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敏
摘要:布拉格學派與系統功能語法的語言觀都有功能主義的思想。從語言功能的分類及相互關系、功能觀的體現形式及突出貢獻這兩個方面探討兩者的一致性和相異性。
關鍵詞:布拉格學派 系統功能語法 功能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061-02
布拉格學派是20世紀歐洲最重要的語言學派,作為功能結構主義學派,它不僅繼承了索緒爾開創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傳統,而且融合了20世紀上半葉歐洲語言學研究者的理論和觀點,呈現出鮮明的多元化、國際性特征,提倡從語言的功能出發來研究語言結構。而作為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最具有國際性影響和地位的語言學理論之一,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不可能不受到布拉格學派的影響,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法學家們非常重視語言的功能和意義研究,他們把語言看作一套與語境相聯系的供人們選擇的“意義潛勢”系統。因此,我們可以說后者是對前者的一種繼承、發展和超越。本文擬從語言功能觀之角度,從語言功能的分類及相互關系、功能觀的體現形式及突出貢獻兩個方面對兩者的異同展開討論。
一、語言功能分類及相互關系
布拉格學派創始于1926年10月6日,由捷克英語語言文學教授馬泰休斯擔任主席,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泰休斯(Mathesius)、特魯別茨柯依(Trubetzkoy)、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主要有兩個代表組織:語言學協會和現代語文學會,稱為新布拉格學派,成員主要有丹奈什(Danes)、費爾巴斯(Firbas)、斯卡爾(Sgall)等。
布拉格學派認為,研究語言應從功能入手,然后研究語言形式,即從說話人或寫作者的角度去考查語言。[1] 關于語言的基本功能主要有馬泰休斯的二功能說、比勒的三功能說和雅各布森的六功能說。布拉格學派認為語言是一個服務于交際的表達手段的系統,語言研究應從功能到形式,即從一個功能概念出發探究其實現形式,從語言所執行的任務出發,研究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作用。以布拉格學派為代表的20世紀上半葉歐洲功能主義的核心是語言手段的目的性,他們所指的功能是表現手段在實現目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或任務,研究語言功能歸根結底是為了形式服務的。
反觀系統功能語法,作為倫敦學派的繼承人,韓禮德承襲了英國傳統語言學重視意義研究的特點,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語言功能并加以分類,其目的是揭示體現在各種用途中的意義潛勢的組成部分。他劃分了情景語境的三要素:語場(field)、語旨(tenor)、語式(mode),三要素的配置制約著三大元功能,即“語場(話語范圍)制約影響著概念功能;語旨(話語基調)制約影響人際功能;語式(話語方式)制約影響語篇功能”。[2]其中概念功能由話語的及物系統實現;人際功能由語氣/情態系統實現;語篇功能由主位/信息系統實現。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家們從功能和動態的角度出發,認為語言是一個功能系統網絡,他們把語言看成一種動態的行為方式和社會活動過程,研究語言系統即是研究“社會的人”如何在社會文化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意義的交流。語言的意義即功能。
二、語言功能觀的體現形式及突出貢獻
所謂功能,我們認為由以下三種含義組成:
(1)指各類語言單位在上一層次語言結構中擔任的角色。如語法功能。
(2)指一種語言單位區別于其他語言單位的作用。如指稱、辨義功能等。
(3)指語言在人類生活中所處的位置。如思維、交際功能等。[3]
布拉格學派的功能觀突出體現在音位分析和句法分析層面,側重音位和句子的功能分析。而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側重句法、語篇的功能分析,兼顧形式和意義兩方面,強調語言的動態過程和語言學的應用問題,在句法分析、語篇分析、文學批評、外語教學及翻譯理論的應用方面具有很強大的解釋力和指導意義。
1.音位分析
受俄國喀山語言學派創始人庫爾特內“必須明確地區分音素和音位這兩個不同的語言單位”觀點(1895)的影響,并且基于音位的區分功能,特魯別茨柯依(1939)創立了音位學,研究語音現象在語言中的功能,把音位對立分成9大類別:雙邊對立、多邊對立、均衡對立、孤立對立、否定對立、分級對立、等價對立、抵消對立及永恒對立。而后雅各布森(1956)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區別性特征理論,把區別性特征而不是音位作為區分語音系統結構的最小單位。布拉格學派在音位系統層面上嘗試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區別性特征、標記性、功能負荷量等概念都為現今語言學家普遍接受并得到了廣泛應用。韓禮德也把標記性理論應用于語篇分析中的主位系統。
2.語義類型和及物性系統
