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賓
摘 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第3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各國經濟迅速發展,全國已有不計其數的工廠落地生產,制造業和重工業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料對大氣環境和土壤環境的污染不言而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人與自然、生態文明與現代文明、生態文明與時代發展的關系來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各個企業響應國家的號召,努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制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制定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設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路線,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其次,節能減排,減少廢水、廢氣、廢料的排放,使用清潔能源。最后,將改革創新、全民參與和法律法規的完善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科學內涵;基本路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6-0114-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05? ? ? ? 文獻標志碼:A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第3次工業革命的高速發展時期,各個國家大興土木,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我們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重大負擔。例如北方的霧霾天氣、粉塵、酸雨,污水的隨意排放導致河流生物的死亡等,這些嚴重違背了發展經濟的初衷。所以,大力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歷史的必然,我國為了躋身于世界國家的前列,自工業革命以來不斷發展經濟,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重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弊端。由于我國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能源消耗大,所以綠色環保型經濟模式自然就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可知,資源保護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保護和治理環境、土地開發和修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4個基本方向。這些方法相互促進,相互輔助,共同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
1? 構建資源保護型社會
在整個自然環境中,人是占主導地位的,人類有能力去大量開采資源,在這一過程當中,人們肆意破壞環境、污染環境,導致大量資源流失[1]。環境的不斷惡化,導致土地沙漠化嚴重、植被數量稀少、風沙嚴重等,因此保護資源就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全員參與,樹立構建資源保護型社會的價值觀念[2],禁止亂砍濫伐,推動資源保護型社會的建設。
2? 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節約資源是人們一直以來共同奉行的政策,大肆開采資源只會令子孫后代無資源可用,正常生存也會成為未來的一大難題。因此,節約資源也就是為子孫后代造福,對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水資源、煤碳資源日益匱乏的今日,節約資源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3],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每天節約一滴水,每天節約一度電,響應國家的號召,共同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3? 保護和治理環境
目前,車輛尾氣的排放日益增多,霧霾天氣越發嚴重,空氣能見度較低,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所以,對汽車尾氣以及工業廢氣的過濾,就是保護和治理環境的首要任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部分。例如禁止在城市或者人員密集的地區開設工廠,用電能等清潔能源代替原先的化石能源,推行節能環保型汽車及公交車。
4? 土地的開發和修復
土地資源是物質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人們正常生存的基礎。過度開墾和破壞土地,就會導致自然災害頻發,例如地震、洪水等。大部分農民一味追求經濟的發展,占地、伐樹等現象嚴重,導致土地逐漸變得貧瘠,土地沙漠化嚴重。
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大力種植果樹等耐旱的植物,既能有效抵擋風沙,又能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是一項利國利民的舉措。部分土地的堿性較大,要先改變土壤的酸堿性,然后種植生命力較強的植被,使土地變得更加肥沃。因此,土地的開發和修復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證,也是確保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前提。
參考文獻:
[1]馬登玖.煤礦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防控措施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9(1):195-196.
[2]常紀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與時代貢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11):8-13.
[3]陳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與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J].學習月刊,2009(2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