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亞琴
[摘? ? ? ? ? ?要]? 當前,網絡直播已經由早期的交流工具演變為一種公共領域。由于網絡直播平臺屬于一種新型的社交工具,相關監管和規范還不到位,再加上資本的追逐、金錢和名望對網絡主播的刺激,導致很多網絡直播平臺上的主播為了成為“網紅”,而不斷制造各種各樣的媒介事件,吸引人們的關注和打賞。因此,對網絡直播平臺進行監管顯得尤其重要。提出網絡直播平臺的監管對策。
[關? ? 鍵? ?詞]? 網絡直播平臺;監管;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06?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092-02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重構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也重構了傳播生態,孕育著網絡傳播新形態。網絡直播正是眾多網絡傳播形態中的一個新興事物,并日益為廣大網民所歡迎,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在網絡直播平臺上,不斷出現一些網絡主播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的行為。一旦有這類事件發生,觀眾就會迅速跟進,引起集群效應,經過多番治理,低俗網絡直播內容已經基本絕跡于各大網絡直播平臺,清朗的網絡直播空間逐漸形成。但是,目前的相關政策法規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促進網絡直播平臺的監管,值得深入研究。
一、健全法律法規,加大規范和處罰力度與頻度
在社會系統中,法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法律既可以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類規范,又可以有針對性地運用相關法律關系進行調整。網絡直播的相關法律應該關注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自身特點,明確行業內部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協調機制,針對互聯網領域,我國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相比于網絡發展的速度明顯滯后。面對著網絡直播的快速發展,我國現行法律很多地方表現出不足的地方。法律法規是互聯網監管的依據和準繩,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有關網絡直播行業的法律法規,應有“一個中心,多個層面”的總體思維。“一個中心”是指網絡直播行業的立法目的是圍繞保障言論自由,促進網絡直播行業的正常健康發展,以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為中心。網絡直播需要法律規范,但不能因為規范而影響到直播行業的正常發展。這應作為制定網絡直播法律法規的基礎性要求。在這一基礎上,要注重從多個層面入手,全面系統地對網絡直播相關行為做出規范。
(一)注重立法要增強可操作性
網絡直播行業屬于文化產業,屬于新興媒體形態中的一種,所以仍然適用于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在立法時要結合憲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多部部門法律,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網絡直播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立法的宗旨是要明確網絡直播產業中各個參與主體的法律地位和之間的法律關系。要通過法律,明確網絡直播的法律屬性和性質,對網絡直播中各個環節出現的侵權犯罪行為進行明確。
立法的目的是明確各個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也是政府實施監管監督的準則和量尺。所以,在立法的時候應該明確參與主體的權責,增強法律在實際中的操作性。另外,針對網絡直播中出現的自律機制不健全的問題,立法時要對行業自律組織的法律地位予以承認,并給予自律組織擬定并出臺相關行業自律規則的權利。
(二)突出網絡直播適用法律的特殊性和針對性
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生產。網絡直播作為新興互聯網產物,有必要實行相關的分級制度,不斷完善網絡直播平臺的準入、直播、處罰機制。要對用戶進行細分,實施分級管理,考慮到未成年人觀看直播的群體特點,建立與個人身份信息有關、可以區分年齡的實名認證系統已經成為可能,還應在防止沉溺的認證系統上進一步探索,嚴禁未成年人進入不適宜的直播間中,真正做到以管理促規范。此外,在實名認證的基礎上,網絡直播平臺應該采取與主播進行視屏通話等方式再次核實確認身份以確保真實性。
(三)立法過程需讓受眾廣泛參與,提高法律的代表性
立法前立法者要認真充分地聽取網絡直播各參與方的意見,全面調研現實情況,并對現有的法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充分尊重公眾的意見表達,立法過程民主化。對泛娛樂網絡直播中出現的失范現象,更重要的是加大執法的力度和提高頻度。政府執法部門不僅要有“雷霆執法”,也要“打持久戰”,將監管行為常態化,最終提高泛娛樂網絡直播失范行為的違法成本,從而凈化泛娛樂網絡直播環境,形成行業內部良好的競爭環境。
二、厘清監管主體的政府機構部門職能,明確監管主體責任
管理機構一旦過多,就會導致管理權力的分散,弱化管理效果。對網絡直播的監管,首先要明確誰來管、管什么的問題。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繼而在各個部門之間建立起協同機制,明確管轄范圍,聯合處理網絡直播違規行為。
(一)對網絡直播的監管機構實施調整,多部門統籌聯合
