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怡


摘 要:自古以來,筆墨在國畫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和重要元素,是不得不提的技法,更是畫家心靈的寄托、情感的表達、功底與能力的表現。文章主要通過對陸儼少山水畫的筆墨特征進行解讀,并就筆墨的理論知識和筆法、墨法的實際運用進行概括,使大家對中國畫的筆墨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體會繪畫理論知識的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陸儼少;山水畫;筆墨特征
一、陸儼少與筆墨概述
陸儼少從小就喜歡畫畫,信手涂鴉,雖然沒有名師和正規美術教育的引導,但是他卻對國畫充滿了興趣,就算尋得的畫作是臨摹樣本,他仍然視若珍寶,盡力去斟酌畫作中所用的筆法墨法,用心去摹仿;偶得真品,他更是全神貫注,如得良師,能對著畫作上縱橫交錯的筆墨癡迷地佇立若干個小時,渾然不覺,將筆墨目臨心記,探幽索微,把以前習得的技法和眼前所見的筆法、墨法融會貫通,同時將自身掌握的各朝各代不同畫家的名作技法進行比較,反復思量,心領神會,達到豁然貫通時才肯離開。
當時,吳湖帆的作品十分出名,設色方式獨樹一幟,常人無法企及,陸儼少覺得他的作畫風格追求設色,雖然能夠習得其技法,但是吳湖帆傾注在作品里的風雅婉約的詞意與清雋雅逸的恬靜之美是旁人無法摹仿的。人各有稟賦,各有瑕瑜,陸儼少自度稟賦剛直,覺得自己擅長筆墨線條,缺少溫婉的意境,擁有詩意但卻不屬詞意,不過正因其無可比擬的獨特之處才擁有了超越前人的機會。因此,陸儼少在作畫時更看重自身的獨特之處,側重筆法線條,斟酌筆墨點線,不與他人爭艷,創造出一種新的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
二、神韻流動,古風習習
筆墨語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陸儼少的作畫風格也不是一朝而成的,他的山水畫筆墨語言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探索,從陸儼少早、中、晚時期的山水畫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線條處處見筆,陸儼少的山水畫,主要依托書法的線條和墨色,有時也用少許的礦物顏料,如石青、石綠兌清水勾勒,形成陸儼少獨特的筆墨語言。陸儼少在《自序》中談到,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他覺得自己的作畫風格是清新娟秀、靈動飄逸的,20世紀70年代后的畫風更偏于渾厚老辣。
在傳統和個性的熏陶下,陸儼少早期的山水畫作品更加優美。初期的畫作不僅聚集了古法,而且其自身的作畫風格也具備了雛形,特征有二:一是畫面變化繁多;二是通過多變的線條來描繪形象。早期時候,陸儼少游遍了北方的山川和名勝古跡,這對于生于南方、長于南方的陸儼少來說,在北方不僅僅看到了南方沒有的群山、峽谷,也看到了不同于南方的叢木,他總結了北方的山川樹木,記住了山河的走向和山巒的位置,回到家后,他將現實中的山水與古代山水畫中的山水相比較,推斷古人觀察自然創作的方法,然后結合自己的筆墨創造出新的規律。
陸儼少早期的代表作品有《仿荊浩筆意》《黃山之勝》《青城山色》《風雪夜歸人》等,這些畫作的主要特征為:描繪的多是高遠或者高遠及深遠的意境,崇山峻嶺,萬木崢嶸,蜿蜒盤旋,這與宋元時期全景山水畫的風格如出一轍,模仿其恢弘氣勢,大氣磅礴。如《風雪夜歸人》,畫里的主峰構圖模仿宋代范寬高遠大的技法,不僅取李營邱筆法,還融合了郭河陽筆意,其中松樹的構圖融入宋人與元人的技法,松動的長線條,收放自如,組合得相當融洽,渾然一體,是典型的文人畫杰作,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陸儼少對古人先賢技法的把握水平與運用的流暢程度,雪景圖中詩、書、畫三體完美呈現,可謂佳作也。
三、渾厚蒼潤,獷放簡約
渾厚蒼潤、獷放簡約是陸氏山水畫筆墨特征的過渡期,陸儼少經歷過“反右”與“文革”,盡管受盡苦難,備受打擊,可是他仍然初心不變,奮起向上,精益求精,畫作頻頻步入高峰,此時的他并未忘記對傳統的探索,獨立的創作占據了主導地位,畫作內容古今形式風格并包,分為傳統式和新探索式;畫法包含了水墨、青綠、工筆、寫意、兼工帶寫等,初期的縝密娟秀與奔放縱逸兩種畫風,均有了更為深入的發展。
