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摘 ?要 ?當前,貧困地區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脫貧攻堅的規模和進程,貧困地區需要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以振奮的精神狀態實現精準脫貧。大眾傳媒在扶貧中具有重要的精神扶貧功能,能夠通過新聞報道、評論等手段,增強當地群眾的文化自信,調動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
關鍵詞 ?大眾傳媒;精神扶貧;內生動力;功能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5-0100-02
1 ?精神扶貧的定義
當前我國進入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經各地考察后提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的扶貧方略,注重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他指出,弱鳥可望先飛,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扶貧必扶智,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播①。精準扶貧也就是做到六個“精準”,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精神扶貧也就是從人的意志和精神入手,調動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攻破群眾以往“等、靠、要”的思想,提高群眾的精神追求,促使當地群眾發揮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以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內生動力是人們行為機制的原動力,從消極變積極、從被動變主動,從“要我富”到“我要富”。在當前脫貧攻堅的緊要關頭,一些貧困地區出現缺乏理想追求,得過且過、安于現狀,脫貧動力不足的現狀,群眾的思想認識及文化水平相對落后,導致脫貧艱難、進程緩慢,嚴重阻礙貧困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拔除精神層面的“貧根”,實現精準脫貧的目標,需要在物質扶貧的同時注重精神扶貧。
2 ?大眾傳媒的精神扶貧功能
以報刊、廣播、電視等為載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在脫貧攻堅中具有輿論導向、社會教育和信息傳播的重要功能,能夠通過新聞報道、新聞評論等形式恰當地進行輿論引導和社會教育,對貧困地區進行信息扶貧、教育扶貧、精神扶貧。大眾傳媒的精神扶貧功能體現在促進群眾發生認知、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大眾傳媒可以影響貧困地區群眾的信息獲取和應用過程,從而影響人們的認知,可以通過新聞報道改變貧困地區群眾的生活態度,以先進人物事跡鼓舞人心,激發當地群眾脫貧的精神動力,從而轉化為行動力。
我國一些貧困地區遇到的脫貧難題不是資金、政策問題,而是群眾思想懈怠、消極應對的阻礙,出現坐等政府出手、自身不出力的“等、靠、要”的思想,其精神貧困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扶貧的進度,精神脫貧也因此成為更加長期和艱巨的任務。解決精神貧困的問題是大眾傳媒不可推卸的責任,大眾傳媒在精準扶貧中具有重要的引導和監督功能,是扶貧問題的發現者和報道者。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連接政府和人民的橋梁,媒體對精神扶貧問題的重視直接影響政府的精神扶貧力度以及成果。
3 ?當前我國媒體精神扶貧的現狀
隨著我國扶貧工作的深入,許多媒體逐漸關注貧困地區的精神面貌,開始重視貧困地區的精神扶貧問題,加強了對當地教育、文化狀況的報道。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干。貧困地區要激發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內生動力,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②。在此背景下,很多主流媒體開始了新的探索,央視2018年12月推出大型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記錄了我國社會發展變化和人民的精神風貌,第十二集《一個都不能少》聚焦云南怒江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以及巨大的變遷,重視當地干部、群眾精神面貌的展現,64歲老縣長高德榮退休后依然奮斗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帶領村民種植獼猴桃致富,扶貧期間雖然困難重重,但群眾一直默默堅持。央視2018年推出的《絕不掉隊》,以喜聞樂見的敘事方式講述了真實、感人的扶貧故事,重視人物精神的挖掘,在《封丘篇·獨自撐起一個家》中講述了河南封丘的張好群,雖然身殘,但從來沒有向貧困低過頭,讓觀眾認識到脫貧攻堅的緊迫性。
地方主流媒體如云南衛視的《經典人文地理》不僅展現當地的自然風貌,更是結合國家的扶貧戰略,把地方實情與扶貧政策結合,講述當地群眾為脫貧致富的點滴,以脫貧故事振奮人心,鼓舞志氣。在精神扶貧上,雖然一些主流媒體開始關注并推出了許多優質的扶貧節目。但是,許多媒體依然欠缺對精神扶貧的重視,對精神貧困問題的報道相對較少。“‘精神原因所致貧困比‘物質原因所致貧困更具隱蔽性和傳播性,危險性更大,精神脫貧也更加長期和艱巨。”③導致精神貧困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貧困群眾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導致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因此,大眾傳媒需要充分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
4 ?大眾傳媒精神扶貧的措施
4.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貧困地區不僅要擺脫物質的貧困,還需要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2017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強調,貧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萎頓。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一些貧困地區的致貧原因不僅是因為地理因素,還有教育程度低、思想封建落后生活技能較差等原因,對于他們來說“富腦袋”才能“富口袋”。大眾傳媒需要發揮宣傳和教育功能,傳達政策并普及知識,促進貧困地區意識和思路的改變,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進行適當的知識普及,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4.2 ?強化輿論引導,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主流媒體應該提高輿論引導的能力,掌握輿情發酵的時間,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效、度,大力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貧困地區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把精神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結合。一方面,媒體可以加強社會輿論的監控,及時澄清事實真相,引導群眾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另一方面,媒體可以通過宣傳先進典型,發揮先進人物的模范作用,以典型事例啟發群眾智慧,鼓舞人心。《人民日報》扶貧頻道經常推出扶貧先進人物事跡,包括扶貧帶頭人、扶貧專家以及群眾代表等,以扶貧人物艱苦奮斗的精神鼓舞著人們,以先進模范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央視4套播出的《中國輿論場》對當下社會的各種輿論熱點進行解讀,包括扶貧過程中的輿論熱點,即時進行輿論引導。
4.3 ?傳播民族文化,增強貧困地區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④,建立文化自信,有助于堅定人們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有助于增強貧困地區群眾的使命感,激發貧困戶自強不息、勇于脫貧的內生動力。貧困地區文化自信的建立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傳播,大眾傳媒具有社會文化傳承的功能,能夠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和發揚者,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央視軍事農業頻道推出的紀錄片《鄉土》從民間文化出發,講述一方水土的飲食文化、民俗、民間藝人絕活等文化樣式,帶領觀眾一起尋找家鄉的味道,通過對外傳播當地文化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激發人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增強當地群眾的文化自信。
4.4 ?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的主體意識
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主體,貧困群眾的“志”與“智”直接影響自身脫貧能力和積極性的發揮,從而影響脫貧的進程和成果。扶貧需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通過“扶志”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激發其脫貧的積極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通過“扶智”提高貧困群眾認知,提高其思想文化水平以及生活的技能。大眾傳媒可通過報道典型人物和扶貧故事,關注貧困群體的特殊困難,給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激發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人民網的扶貧案例既有感人的扶貧人物故事,也有產業發展、扶貧實踐等信息,通過鮮活的扶貧故事震撼人心、鼓舞志氣。在“扶智”上,大眾傳媒可加強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幫助貧困地區擺脫教育落后的面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注釋
①習近平的“三扶”脫貧論,新華網,2015.09.11。
②習近平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強調 認清形勢聚焦精準深化幫扶確保實效 切實做好新形勢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新華網,2016.07.21。
③點燃致富心火 重視“精神扶貧”,先鋒隊,2017.05。
④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人民網,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