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若楠 生華 周羽婷
摘 要:介紹了中國東中西部對外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從交通、國家早期政策、海外市場和產業基礎的差異出發,分析了中西部地區發展落后的原因,給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地理區位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6-0047-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752;F127;F224?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自2001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國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升高。但是,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對外貿易的發展程度卻參差不齊。從各地區出口額占全國總數的比重可以看出,東部地區是中西部地區的近5倍。
2? 對外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2.1? 交通因素
現代國際貿易中,海洋運輸依然是供外貿企業選擇的最佳方式之一,其以巨大的運量和相對較低的運費滿足國際貿易運輸的需求。而我國恰好為一個東部沿海的國家,海岸線曲折,優良港口多,這就為大型船舶停靠及大規模貨物裝卸創造了條件,海洋成為東部地區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天然優勢。而西部地區處在內陸,遠離海洋,要想通過海洋進行運輸,就必須經過陸上運輸,這就大大增加了產品的成本,使其在對外貿易中失去競爭優勢。
2.2? 早期國家政策的傾斜
改革開放后,我國設立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4個經濟特區全部在東部地區,為了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我國政府給予這些地區優惠的貿易政策和資金支持,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發展外向型經濟,由此東部地區的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起來。而中西部地區在自然區位因素方面本就不占優勢,又缺乏國家政策的扶持,在對外貿易發展的起步階段就落后于東部。
2.3? 周邊海外市場的差異
黃海—渤海區域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這兩個國家經濟發達,對外開放水平高;東南沿海與東南亞國家往來密切,這些國家與我國之間也存在著貿易互補,交易需求旺盛,因此東南亞國家也為東部地區對外貿易提供了市場。而西部地區的鄰國多是同樣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低下且閉塞的國家,經濟實力不強,對外貿易市場小,缺乏發展激勵[1]。
2.4? 產業基礎的差異
對外貿易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貿易物品。東部地區產業基礎好,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工業發展迅速,加之承接海外產業轉移,加工制造業逐步發展起來。發達國家經歷了一段“去工業”化時期,而此時正逢中國加工制造業蓬勃發展時期,工業制成品成為主要貿易產品。而中西部地區沒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工業化水平不高,因此很難生產高質量、高精度的產品,且生產力水平低,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失去了價格優勢。并且中西部地區較多是發展農業林業及基礎能源,無法有效提供國際市場所需要的產品,因此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3? 改善發展不平衡現狀的建議
3.1? 充分利用國家政策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西部發展帶來新契機,為其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提供政策依托。相鄰的地理位置和鐵路運輸逐漸完善,更加方便了貨物貿易。廣闊海外市場的開辟,使中西部地區有了對外發展的希望,中西部地區一定要借好這股政策的“東風”,不斷提高其對外開放程度。
3.2? 改善產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
由于東部地區相比于中西部更早發展,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東部已經逐漸失去發展加工貿易的優勢,不斷增加的生產要素和勞動力成本,將產業轉移到相對發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區,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得益于產業轉移帶來的集聚效應。
3.3? 優化產品結構
在當前國際貿易的結構中,雖然傳統大宗的貨物貿易仍占據主要地位,但服務貿易所占比重也不斷上升。中西部地區應該重視教育,加大力度引進人才,發展科技,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順應時代潮流。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特色農業發展較好,應利用自身優勢,為對外貿易發展尋求新的突破點。
參考文獻:
[1]鄧光奇,李昌龍,丁凌之.“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區域現代化發展戰略理論研討會綜述[J].區域經濟評論,20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