為加強互聯網治理,我國已建立了國家信息化專項小組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但是這些小組在對互聯網的管理上還是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在具體管理中,我們可以考慮跨部門、跨行業聯合執法,統籌制定、落實和執行網絡直播監管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網絡直播平臺的監管,各部門之間應建立起一個層級清晰明確、覆蓋面廣的高效監管體系。例如,如果泛娛樂網絡直播中出現了色情、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可以依據規章對其監管;如果網絡直播中出現暴力、恐怖等違法行為,公安部可以依據法律對其進行查處。網絡監管要集中力量,才能進行有效監控。這就需要改變目前“多頭治理”的現狀。
(二)確保監管機構的獨立性
獨立性主要體現在政府機構與市場主體脫鉤,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監管機構不應參與網絡直播平臺的具體經營,以增強主體執法的權威性。對網絡直播的監管機構設置來說,只有明確管理和執法的主體才能形成合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對網絡直播中的失范行為實施有效的遏制,保障網絡直播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在具體的政府監管過程中,要加強行政監督。政府部門對網絡直播的監管措施最多使用的還是行政手段,這是由行政手段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強制性決定的。政府部門行政手段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公民在法律框架下自由地表達,維護網絡直播平臺合乎市場規范進行經營。
政府部門對網絡直播監管的行政手段可以有多種。行政手段分為事前預防、事中引導、事后追懲三種方式。
1.事前預防。其實質是一種輿論的監管控制,即通過監管系統對事件的發展動態進行監控,及時地過濾掉直播中不良的信息,避免負面輿論的進一步蔓延。還有就是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自身單位的屬性開設網絡直播,由專業人士在直播平臺上跟觀眾進行溝通,對一些可能出現的負面輿論進行規避。
2.事中引導。這是在負面輿論已經出現,并且正在網絡中擴散傳播時的策略。這時候政府部門要求網絡直播平臺予以配合,遏制負面輿論的進一步蔓延,疏導觀眾的情緒,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政府部門可以要求網絡直播平臺建立專門的部門進行輿論監控。當負面輿論出現的時候,網絡直播平臺可以迅速將情況反映給政府部門,啟動緊急預案。
3.事后追懲。這是指利用取得的證據,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網絡直播的失范現象進行追懲。首先證據的取得需要利用網絡直播內容的保存系統,依照的法規是《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在網絡直播中,政府部門可以要求網絡直播平臺發布的消息加注水印,注明來源,保證信息的可追溯性。這樣做可以促使網絡直播平臺保證發布的信息真實、完整、準確、客觀、公正。一旦網絡直播中出現任何暴力、色情等違法違規、違背倫理道德的事件時,可以及時追究各參與方的責任。
三、引導監管對象的直播行業進行自律
對泛娛樂網絡直播的監管可以考慮建立行業自律。行業自律是一個行業建立起內部規章制度來約束自身失范行為,增強公信力、保持行業自身良性發展的有效途徑。行業自律可以作為政府監管的一項重要補充,起到自發自覺遵守規章的作用。依托互聯網產生的網絡直播是一個很大的開放性平臺,只依靠政府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監管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可以考慮在網絡直播這個媒介上建立起一個行業組織實施行業自律,從而與外部政府監管形成有效聯動。
(一)建立行業自律組織
成立網絡直播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獨立于政府機構。與政府職能分開,經費自籌,確保行業自律組織的中立性。行業自律組織可以通過制定行業的公約、標準細則等進行自我監管。行業自律組織還可以考慮通過會員制等方式加大對會員的獎罰權力,以提高行業組織自身的權威性。
(二)行業自律組織設立可操作的行業規范
政府部門利用法律規章和行政手段規范網絡直播,不能讓廣大受眾參與監督,難免存在很多措施不接地氣。行業自律組織應該主動充當政府部門和觀眾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充分搜集觀眾的意見和看法,制定合適的行業規范。
行業自律組織可設置“黑名單”措施,一方面對涉及違法違規的網絡主播禁止進入網絡直播平臺。另一方面對違法違規的網絡直播平臺也可以吊銷執照。另外,行業自律組織還應該細化審查措施,明確行業的審查標準,利用技術優勢,增強審查的執行力。
(三)鼓勵觀眾參與舉報
觀眾是網絡直播節目傳播的最終環節,網絡直播中如果出現失范行為都不會逃過觀眾的眼睛,網絡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觀眾參與的民主和社會監督。首先是設置投訴舉報入口,健全投訴渠道,方便觀眾投訴舉報。其次是設置違規內容舉證處理系統。在泛娛樂網絡直播平臺上設置專門的插件,一旦觀眾發現網絡直播內容中有失范行為,可以直接使用這個插件進行截圖、錄音等取證,并將該證據上傳到網絡直播平臺的監管系統,由監管部門對這個內容進行審核。
參考文獻:
[1]羅寧.網絡直播色情表演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8(11):204.
[2]呂思源,呂健.網絡直播的法律邊際與規范:從吳永寧墜樓及水滴直播事件談開去[J].中國律師,2018(3):54-55.
[3]富耀影.關于我國網絡直播現狀的法律分析[J].法制博覽,2018(5):226.
[4]呂然.網絡直播監管的問題及對策(一):我國網絡直播中常見的法律問題分析[J].中國廣播,2018(1):41-43.
[5]胡潔人,杜明達.網絡直播的監管問題[J].檢察風云,2017(2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