論,2019(3):58-66.
[6]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