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陳贊
[摘? ? ? ? ? ?要]? 國際化辦學是新時代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的主要體現。旅游類高職院校應從理清國際化含義著手,明晰國際化辦學的現實需要,并從確立國際化辦學理念、培養國際化師資隊伍、做好課程改革、密切院校與行業組織往來等方面進行國際化辦學的探索和實踐。
[關? ? 鍵? ?詞]? 高職教育;國際化;思考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23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進一步擴大留學生規模”。《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也提出,“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職業院校”。各類政策文件的出臺,要求高職院校要在國際化辦學方面有所擔當和作為,同時也為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辦學提供政策依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高職院校如何堅持國際合作、開放創新,推進國際化進程,已經成為擺在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理論課題。
一、高職院校國際化的含義
高職院校國際化,國際是目標,化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影響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化”這一手段。高職教育的國際化可以從四個維度考量:(1)過程維度,也就是說國際化是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院校治理中系統融入國際因素的過程,包括策略、活動、管理和標準;(2)活動維度,具體表現在課程互置、教師互換、學生互訪、科研互助、服務互促等國際化工作推進形式和載體上;(3)理念維度,國際化可以視為職業院校管理者、教師、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新技能的發展、新態度的形成;(4)組織維度,國際化是指建立推進國際化工作的組織機構,并形成支持、重視、推進跨文化交流的氛圍。
全面理解高職院校國際化的基本內涵,應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研討和重點著力:(1)教育理念的國際化。高職院校管理者如何深刻把握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特點規律,堅持開放辦學,利用國際資源服務院校教育教學;(2)師資隊伍國際化。教師是實施國際化辦學的主體,如何培養教師通曉國際準則的能力,實現教師雙語教學,參與國際學術會議、聯合與國外合作院校開展學術研究和技術攻關;(3)課程體系的國際化。課程作為國際化的重要載體,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點和難點,怎樣設計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標準、職業資格證書、教學方法內容、教育評價標準、教材和教學資源;(4)氛圍營造的國際化,在校園整體設計與建設中,如何體現國際化因素,展現旅游業國際化的屬性,推進學生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二、旅游類高職院校實施國際化辦學的問題提出
旅游類高職院校實施國際化辦學,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紅利”。
(一)實施國際化辦學,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必然要求
“一帶一路”倡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研判全球政治經濟新形勢提出的總體方案,也是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交流的總體思考,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將更為廣泛和頻繁,對具有國際經歷和國際事業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職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類型,理應積極擔當作為。(1)科技發展與人文交流的整體化與國際化必然要求高職教育的國際化;(2)高職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人力資源競爭的強烈要求;(3)高職教育國際化是人才需求國際化的現實需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高職院校要主動將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提上議事日程和規劃重點,緊隨經濟社會需要,培養更多通曉國際事務、了解國際慣例、具備技術技能的國際化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實施國際化辦學,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招生規模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的發展已經從規模發展進入內涵式發展,提升質量、提升軟實力。國際化辦學是高職教育尋求特色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高職院校要想保持對生源的吸引力,塑造教育品牌,辦出特色和水平,就必須向國際上的先進高校看齊,實施國際化辦學,這是高等職業院校當前和今后面臨的戰略選擇。
(三)實施國際化辦學,是旅游類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
旅游業是一個天然的國際化產業。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十三五”期間,旅游市場總規模將達到67億人次,年均新增旅游就業人數100萬人以上。我國旅游業正逐步納入國家“走出去”戰略,以推動全域旅游為主線,培育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產業的發展、行業的改革,必然需要教育和人才的支撐。旅游高職教育應主動樹立國際化教育理念,學習、研究和借鑒國外院校的成功經驗,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綜合人文素養、通曉國際標準、具備高超技術技能的專門人才,以適應旅游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三、旅游類高職院校實施國際化辦學的方案設計
(一)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辦學國際化,首先應是辦學理念的國際化。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理念的形成和深化,要堅持分層實施、重點推進,做好院校管理層、教師層、學生層國際化理念的形成。院校管理者應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總結辦學實踐,思考如何借鑒國際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和成功經驗,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和院校持續發展服務。對教師來說,應共同研究世界職教改革發展的新動態、新走向和新成果,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實際,將之應用于日常教學實踐,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職教能力。對學生來講,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開闊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做好語言和能力準備。院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國際化理念的確立,是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前提和基礎。
(二)堅持引培并舉思路,建設國際化教師隊伍
建設一支具備培養國際化人才能力的師資隊伍,是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保證其國際化的最基本保障。首先,教師應具備基本的第二語言溝通能力和應用能力;其次,對新教師要能開展某門課程或某章某節的雙語教學,提高第二外語的運用能力和雙語教學水平;最后,實施專業教師的國際化聘請,在世界范圍內聘請有一定行業企業工作經驗,有一定的海外留學生活經驗,具有國際交流交往能力的國際知名人士、國外大型企業集團技術骨干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為本土教學的國際化培養提供師資庫。
旅游類高職院校應繼續加強教師的國外交流訪問工作,通過政府公派出國訪學、合作院校間教師互派等方式,選派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參加國際交流、考取國際通行的職業資格證書,開闊教師的國際視野,提升綜合業務水平。
(三)做好課程改革,突出教材建設和實踐能力培養
課程的國際化是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的核心內容,也是衡量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課程的國際化必然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的國際化。旅游類高職院校應學習借鑒國際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理念,對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重構,以國際通行的職業教育質量標準和行業標準設計課程。在課程內容上,應與國際接軌,推進學分互認,加強英語教學改革,提高語言應用能力;適度在核心課程中推行雙語教學;引進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將證書標準的內容納入課程內容。
在教材建設方面,旅游類高職院校應積極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資源、教學包、培訓包、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原版教材,結合中外雙方教材的優勢,組建中外雙方教師參與的團隊,適應中國高職教育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積極開發高職專業中外雙語教材或校本教材,發揮教材建設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教材建設的國際化程度。
(四)密切院校與行業組織往來,積極開展文化交流
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是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顯著標志。旅游高職院校還應通過合作院校、國際行業組織、友好城市所屬職業教育主管部門,搭建聯合科研、教研工作平臺,聯合開展跨國合作研究,推進合作領域和內容的縱深發展;同時,在與國外職業院校開展合作辦學的過程中,積極推進學生境外實習就業、建設海外辦學點,在引進交換生、留學生等方面取得進展。
旅游類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地對外宣傳,以外文網站、官微為主陣地,通過國際媒體、網上信息,借助各類出訪、參會、展演等活動平臺宣傳院校辦學特色和品牌優勢;積極參與籌劃高水準的學術會議和國際論壇,提高院校的國際化水平;邀請名家做學術報告,聘請客座教授,通過新聞發布會、合作院校簽約、合作辦學年慶等多種儀式,塑造和提升院校的海內外形象,擴大院校的國際知名度。中外合作辦學是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以及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院校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活動,適時申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加強與國際同類院校、政府組織的合作交流與友好往來,借鑒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引進優質教材和師資力量,不斷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水平和層次。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求職業教育要主動作為;產業轉型升級,要求旅游類高職院校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所以,旅游類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既是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特征的重要體現和內在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所必然要求的適應性特征,更是旅游類高職院校推進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的必然選擇。它對提升我國教育事業發揮綜合水平,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沛酉,閆廣芬.“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院校國際化:功能、問題與改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5).
[2]徐華,黃華.“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高職教育國際化路徑研究[J].江蘇高教,2016(4).
[3]顧衛杰,柴京.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思考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7(14).
[4]胡建華.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中國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