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儉


[摘? ? ? ? ? ?要]? 現代學徒制作為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首要的問題是要從“入口”,即招生環節處理好招收什么樣的人。針對現代學徒制模式的特點,從校企聯合的途徑選擇分析到如何實施和規范,將“招生”與“招工”相結合,從“入口”處實現雙主體模式,克服以往校企合作招生過程中的偏重學校主體或企業主體的弊端,探索切實可行的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校企聯合招生的方案。
[關? ? 鍵? ?詞]? 學徒制;校企合作;招生;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152-02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高職院校在現代學校教育和傳統學徒培訓結合的基礎上,企業和高職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辦學是產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載體和有效實現形式,也是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導模式。自2014年8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各地試點方案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深化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逐步完善了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
一、現代學徒制模式的特點
現代學徒制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為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從西方工業國家引入的一種新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雙重身份”“雙元育人”特點,配套“柔性管理”“彈性學制”等教學改革。
(一)“雙重身份”的特點
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學徒。考生需要首先獲得企業的“學徒”身份后,才有可能獲取學校的“學生”身份。“學徒”的身份界定了學生是企業儲備的人才,并且有未來就業的協議保證其學有所成必將學有所用;“學生”的身份界定了學生在畢業前需要接受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且與企業正式員工不同,畢業前在企業“學徒”崗位學習獲得的是津貼,而不是工資。這樣就降低了企業的培訓成本,有利于保護企業提供現代學徒制崗位的積極性。
(二)“雙元育人”的特點
“雙元育人”是指企業與學校兩個主體都參與培養學生,要求將學校本位的理論知識學習和企業本位的實踐技能學習相整合。因此,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培養技能型勞動者的責任。學校教師傳授專業基礎知識,企業師傅傳授職業技能,從而實現現場教學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有效表達出來,學校也能夠按需培養人才,構筑起國家教育體系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橋梁。
二、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校企聯合招生的優勢
當前對現代學徒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合作培養過程,但在合作的初始點,即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范本。如何通過現代學徒制加快推進招生和招工一體化,從而在招生“入口”處就體現“雙主體”“雙身份”的特點,是現代學徒制改革成功的關鍵。
(一)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與訂單培養選拔的比較優勢
訂單培養是高職院校根據企業需求從在校生中選擇部分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學生畢業后到企業工作的一種培養方式,是現代學徒制之前較為流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的身份還是單一的學校學生身份,在招生環節中學生沒有對未來崗位的認知,在選拔后也沒有對就業后發展崗位的認知。而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在招生時即已招工,實現了被培養者既是學生又是職工的“雙身份”。
(二)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與委托培養的比較優勢
委托培養是企業將員工送到高職院校進行培訓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在這種方式下,被培養者主要的身份是企業的職工,在招工的時候學校沒有參與選拔,所以往往以成教的平臺來開展,也未能體現“雙主體”的特點。而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從以上兩圖的對比可以看出,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是要從原來學生就讀就業的線性流程中學生與企業割裂的困境中脫離出來,實現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每一個環節的融合。
三、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校企聯合招生的實施
(一)校企聯合招生的類型
2007年以來,教育部一直堅持推行高職招生制度改革。2013年4月,教育部正式出臺《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開啟高考改革的序幕。以江蘇省為例,高職招生目前有5種考試方式。
第一種是普通高考。這個途徑與普通本科招生沒有區別,只是在批次設置上較后。
第二種是單獨招生。由高職院校單獨組織文化(或者參加省內統考,2016年開始全面實施統考)和技能面試,通過這種方式入學的考生無須參加高考。
第三種是“3+3”中高職銜接模式。通過中考從初中畢業生進入中高職合作項目,三年通過高職院校組織的測試選拔入學。
第四種是對口單招。從中職學校畢業生中招生,以文化基礎加專業技能成績作為錄取依據。在這個途徑中,還有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對獲得國家級、省級技能競賽獎項的拔尖人才,可由有關高職院校免試錄取。
