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然
摘要:少數民族是我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關系著民族政策的實施,關系著少數民族的整體發展和國家穩定,因此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分析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以及在就業時所面臨的問題和造成就業難的原因,并試圖從學校、社會、國家等多方面提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 內地高校 大學生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009-02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相比于普通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因為自身較為復雜的情況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問題關系著民族團結與繁榮,同時也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因此,妥善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對民族發展和國家穩定意義深刻。[1]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
1.基礎知識薄弱,大學學業難度較大,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自我奮斗精神
相比于東部沿海地區,少數民族自治區教育條件較為落后,教育教學水平有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雖然國家加大了建設少數民族班的力度,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得以在內地完成初中、高中教育,但其基礎教育水平仍相對落后于內地學生。另外,少數民族學生往往通過民考漢考試入學,漢語較為薄弱,在民族政策的照顧下,他們被內地高校低分或降分錄取。進入內地高校后,由于自身基礎薄弱,面對大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他們往往要比內地學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理解、消化所學知識,從而完成自己的學業。因為學習難度較大,難以追上內地學生的學習進度,有些少數民族學生缺乏自我奮斗精神,得過且過,相對缺乏上進心,存在“特殊照顧”的依賴心理也使得他們學習動力不足,難以獲得后續發展。
2.自我封閉,不愿與他人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困難
由于漢語水平相對不高,少數民族學生在和漢族學生溝通上存在語言障礙,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不愿和內地學生交流,不愿意一起參加各類活動。同時,少數民族學生往往存在“抱團”傾向,傾向于和同民族學生交流。
3.經濟條件較為落后,不太擅長調節自身,部分存在心理問題
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較為落后,需要借助國家助學金以及勤工儉學來解決學費以及在校生活費。加上學校內存在著一定貧富差距,這往往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內地是一個與家鄉完全不一樣的陌生環境,成功入學給他們帶來了自豪與欣喜,但是學業毫無起色、學習成績落后又讓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和抵觸情緒,導致他們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問題。又受語言溝通障礙、文化背景不同、地理環境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會表現出相對自卑且敏感的心理,習慣于將自己封閉在小圈子里,對小圈子外的同學或者老師存有一定的戒備和排斥心理。
4.職業規劃不清,缺乏競爭力,就業觀念較為落后,對現在的就業環境認知不清
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在校期間因為學業上的困難、語言不通,往往處于比較迷茫的狀態,缺少奮斗目標和動力,忽視對自身職業生涯的系統規劃,相比于同齡大學生,缺乏競爭力。雖然他們清楚自己畢業后更適合回到家鄉去就業,但是卻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實現自己職業理想的方式沒有清醒認識。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觀念仍然比較陳舊,對現在的就業環境認識不清晰。或一味要求回到家鄉生源地工作,或執意留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工作,或過于看重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的工作,人為地縮小了自身的就業通道,就業面變得較為狹窄。在就業市場競爭極為激烈的情況下,他們非常容易遭受就業挫折,以至于在家待業。職業規劃不清,就業觀念落后,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存在困難,一次性就業率偏低,難以找到稱心的工作。[2]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個人方面:(1)基礎不扎實,對自身約束低,缺乏奮斗精神與市場競爭力;(2)沒有正確的就業觀,就業觀念狹隘;(3)對自身認識不足,對未來沒有明確打算。
學校方面:(1)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構建存在不足,職業生涯教育的連續性不夠。往往到了畢業年級,才啟動少數民族學生的相關輔導工作,教學與現實脫節,無法滿足學生需求。(2)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針對性輔導缺失,未考慮學生需求,往往流于形式,針對性不強。(3)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缺乏足夠的關心,對其職業認知關注較少。
用人單位方面:(1)因為成本和生活習慣原因,不愿應聘少數民族大學生。(2)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未達到最低要求。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期間不約束自己,成績較差,與同屆大學生相比,缺乏競爭力。(3)公司離少數民族大學生聚集地較遠。大多數招聘公司所在地不在少數民族大學生聚集地,來回需要很長時間。
三、對于現狀的反思和思考
1.健全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就業機制,使培養和就業相結合
與內地大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與就業指導是一項難度更大的長期性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努力。首先,從國家角度出發,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培養計劃的指引者與政策制訂者,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更多切實可行的規劃。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其次,從高校角度來看,高校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接受教育、學習生活的地方,理應肩負起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積極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責任。各高校可以通過建立與企業長期的合作關系,定向提供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專業對口的工作實習機會,并建立長期校企反饋機制,及時向少數民族同學提供就業信息。高校要努力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搭線人”,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提供一個更加有效的平臺。最后,在社會層面上,我們需要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的關心與寬容,盡力消除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偏見與誤解,積極倡導各族人民一家親,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真正地融入社會,真正地感受到親切感與認同感。[3]
2.多措并舉,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監督與激勵,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斷發掘自身的競爭優勢
第一,在學業上,通過建立學生互助體系,在各高校中充分發揮內地優秀學生的激勵引導作用,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與支持。內地優秀學生可以與少數民族學生互相交流探討,激發其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內地優秀學生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與思路,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惑與障礙。在此互助體系中,內地優秀學生也可以增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在學生管理方面,高校輔導員應以實際行動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努力端正其學習態度,擺脫其過去的不認真、不重視的態度,克服畏懼學習的想法。同時,高校輔導員可以不定期地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其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并盡可能地為其提供合理可靠的解決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舉辦一系列的就業沙龍、就業指導講座等,提早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提供引導。
3.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培養與就業指導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從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情況看,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在與其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相近或一致的地區工作,其就業地區分布極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會對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無法到其他地區工作生活,其他地區的優秀人才也很難融入到少數民族聚集地。長此以往,會加劇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發展的惡性循環。所以,需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培養與就業相關問題的研究,努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各位從事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培養與就業相關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需要共同努力,互相交流溝通,對已有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結合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指出其問題的共性,提出更好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將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才培養與就業落到實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4.加強政府重視,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定點幫扶,鼓勵自主創業
政府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有著重要影響,政府的宏觀政策的支持與引導可以有效地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在態度上,各地政府應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擺脫過去只靠解決本地區人民的就業問題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想法,積極主動地探究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措施,把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也要作為解決本地區就業問題的重點,制訂相關的工作規劃。在政策制訂方面,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制度保障,各地政府的相關政策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制訂相關的政策,積極倡導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保障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平等,對歧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相關行為要有一定的懲罰機制。同時,也要鼓勵校企合作,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的企業提供一定的獎勵措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教育投入方面,政府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工作的投入,努力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地區的師資配置、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倡導到少數民族大學生聚集地進行教學。也可以從社會募集資金,鼓勵大家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作出貢獻。在財政補貼方面,政府應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創業,通過提供一定的補貼資金,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提供物質支持,同時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精神,為社會進步與發展提供動力。[4]
參考文獻:
[1]李曉琴.對如何加強少數民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J].人才培養與就業,2015(12).
[2]熊歡.基于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存在問題的研究——以黃石某高校為例[J].科教文匯,2018(10).
[3]劉軍.內地高校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就業研究[J].就業指導,2018(18).
[4]胡曉飛.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探析——以新疆、西藏少數民族學生為例[J].科教文匯,2018(1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