相傳,南北朝畫家張僧繇創造了一種新式山水畫法——沒骨法。這種畫法以花青、胭脂、石綠等顏色描繪樹木房屋和山石云水。到了唐代,畫家楊升繼承并發揚了這種畫法,他所創作的“峒關蒲雪”這一題材歷經數百年不湮。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得其真跡而臨之,成為后人續寫這一經典題材的范本。近代畫家吳湖帆則以微妙嚴謹的法度勾勒清雋雅逸、秀麗豐腴的雪景圖。在2012年秋拍,推出了一代山水畫大師陸儼少于1956年創作的沒骨山水《峒關蒲雪圖》,他在創作此畫時,正值躊躇滿志、筆力正勁之時。此作品構圖遼闊平遠,近處汀岸樹木蓊郁,一座茅屋隱逸在后若隱若現;遠處的岸堤漸顯蕭索和悠遠,將一派雪景的寥落而又艷麗描繪得意藴無窮,色彩絢麗卻不失素雅,十分浪漫。
陸儼少中期的代表作是《杜陵秋興詩意圖卷》,此畫作不僅模仿了前人筆法和表現川蜀峽江景色結合之外,還在水法的表現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這有賴于陸儼少搭著木筏從重慶游歷至宜昌的歷險經歷,借著這次靈感,他在南宋馬遠的水法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進,其表現方式主要是中鋒白描線,渦旋平波,或平行或交錯,皆以骨法用筆,這也成就了后來的“陸氏水法”。
《杜甫詩意圖》百開冊頁是陸儼少根據對杜甫詩文的理解所完成的山水畫作,以杜甫詩中的寫景句為靈感,進行畫作的構想。其中的峽江險水圖,總體特征是通過厚重的墨色以及繁密的皴法勾勒山峰,以靈動的細筆描畫江水,凸顯重山峻嶺,縹緲浮云,水勢湍急,礁如劍戟,展現驚濤駭浪、舟船奔流的情景,筆墨流暢絕妙,浮現出奇異險峻的意境,被稱作陸氏山水作的典范。
四、雄健渾厚,粗疏漫溢
陸儼少晚年的山水畫可謂人書俱老,熟練的運筆能力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其基本特征有以下三點。第一,筆法由靈秀、細膩轉向深厚、寬博,書寫的意味性更強,但這種畫法并不脫離實際山水的具體刻畫,這與黃賓虹突出筆墨的獨立性而略其形似的追求大相徑庭;第二,對墨法的運用更加重視,多取濕筆勾點,呈現厾點一般的墨塊,這些墨塊可以是樹木、江水、山石,還能被當作半抽象的筆墨本身。由于強調了墨法,減少了干筆勾畫,陸儼少的繪畫風格也由之前的縝密娟秀變為渾厚豐潤;第三,“留白法”日趨成熟。過去的“留白”常表現雪景、水面及云霧,陸儼少在此基礎上把留白當作是構圖的一部分,例如在刻畫山石、草木時,在其周圍留白,則更能凸顯其物體形象,略去對形似的追求。留白法的運用,不僅與陸儼少畫作“縝密娟秀”的風格密切相關,還得益于他平時對自然的觀察,追求細膩繁復難免顯得瑣碎,運用留白的方法,則可以彌補空靈感,凸顯主體,留白的千變萬化和繁復細致的主體(如樹木、山石和屋舍等)形成的豐富交錯和呼應,成為陸氏晚期風格形成的另外一個原因。
陸儼少后期的畫作,筆墨渾厚古拙的表現方法發揮至極,呈現出一番天真爛漫。所謂的筆墨“天真爛漫”,與關良式或齊白石的稚拙不同,而是陸氏的亂而不亂——勾點涂抹、提按頓挫、涂青染赭、點朱綴綠,隨心所欲,描繪之形象,云山難辨,樹石一體,這在陸氏晚年的作品中,諸如《云山奇觀》《秋山訪友圖》《夜暮投宿》等,均有完美的呈現。
陸氏畫山水,經常用一管狼毫筆一畫到底,筆墨之間變幻莫測,稠密、黑白、虛實、錯落。揮動筆桿,靈動飄逸,線條提按頓挫,飽含渾厚質感,蒼勁有力,出奇制勝,筆到意隨,蒼潤分明,格調高古,極具靈性。
五、結語
陸儼少是著名的山水畫家,其繪畫風格獨樹一幟。陸氏的山水畫作品,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的山水畫筆墨透露著空靈,空靈中又隱含真實,讓人們感受到畫作之外的意境,他以獨特的筆墨語言抒寫了人生的豪邁情懷。
參考文獻:
[1]舒士俊.陸儼少論藝[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2]陸儼少.陸儼少自序[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3]陸儼少.山水畫芻議[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宗白華.藝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5]劉珂真.陸儼少山水畫筆墨語言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