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觀

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的兩位中學生代表各自的國家參加了一次歷史性比賽:看看哪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好。結果蘇聯中學生阿列克謝·庫茨科夫獲得勝利,從而成功圓了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夢:蘇聯教育不僅趕上了美國,而且超過了美國。
故事于1957年10月5日開始。當天蘇聯的《真理報》發表塔斯社公告說: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這個消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同樣引起了極大反響。專家認為,衛星是教育和技術鏈接的產物,能否實現這種鏈接,決定美國的前途。美國有關方面認真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很快就成立了國家宇航局。美國的許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工作也迅速做了調整。
一些社會學者想得更遠:應該從中學時期抓起,因為未來的技術突破需要依靠現在的中學生。
有關部門決定進行一次試驗:從美蘇兩國各挑選一名中學生,對他們跟蹤調查一個月,觀察研究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平時怎樣學習,閱讀什么書籍,業余時間做些什么等。他們想通過這項調查弄清楚,究竟哪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更好。
有關試驗的事情確定下來之后,1958年年初,美國代表團來到蘇聯挑選受試者,結果選中了莫斯科第49中學的十年級學生庫茨科夫。庫茨科夫至今也不清楚,為什么會選上他。要知道他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父親犧牲在前線,母親是一名普通工程師,愛好音樂。庫茨科夫本人也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只是非常喜歡體育活動,進入過體育俱樂部滑冰隊,后來又進入了排球隊。
整整一個月,美國代表團研究者在庫茨科夫所在的班級聽課,和他一起進行排球訓練,參觀博物館,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還陪他去朋友家做客。
多年后,庫茨科夫已經忘記了那些美國人的名字,只記得他們的年齡大概是30多歲,其中兩個人身材很高,身穿考究的西裝,打著領帶,頗具紳士風度。但是這些人沒有對庫茨科夫說過一句涉及友好關系的話。他們辦事非常認真,喜歡鉆研,顯然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做事也很有分寸,從來不勉強庫茨科夫。舉一個例子來說:這些美國人很想去庫茨科夫家看看,不巧庫茨科夫的爺爺生病了,庫茨科夫不同意他們去,他們只是表示遺憾,并不再堅持。
后來,庫茨科夫在閱讀美國一家雜志時才知道,美國芝加哥市的同齡人拉佩卡斯在當地和他同時接受了同樣的調查。當時美國人非常想證明美國和蘇聯兩國的教育制度都比較好,沒有多大差別。但是當年3月24日公布的調查結果卻對美國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調查結果表明,庫茨科夫和拉佩卡斯兩人雖然是同年,可是庫茨科夫的文化水平至少比拉佩卡斯高兩年。拉佩卡斯平常學習的是英語、美國歷史、幾何和生物。他感覺到幾何最難學,他的母親只好花錢請一位老師給他補課,補課費用是每小時4美元。而庫茨科夫學習的課程要比拉佩卡斯多得多,而且每門功課成績都不錯。
庫茨科夫閱讀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和蕭伯納的作品,而拉佩卡斯剛剛讀完斯蒂文森的一本驚險小說。專家們指出,總的來看,在美國的學校里,學生們一般不完整地閱讀文學作品,只是讀書評。而蘇聯的學校通常不允許這樣做。
兩位中學生都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拉佩卡斯每星期游泳約11個小時,庫茨科夫每星期在排球俱樂部活動3次,另外還上5次音樂課。拉佩卡斯每天都和女朋友會面,他喜歡參加晚會,跳搖擺舞。而庫茨科夫與女性的關系明顯低于美國標準。拉佩卡斯善于交際,具有幽默感,在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中表現出色。而庫茨科夫熱愛勞動,有明確的理想,喜歡做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拉佩卡斯雖然希望進入大學讀書,但是他不太重視學習,因為他認為,即使上大學也無法確保他在今后的生活中獲得成功。而庫茨科夫學習認真,且成績優秀,因為他相信接受高等教育能夠使自己有發展前途。
調查還表明,蘇聯的中學比較重視基礎科學課程,例如化學、數學、物理和天文學等,不過庫茨科夫的文學和外語也學得很好,只是歷史差一些,但這是國家教材變化造成的,不能夠歸咎于學生。
美國人看問題的方法比較實用。美國學校的數量越來越多,政府制訂了資助有能力學生的計劃,教師的待遇也提高了。不過美國人應當明白,與蘇聯人比賽,是與受過教育的新一代年輕人打交道,想趕超他們確實不太容易。蘇聯中學生庫茨科夫成功地給美國人上了一課。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