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淼

摘 要:文章對南宋姜夔《續書譜》中“俗”思想和美學進行研究,首先對“俗”字的本義進行整理考釋,其次再來分析南宋社會背景下“俗”所代表的的內涵。“俗”在歷代書論中的闡釋不甚相同,其與書法理論家當時的時代以及書法理論家個體的修養差異有很大的關系,這些原因和差異形成了“俗”概念更深層次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再重點對《續書譜》續書譜中的“俗”進行剖析,闡明《續書譜》中“俗”的內涵有著重要的美學和學理價值。
關鍵詞:姜夔;俗;雅;復古
《續書譜》,顧名思義,是為唐代大書法家孫過庭的《書譜》而作的續篇,姜夔著。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文學家,一生淡泊功名,優游山水,著有《續書譜》《白石道人詩集》。所著《續書譜》,是南宋文學家一枝獨秀。《續書譜》論書的重點在于真書、行書、草書以及與之相關的書法美學的觀點。《續書譜》最主要的價值在于風神論。他所謂的風神有八條標準:“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筆紙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此書論中頻繁出現“俗”字,如“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然不欲帶,帶則近俗”等斷論,筆者將通過考略《續書譜》中“俗”的論述,來管窺姜夔的審美思想。
一、《續書譜》中“俗”的思想文化背景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直接承繼了北宋前制,突出表現為崇尚“文物之治”、重視史學傳統。宋高宗趙構作為一位喜好書法的帝王,其地位足以影響當時書風,他推崇師法鐘繇、王羲之,對北宋書法的創新傾向基本采取了否定態度。少數頑固派借此機會大肆詆毀蘇東坡、黃庭堅等書法家,南宋書壇出現了“作字既無法,而論書之法又常過”的混亂局面。
此時南宋的書法,最大的特點是在所謂的“復古”外衣下,新意寥寥。這樣可以發現南宋書法史隱藏著一種“雙面”發展形態。就是說一方面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延續了北宋書法“尚意”的主流風潮,另一方面以趙構這位帝王書家為代表形成了師法鐘繇、王羲之的“復古”風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姜夔編纂的《論書譜》應運而生,“托古人衣冠”對南宋書學思想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思路。
二 、“俗”的語義學闡釋
“俗”的意義層面很廣泛,比如粗俗、俗媚、民俗、世俗、風俗、習俗等。通常把“俗”字語義劃分為三種:第一,指習俗,風俗,民俗。《說文解字 》上講,俗,習也。是因歷久沿習而形成的風尚、習慣。第二,指庸俗、淺俗、鄙俗,這層含義的“俗”大多與雅相對立,一是指人的修養,二是指藝術文學作品。指人的是表示粗俗、淺薄、貪心、看重名利等。常形容人的氣質庸俗,道德修養不夠高等。第三,指文學和藝術格調低下。比如書法作品中書卷之氣與市井之氣、高古雅致與粗樸近俗。
歷代書論中俗有著非常多的含義,本篇文章所討論的《續書譜》中的“俗”是指書法審美價值的評價,即評價藝術格調,以及與之相關的書家的文學修養。精神氣質之俗跟風俗、習俗等本原意義幾乎無關聯,但“俗”的本意也是后世用于評價歷代書法作品的依據。
三、《續書譜》中論“俗”
歷代書論中“俗”出現得很頻繁,“俗”針對書法作品也有很多種。明代趙宦光《寒山帚談》云:“字避筆俗,俗有多種,有粗俗,有惡俗,有村俗,有嫵媚俗,有趨時俗。”“俗”與“雅”相對。書法藝術中的“俗”與“雅”構成對立因素,不“雅”就是“俗”,不“俗”即為“雅”。沒有俗就沒有雅,雅從俗中來,俗又有待于轉向雅。
姜夔在《續書譜·真書》中提到:“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此句應理解為下筆時如果完全模仿古人筆畫,字就缺少神采;如果一味講究挺拔,又無法洗去俗氣。 此“俗”表達的是完全模仿古人,沒有新意,即為“俗”。這里顯然意欲對南宋趙構提出的“詳觀點畫,以至成誦”做出隱晦的批評。“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此兩句應理解為真書要寫的平正為妙,這只是一般世俗的看法,也是唐代書法追求法度嚴謹的缺點,唐代書法家講究法度,但是缺少魏晉書法的飄灑秀逸。書法寫得蕭散,就不會落入塵俗,但是這又會沾染王獻之書法的習氣。這些都是一些偏見,不能夠以此表現出書法藝術的美感。此兩句話中的“俗”為相同的含義,亦為粗樸近俗之中的“俗”,而與此“俗”辯證統一則為高古雅致,通過《續書譜·真書》,不難發現姜夔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是真書要變化多端,變則不“俗”,拘守方正平直、“為法度所窘”則“俗”,應該追求每個字自然的姿態,不可以“私意參之”。
