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靜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過程經歷了初始階段、探索階段和沖刺階段,扶貧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從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人民為中心是根本遵循、多元扶貧提供方法指引、多方參與形成社會保障等4個方面,闡述了我國扶貧經驗。
關鍵詞:改革開放;扶貧;經驗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6-007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 ? ? ? 文獻標志碼:A
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歷程
1.1? 初始階段:救濟式扶貧階段(1978—1985年)
這一階段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占比在90%以上,農民普遍面臨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人民公社集體經營制度嚴重降低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產品產量下滑。為提高農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首要措施就是改變農村經營模式。安徽省小崗村率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變革讓農民生產熱情倍增,使農產品產量增多。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我國逐步采取了放開農產品價格、鼓勵開辦鄉鎮企業等多項改革,為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找到了出路。找到突破口之后,還需要統籌推進扶貧工作。1984年,我國劃定18個集中連片貧困區,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通過直接轉移資金這種“輸血式”扶貧方式開展扶貧工作。這種扶貧方式具有救濟性的特征。
1.2? 探索階段: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2013年)
通過農村經營體制改革,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逐年減少。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村發展出現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不平衡方面。一些地區發展速度緩慢,農民生活條件艱難,甚至無法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針對這一新情況,我國在1986年設立專門的扶貧機構,劃撥專項扶貧資金,在政策上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扶貧工作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這一階段扶貧工作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區。在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的深山、荒漠、高原、邊疆地區等地形地貌均不具發展優勢的落后區,解決老百姓溫飽問題成為當時扶貧工作的攻堅方向。當時,國務院制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針對扶貧開發制定的行動綱領。這一綱領指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到2000年底基本解決當時全國農村8 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一目標在2000年基本實現。
進入21世紀,黨中央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這是“八七計劃”之后又一個全國扶貧開發方面的綱領性文件。這一階段針對的是以貧困縣為覆蓋區的扶貧工作使相當一部分人因不在扶貧劃定區域而無法享受國家政策的情況。在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指引下,扶貧工作進一步下移到村。通過以工促農,推進產業扶貧,以城帶鄉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農村建設逐步推進,使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進一步下降。
1.3? 沖刺階段:精準扶貧階段(2012年至今)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第二個階段是2010—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指引下,扶貧工作進入了最后沖刺階段。習總書記指出:“經過多年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越往后脫貧攻堅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見效越慢。”我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國家綜合國力提升,黨中央進一步明確了扶貧思路。在過去開發式扶貧基礎上,進一步縮小范圍,推動扶貧工作從片到面再到點。扶貧工作從村級細化到精準識別貧困戶,以實現全部人民奔小康。
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經驗
2.1? 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抓好扶貧工作,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無論是改革農村經營制度、設立專門扶貧機構、制定扶貧工作綱領,還是五級書記抓扶貧,每一次政策傾斜、每一次方向轉變,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制定實施的。黨的領導為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讓扶貧工作根據時代變化、貧困特征變化和人民需要的變化穩步推進。各地應充分發揮黨支部的作用,使貧困農民了解國家扶貧的最新政策,并解決其實際困難。
2.2? 以人民為中心是根本遵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歷代領導集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扶貧工作的初衷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奮斗了幾十年,就是為了消滅貧困……只有人民生活富裕,才不會對中國共產黨失去信心[1]。”江澤民同志指出:“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三個代表要求的最終體現[2]。”胡錦濤同志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延續到今天,習總書記指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歷代領導人講話中,都能發現“人民”二字的分量。扶貧工作戰線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早日實現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2.3? 多元扶貧提供方法指引
要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除了需要有政策支持,更需要正確方法指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脫貧減貧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包括制度變革、經濟增長拉動、普惠政策覆蓋、專項減貧計劃等。
當前扶貧工作第一步就是精準識別。習總書記提出“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通過建檔立卡摸清情況,因人因戶因村施策,從“輸血”式扶貧轉變到“造血”式扶貧。發展特色產業,修建基礎設施,提供就業崗位和技術支持,吸引人才,發展教育,促進貧困地區發展。
隨著扶貧工作開展,一部分貧困群眾滋生了“等、靠、要”心理,甚至演變成“我脫不了貧,你脫不了鉤”的主體責任異化現象。這就需要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的艱苦奮斗精神,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掌握一技之長,促使其用辛勤勞動換取美好生活。
扶貧工作要在陽光下進行。用最嚴格的考核制度,把好扶貧工作每一關。做到“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2.4? 多方參與形成社會保障
習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指出,“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脫貧攻堅,各方參與是合力。”只有把社會各界力量充分調動起來,才能完成脫貧攻堅這個艱巨任務,才能真正做到不把一個貧困戶帶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
扶貧工作是一個社會性的綜合問題,單獨依靠哪個部門很難完成。扶貧工作需要社會多方參與,在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幫助下,形成一定的社會保障,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多部門、多方位參與,形成了良好的社會保障。小到企業、組織和個人自愿主動參與扶貧,大到國家政策層面的東部幫扶西部、黨政機關對接幫扶單位。
3? 結束語
改革開放40年來,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是歷代領導集體為之奮斗的事情。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農村基本全是貧困人口,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我國扶貧事業中傾注了中國智慧、實現了中國方案。我國減貧、脫貧經驗成為一張亮眼名片,吸引眾多發展中國家來學習交流。對我國扶貧工作經驗進行深入研究,對扶貧工作進一步開展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9.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