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兒 劉曉敏 袁菲雪
【摘要】目的:探究針對耳鼻喉科患者采用專科特色護理對患者自護水平的影響。方法:抽選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療患者110例作為實驗對象,用隨機數字表發將患者分為常規組(55例)與研究組(5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專科特色護理,對比護理后兩組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的自護行為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將專科特色護理應用于耳鼻喉科患者護理中,通過專業、規范的護理干預,增強患者的治療護理依從性,同時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專科特色護理;耳鼻喉科患;自護水平;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127-01
耳鼻喉科在臨床治療及護理中專業性較強,且疾病涉及范圍較廣,手術種類繁多,其中最為常見耳鼻口科疾病是食管異物,嚴重時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專科特色護理以患者為中心,給予患者最新專科知識和技術,提升護理水平,護理操作更加專業、規范。因此本研究探討了專科特色護理在耳鼻喉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便于提高臨床治療和提供循證依據。
1.1一般資料
通過病例查詢抽選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療患者110例作為實驗對象,用隨機數字表發將患者分為常規組(55例)與研究組(55例)。常規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0歲,平均(57.21±1.17)歲。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22例,高中19例,初中及以下14例。研究組:男29例,女性26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6歲,平均(56.54±1.02)歲。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9例,高中20例,初中及以下16例。上述兩組的一般資料通過卡方檢驗和T檢驗無統計學差異(P>0.05),基線數據一致。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包含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飲食護理、體位指導等。
研究組在以上基礎上給予專科特色護理:(1)改良冰袋固定術,增強冰袋的柔軟度使其能夠與患者面部緊密貼合,且佩戴便捷。在鼻翼處安裝鼻夾。冰袋內部填充劑采用無毒蓄冷劑,如此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腫脹部位,正常視物。(2)制作相關學習視頻,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宣講。在視頻中包含具體的操作方法,步驟、操作要領、各項注意事項等。組織患者進行學習,首選由護理人員演示,第二次患者與家屬協助完成,第三次患者或家屬獨立完成,護理人員指出其中的不足。(3)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掌握相關的知識要點,學會各種器械的使用方法。(4)采用豐富的交流形式與患者進行溝通,以患者為中心,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逐漸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增強信任感,提升治療護理依從性。(5)電話隨訪,就診患者不良習慣,強調飲食、用藥等的重要性。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水平展開對比評估,評價內容包含:按時用藥、換藥技術、疾病認知。
1.4統計學分析
以SPSS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自護能力水平),行t檢驗。統計值有統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參照P<0.05。
研究組的自護行為各項指標按時用藥、換藥技術、疾病認知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如下表

臨床耳鼻喉科一般情況下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但由于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度較差,從而影響到治療及手術效果。同時因疾病發展突然,從而造成患者情緒不佳,影響到治療。專科特色護理真正是實現了以患者以中心,通過換位思考、創新行為的過程,突破傳統護理的局限,解決患者疑難問題,提升護理治療,保證治療效果。
本次結果表明:研究組的自護行為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在護理中運用新項目與新技術。通過相關的制作操作示意圖為患者及家屬講解具體的用藥操作方法與部位,首先由護理人員參與演示,然后輔助患者及家屬完成,最后由患者獨立完成,護理人員從旁指導,如此逐步提升患者的自護能力。同時構建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專科特色護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如操作技術、按時服藥、增強健康知識認知,提升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