《續書譜·草書》中說:“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勁可喜,更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則俗濁不除,不足觀。故知與其太肥,不若瘦硬也。”這句話理解為柳氏的大字偏旁清勁、挺拔,所以很奇妙,近代也有很多人模仿,那就免不了沾染俗氣,變得毫不可觀,所以說書法與其寫得厚和肥,還不如寫得清勁一些好。此句之中的“俗”是指用筆太肥,用筆太肥則缺少清勁,更深層次是指學魏晉人的書風,不可太死板。“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這句是對完全模仿古人缺少神采又一個有力的論證,大意為如果胸襟不夠寬廣,即使擁有盡多古人的筆法,終洗不去庸俗的氣息;反之如果胸襟開朗,腦海中不一定會完全記得古法,摻雜一些自己的率性因素,下筆自然就比別人的格調高。此論也是對趙構書法注重技巧而少有自家新意的原因做出的一個合理的解答。
在《續書譜·用筆》中,姜夔也提到了“俗”:“故不得中行,與其工也寧拙,與其弱也寧勁,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淘洗俗姿,則妙處自見矣。”這句話應理解為與其求工穩,還不如守其拙;與其追求軟媚,還不如可粗勁;與其遲鈍,還不如可快速,所以一定要極力洗除俗氣。此處“俗”的含義要廣泛一點,相對“拙”“勁”“速”來講,姜夔要表達的“俗”是“工”“弱”“鈍”,“工”表示“平直相似,狀若算子”,“弱”表示軟媚,“鈍”表示疾澀。姜夔以此論書與其前輩陳師道論詩中“寧拙毋巧,寧僻毋俗,寧粗毋弱,寧樸毋華”、黃庭堅論書中“凡書要拙多于巧”的思想不謀而合,從而共同啟迪了大書法家傅山,從而提出了“四寧四毋”著名之論。
《續書譜·風神》中“風神論”也很清楚地闡釋了姜夔的雅俗觀:“風神者,第一條人品要高,第二條學書取法要古……第八條要在追求古法的同時推陳出新。”其中取法古和推陳出新最能集中體現。在對趙構主張師法鐘、王的復古思想進行多層駁斥后,姜夔再一次將北宋“尚意”書學思想加以明確,即主張師法魏、晉(鐘、王),其論調既與北宋主流書風的“尚意”之論相契近,同時與宋高宗的書法主張步調一致,但是姜夔在主張師法鐘、王的基礎上,提出新意,根植于傳統,同時著眼于創新,為南宋提供了更為穩妥的書學思想。
四、《續書譜》論“俗”思想的影響
書法發展到南宋,已表現出進取創新精神的沒落。通過對《續書譜》中數個“俗”字的分析,不難看出《續書譜》的出現對當時流行的復古現象提出了委婉的批評并與之中和,對北宋的“不踐古人”“自出新意”做出了某些糾偏。趙構“復古”風潮和北宋“尚意”思潮相互交匯,從而形成了南宋書法的歷史長河。因為趙構乃帝王書家,所以,“復古”風潮顯然更勝一籌,到了元代已然全面爆發,并成為時代之主流。《續書譜》的調和、糾偏為趙孟頫的全面復古作了鋪墊。如果說陳師道的“寧拙毋巧”主張只是論詩,那么清代傅山的“四寧四毋”,似乎更為直接地受到了姜夔的啟迪。
五、結語
對姜夔《續書譜》中“俗”的剖析,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與現代的書學思想和審美做比較。我國審美思想的根源是本民族傳統的藝術,姜夔《續書譜》的“俗”蘊含諸多的審美思想,這對當時南宋書風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總結前人的學書觀點闡釋自己的理念,在當時來說姜夔的意識是比較超前的,對當時的書學理念,以至于元代、明代、清代甚至是現代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啟示,即師法要古時、出新意。
參考文獻:
[1]傅如明.中國古代書論選讀[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王世征.中國書法理論綱要[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方愛龍.南宋書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