根據丹奈什的觀點,句法研究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句子的語法結構層、語義結構層和話語的組織層。其中他對語義結構層的解釋區別于以往的結構主義學派。他認為,句子的語義結構在本質上是對句中所有詞意義的總體抽象概括,而不應局限于具體的詞的意義本身,語義結構分析應以各種抽象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為基礎。他提出5種語義類型:過程;施事―動作―動作對象;狀態的承受者―狀態;個體―個體特征的判定;個體―個體的歸類。 [4]
韓禮德用于闡釋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統理論則與丹奈什的觀點非常相似,及物性系統以“過程”為核心,涵蓋過程本身、過程中的參與者,以及和過程相關的環境成分。他指出,客觀物質世界中存在六個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存在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5]
丹奈什的語義類型和韓禮德的及物性系統都是基于語義關系或“邏輯”關系的,而后者的分類和論述比前者更加詳細和全面。此外,在兩者所歸納的語義類型中,有些類型其實是互相重合的。如:布拉格學派的“施事―動作―動作對象”與系統功能學派的物質過程相重合;“狀態的承受者―狀態”“個體―個體特征的判定”和“個體―個體的歸類”與系統功能學派的關系過程相重合。
3.交際動力和語境
費爾巴斯對句子功能觀的發展已涉及交際動力的概念,他研究了控制信息分布的規則,用交際動力的概念來測量信息分布情況,并指出,交際的本質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因此,句子中語言成分的交際動力在于它是否能夠推動交際的發展,其交際動力值的大小由其推動交際發展的程度而定,并且是相對于句中其他成分的作用而言的。費爾巴斯交際動力說的核心思想是語境,他進一步劃分了語境的概念和分類,并指出四種語境:(1)最一般的語境即交際雙方共有的經驗知識;(2)語言交際正在進行時的直接語境,此語境范圍要窄于一般語境;(3)剛剛出現的上文,范圍更窄;(4)語境依賴。[6]
韓禮德則充分意識到語言意義和語言環境的關系,認為語言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語言所在的情境賦予的,其意義潛勢是行為潛勢的語言實現,語言行為受情境的制約,語言形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環境的制約。此外,韓禮德一直堅持動態的語境觀點,他認為“現實是由意義構成的,意義就其本質而言是不確定的(indeterminate),而且不受約束(unbounded)……人類思考的重點在于現實的動態波狀部分……”。[7]韓禮德關于語境的思想一脈相承于布拉格學派,相比較而言,韓禮德的動態語境觀更加具體化和系統化,更能滿足“描寫的充分性”和“解釋的充分性”。[8]
三、結語
在索緒爾語言結構系統論和俄國形式主義歷史背景的影響下,布拉格學派博采眾長,勇于創新,形成了具有國際性的、獨特的功能結構主義語言觀,其中在功能觀影響下很多處于萌芽狀態的思想,如語義類型、交際動力、語境等思想是對當時靜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一種反思。他們啟發了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家們從以語言形式研究為主的結構主義走向圍繞意義研究的功能主義,從聚焦于單一的“語言”的研究走向紛繁復雜的“言語”的研究,這一承上啟下的作用,為現代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法以語言功能觀為導向,吸收了包括索緒爾、伯恩斯坦、倫敦學派、布拉格學派等眾多語言學家和學派的思想,融會貫通、博采眾長,把語言的意義、功能與語境相結合,通過精心構筑的體系,對語言的功能及其體現形式作出了細致的描寫。尤其對人們在特定語境中如何選擇特定的語言形式作出了科學的解釋,顯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必將影響未來的語言學研究發展方向,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冬竹.語境與話語[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4]Danes,Frantisek.A three-level approach to syntax [M].1964:225-240.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6]Firbas..On the dynamics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J].In Charles Cooper and Sidney Greenbaum (eds.),Studying writing:Linguistic approaches,vol.1.40-71.Brou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6.
[7]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8]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8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