第五種是注冊入學。主要依據考生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錄取。
考查這五種選拔考試的方式,最適合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的途徑是第二種單獨招生(江蘇省在2017年更名為高職提前招生),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有面試環節,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要求和崗位的性質,設定選拔錄取標準,企業可以在面試環節進行崗位適應性測試,有利于選拔具有與崗位相符的職業傾向的考生。
(二)校企聯合招生的標準
一是“準入”的標準。由于準入包含了招生和招工兩個層面的準入,標準就必須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制定,學校根據教育管理部門的考試和生源的特點要求對學生的文化基礎提出相應的標準,企業根據未來工作崗位的性質和發展途徑的安排設置相應的標準,兩者要有機結合形成準入標準,既能考查考生是否符合未來工作崗位的職業傾向,又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符合發展途徑要求的基礎。
二是“準出”的標準。在招生的環節就要明確準出的標準,所謂準出就是指學生符合從學校畢業,從企業的學徒轉為企業的正式員工的環節。在招生的環節明確準出標準即能讓學生了解并不是聯合招生就是百分之百進入了高質量就業“保險箱”,至少不是在規定學期內一定能正式成為企業的員工,又能讓學生了解到可以預期的未來崗位和發展通道的要求。
(三)校企聯合招生的保障
1.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包括政府的教育管理、工商管理等部門的配套政策。目前江蘇省的招生改革還有待進一步突破,高職院校提前招生(即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招生對象還只限于高中畢業生,并且學測等級必須達到4C1合格,范圍較窄,對企業招收的同等學力、未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員工準入的門檻過高,并且只能在省內招生,對于行業性的學校在省外開展學徒制校企合作招生還存在制度障礙。在制度上要有兩個突破,一是變招工為招生,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由批量用人的企業與學校聯系,實行“訂單式”培養的方式外,還可以通過跨地域招生,定向培養,把企業崗位的技術要求作為對學生的培養標準,學生畢業后按協議到用人單位就業。二是變招生為招工,企業建立用工、培訓與晉升的激勵政策關系,企業根據人員培訓和提升計劃、激勵機制,在內部的勞務公司對人員進行統一招聘后,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選派推薦優秀員工進入高職院校接受職業教育。
2.就業保障。校企聯合招生和就業要與企業用工緊密銜接,學校與企業不僅要有校企合作的大框架協議,建立委托培養機制,確定合作形式,明確雙方共同承擔培養責任,合作辦學;還要有專門針對學生就業的保障協議。學校和學生要有進入學徒制項目的協議,企業和學生要有就業要求和保障的協議,通過這些保障協議不僅體現了“雙主體”的特點,還明確各自的責任和權利,更可以體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就業的優勢,吸引更多的考生報考。
3.宣傳的保障。校企雙方要共同挖掘學徒制項目特點,根據學校和企業在不同地區各自的優勢,進行宣傳策劃。學校發布的招生簡章可以與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去向、就業崗位、發展前景、相關行業企業的咨詢方式,為學生的職業生涯選擇提供可信的服務。校企聯合招生宣傳的工作包括統一招生和用工信息發布,人才招聘會、產品推介會、大型活動等宣傳的策劃,統一宣傳口徑,共同參與;在招生、招工前夕統一組織宣傳活動;在人員組織上實現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校企雙方都要重視宣傳工作,要通過有效的宣傳途徑,讓社會了解學徒制合作項目,熟悉招生和就業政策,保證招生的效果。
(四)校企聯合招生的實施階段
1.選擇階段:在這個階段,學校要篩選好合作企業,與企業達成協議,定下聯合招生,共同培養人才的計劃。要篩選信譽良好的知名企業,對學校和學生有良好的保障。
2.籌備階段:在這個階段,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辦學、聯合招生的合同后,雙方要就合作辦學的專業、招生對象、招生人數、學年學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就業協議等根據學校教學標準和企業用工需求,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后,經律師審稿后報上級部門審批。
3.招生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力量是學校的師生員工,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適當派員參與,共同宣傳,廣而告之,爭取更多更優秀的生源。
4.考試階段:這個階段是要篩查學生能否達到學校招生的基本要求,是否具備與企業崗位相一致的潛質。因此,通常采用綜合素質測試,包括基本的文化基礎測試和面試,面試的考官由學校的專業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擔任。
5.錄取階段:考試結束后,在這個階段,學校公布錄取結果,由專人和考生聯系。在考生收到正式錄取通知書之前,必須安排學校、企業、學生(及家長)的三方見面會,由學校和企業回答學生(及家長)的疑問,跟學校簽訂就業協議。從而學生既被學校錄取,又被企業錄取,實現學生入學即就業。
四、結束語
現代學徒制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模式,對高職院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既有別于傳統的學徒制培訓,又有別于學校課堂制教學,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提供了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但是要探索一條有效的途徑,促進教師能力提高、院校與社會接軌,首先要從“進口”關加強與企業合作,有效的校企聯合招生途徑正是學校和企業強化人才培養合作的最佳紐帶。
參考文獻:
[1]蔡澤寰.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6):40.
[2]楊敏.簡論英國現代學徒制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