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當前,白蟻防治還是以化學藥劑為主要手段,這給生態環境和工作人員的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威脅,論述了白蟻的生物防治現狀及研究進展。
關鍵詞:白蟻;生物防治;研究進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6-010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76? ? ? ? 文獻標志碼:A
白蟻的種類比較多,很多國家的林業資源都受到白蟻的破壞,每年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白蟻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學藥劑,雖然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但對自然環境和工作人員健康產生威脅。我國已不再使用氯丹以及滅蟻靈等藥劑,但現在使用的白蟻防治藥物還同樣存在著污染的風險,溴蟲腈、氯氰菊酯等都是致癌物質,所以采用生物技術是一種比較環保的防治手段。
1? 白蟻生物防治技術發展現狀
1.1? 天敵
以白蟻為食物的天敵可分為隨機性和目標性兩類,可以隨機以白蟻為食的生物主要有螨目、唇足鋼和蜘蛛目等。螞蟻是白蟻最重要的隨機捕食者,兩者在尋找食物時很容易相遇,部分種類的螞蟻會把白蟻作為目標性捕食對象,例如猛蟻亞科以及切葉蟻亞科中的某些螞蟻種群把白蟻作為主要食物,非洲的長足猛蟻會有針對性地攻擊可可大白蟻,把白蟻作為目標食物。利用天敵防治白蟻的方法無法在在城市中運用,主要用在農業病蟲防治中。除了螞蟻之外,還沒有其他的生物可以起到很好捕食效果。此外,穿山甲、土狼、食蟻獸等也將白蟻作為捕食對象,通過增加上述動物的數量或者訓養以上動物也可以有效消滅白蟻,但在技術上存在著較大的難度[1]。
1.2? 細菌
采用病原體防治白蟻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可以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銅綠假單孢桿菌、粘質沙雷氏菌防治白蟻。通過對多個白蟻種群的工蟻進行試驗,有關人員發現大約一個月內便可100%消除白蟻,效果非常明顯。
1.3? 病毒
采用病毒方式防治白蟻的案例并不多,但采用宿主之間傳播的方式,病毒可以很好地滿足相關要求。當前,利用病毒防治白蟻只局限于實驗室,還沒有應用到實際環境中,而且病毒還有自身缺陷,會受到環境中溫度和濕度方面的影響,病毒的繁殖還會受到活體宿主的制約,防治成本比較高,這一方法不適合大范圍使用[2]。
1.4? 真菌
利用真菌防治白蟻的研究較多,在最近幾十年白蟻的防治工作中,與這一方法有關的資料可達65%。當前,已有22種真菌可以作為白蟻專性外寄生物,不少于20種真菌對白蟻具有致病性作用。國內危害最大的是土棲白蟻,很多研究表明,金龜子綠僵菌可以使白蟻致病,接觸5~35 min后,白蟻種群的死亡率為85%;如果接觸時間達到40 min,白蟻死亡率可上升到100%;如果接觸時間再延長,白蟻則會在1 d內完全消亡[3]。球孢白僵菌則對白蟻沒有較大的影響。
1.5? 線蟲
在20世紀初,研究人員在臺灣乳白蟻的頭部發現了線蟲,對白蟻具有較強的致病作用,所以在20世紀30年代開展了利用線蟲防治白蟻方面的研究。世界范圍內開展的線蟲防治白蟻的研究和應用較多,但是見效比較慢,應用起來也比較復雜,干木白蟻和木杠白蟻的野外防治效果有限。
1.6? 抗生素
國內采用抗生素防治白蟻時,多采用阿維菌素和衍生伊維菌素。阿維菌素最早用于對寄生線蟲的防治。在室內試驗時,采用濃度為20 mg/kg的阿維菌素可消滅白蟻,用藥后的4~5 d是白蟻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為32%,每只白蟻接觸0.031 2 μg的劑量就會使白蟻出現半致死效果,不會對自然環境產生污染。伊維菌素用于臺灣乳白蟻、黃胞散白蟻的防治試驗中,當溶液濃度達到25 mg/L,就具備較好的殺蟲效果。當濃度為100 mg/L時,24 h后白蟻的死亡率可達到100%。這一試驗在野外的應用較少,必須采用較高的藥物劑量,并進行密封處理才可以有效穿透白蟻,而有效的濃度會比室內試驗條件下高出許多。
2? 生物防治研究
2.1? 實驗室與野外環境存在的差異
實驗室環境和野外有著較大的區別,自然環境中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都會對試驗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野外試驗多選在樹木較多的場所,天氣因素影響較大,自然環境因素不穩定,將試驗藥劑應用到自然環境當中,無論何種生物防治手段,如果較長時間處在自然條件下,致病性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2? 實驗室和野外環境存在空間差異
實驗室中的白蟻生存在培養皿中,空間受到很大限制,藥劑濃度也能處于穩定狀態,狹小的空間使白蟻無法避開致病源,很容易發生感染,即使采用最小的致死濃度,也會影響白蟻群體。但在自然環境中,受到空氣、光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生物藥劑很容易受到稀釋和分解。
2.3? 生物藥劑的自身因素
與化學藥劑相比,生物藥劑更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出現分解的情況。比如可以讓白蟻接觸或投喂阿維菌素從而殺死白蟻,而在自然環境中,阿維菌素只需 2~4 h就會完全光解或會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綠僵素會形成具有殺蟲效果的代謝毒素,分子量較低的毒素會受到自然環境中的光照、pH值等因素的影響,而高分子蛋白毒素相互間的作用比復雜,在野外土壤條件下呈現不穩定性。同時,在光線較暗的條件下具備的致病性雖然沒有減弱,但在該種環境下綠僵素無法產孢,對白蟻的防治產生了一定的制約。
2.4? 白蟻群體防御產生的影響
由于白蟻生存的場所比普通的農業害蟲更為隱蔽,采用普通的防治辦法不能全部適用于白蟻。在野外環境中,病原體無法被有效隔離,所以要擴大防治范圍。白蟻的巢穴結構比較復雜,生存空間以及群體的數量都比較大,通過白蟻個體實現病原體全面傳播的概率很小。這種復雜的生存環境為病原體傳播制造了很大的困難。在利用線蟲防治白蟻的實驗中,如果白蟻子巢數量較多,那么大量的白蟻就會移動到安全巢穴,遠離感染區。在采用綠僵菌進行試驗時,采用致死濃度孢子藥劑滅殺白蟻群時,白蟻的存活概率會隨數量的增加呈上升趨勢。只有把病原體投入蟻巢內部,才能有效防治白蟻。
3? 白蟻防治對策
設計更加合理的白蟻防治試驗,縮小實驗室與野外環境的差距,是白蟻試驗方案制定需要考慮的問題,從而減少試驗的誤差。在最近幾年白蟻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中,陰溝腸桿菌可在白蟻腸道中生存11周左右,并產生比較穩定的群落,采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延長菌株的存活時間,從而在分子層面開展滅菌研究。所以應該加大白蟻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力度,選擇有效的病原體株系,采用合理的防治方案,加強白蟻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一平,郭仁霞,王中陽,等.揚州市城市園林綠化白蟻防治現狀與進展[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015,21(1):89-91.
[2]安鑫.叢生竹及其復合材料的白蟻防治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2.
[3]柯云玲,田偉金,莊天勇,等.林木白蟻的生物防治和生物源農藥防治研究進展[J].環境昆蟲學報,2011,33(3):39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