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非洲關系的不斷深入發展,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也成為雙方互動的重要方面。不同于西方式的強勢“制度輸出”,幾十年來,無論是從自身的發展經驗及非洲受援國的發展訴求角度出發,還是從國際發展范式的理論爭鳴角度探討,中國都支持提升非洲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全球發展學公認的“易卜拉欣非洲國家治理指數”來衡量,中國對非援助全面覆蓋了“安全與法治”“參與和人權”“可持續經濟發展機遇”以及“人類發展”等四個方面。正因如此,中國對非援助在加強非洲治理能力建設方面的經驗做法也受到了非洲國家及全球發展體系的積極評價。
從實際來看,中國的發展經驗更適用于非洲。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一直希望將他們的發展理論應用于非洲,但非洲作為前殖民地不具備與發達國家類似的發展起點和條件,發達國家的強勢推進還導致非洲一些國家出現了動亂。相比之下,來自于中國的發展經驗、理念和理論由于條件相似,對非洲國家有更大的參考借鑒價值。非洲國家政界和知識界不少人士認為,應重點向中國學習如何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外來投資,探索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同時應將中國發展經驗與非洲實際相結合,不要簡單復制。
中國援助更注重中非關系的平等地位。據《紐約時報》報道,“非洲當地人普遍認同,參與非洲基礎設施項目的中國人的生活條件不能與殖民主義者相提并論,也不能跟目前在非洲居住的西方人相比。事實上,很多中國人在非洲的生活條件和多數非洲人相同,并且更加勤勞。”中國給非洲國家政要的印象是經常基于尊重和平等的理論與原則與非洲國家打交道。這對于一個曾被殖民統治過、習慣了西方雙重標準的非洲大陸而言,具有強大吸引力。
中國援助提升了非洲國家的議價能力。當西方一些國家以停止援助或對投資設限的方式來試圖強勢制度輸出時,中國“不附加條件”援助的跟進使西方國家的努力和作用“不那么容易達到目的”。2002年,安哥拉結束了長達27年的內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安哥拉戰后重建援助附加了諸多條件,致使其無法獲得啟動資金。而中國卻堅持無條件資助安哥拉,使得其得以在與西方談判中主張權利,最終推動了西方的讓步。
提升治理能力對于非洲的自主發展至關重要。殖民者的到來使得西方的烙印深深印在了非洲歷史發展進程中。在民族獨立解放浪潮和第三波民主化過程中,西方宗主國又給非洲國家安排好了西式發展道路和政策路徑。然而經歷了一個世紀,非洲并未在西方的指導下擺脫發展困境、實現減貧。因此非洲國家寄希望于能從中國這里學到與西方新自由主義發展路徑不同的發展經驗,這正是當前非洲集體“向東看”的原因。
當然,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不同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轉移。正如一位非洲觀察員指出:“缺乏透明度仍然是(非洲國家)所有主要財務賬戶的常態,包括石油收入和鉆石收入以及國家銀行和國家財政部門的賬戶等。安哥拉國會每年會忠實地投票通過預算,而其中政府所收到的錢的很大一部分不會出現在預算草案里。因此官方預算是一份與現實毫無關系的文件,并且其大部分都不會被執行。”治國理政經驗如何從交流、口頭表態和文化轉化為落實和應用,需要中非雙方繼續探索。相信隨著中非雙方政治互信的不斷加強,外部的推動必將內化為內生的改革動力。▲(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