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賡
問責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要求,也是解決管黨治黨問題的現實需要。然而,少數地方或部門為了完成年度問責指標,搞起了“湊數式”問責,把問責泛化、擴大化。
一位縣級干部介紹,在中部某區城區一個拆遷項目中,有個別區干部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在群眾未簽訂合同的情況下命令強行拆掉房屋。事后,被拆遷群眾在某重要會議期間越級上訪,結果上訪群眾所在鎮、村兩級相關負責人也被問責通報。
這名干部說,被問責的干部辯解也沒用,畢竟是你轄區的人嘛!他不禁感慨:缺乏全面分析的籠統問責,最后容易變成“找背鍋人易,找負責人難”。
而有的部門擴大問責范圍,把不屬于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的事項統計在內,對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問責采取“沾邊政策”,不管問題大小都往問責方向去靠,導致人人惶恐。可見,“湊數式”問責不僅讓問責逐步走形變味,甚至影響整個地區或部門的向心力。
還有一些部門和領導干部,在實施問責過程中避重就輕,對真正的問題或強勢部門退避三舍,以“捏軟柿子”的心態“以大壓小”,拿基層干部的小錯誤小問題“開刀”。
2017年2月8日,一份問責通知單顯示,在湖南省郴州技術產業開發園區,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在上班期間喝牛奶,被園區紀工委暗訪時查到,隨后該辦公室工作人員收到了一份問責通知單。
事件一經報道,網友紛紛表示不理解,認為這不是實事求是地看待工作和生活的關系。還有人表示,問責也需要有實質內容,不能沒事找事,這樣會適得其反。
“看人下菜式”問責在基層并不少見。比如,貴陽一護士下班后打麻將被扣發績效工資,福建兩名教師因在占道經營的攤點買菜被通報,武漢四名政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因上班時間與同事用武漢話交流被罰款,山西某學校教師放假后到酒店AA制聚餐,被通報批評……如此問責,再嚴厲也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只會讓被問責干部內心有結,更讓群眾感到疑惑。
談起“一刀切”,腦海中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形容詞就是:簡單粗暴。在環境整治的過程中,尤其是一些基層或落后地區的環境整治,還存在著治理手段單一、方法簡單粗暴的問題,不分青紅皂白、不論具體是非,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有些明明合規合法的企業,卻因為地方以產業劃線、以區域設界,搞“一刀切”,在督察組到來之后被斷電停產,以表明地方治污的“堅決”態度。新華社曾報道,某省不論企業是否環保達標,一律實行錯峰停產,有的達標企業因此被關停四個月。
地方治污“一刀切”看似令行禁止、從嚴從快,好像是在積極落實中央環保政策,實則仍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行政化思維,看似雷厲風行,實則是懶政,暴露出權力的任性。
對于“亂問責”怪象,《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指出,要嚴肅問責。這起碼要從兩個方面講:一個是要嚴格執行黨的紀律、規定和國家法規,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不能含糊;另一個是要依據事實,嚴格依規依紀、嚴格程序要求、嚴格把握政策,不能隨意、任性。
不能什么問題都問責處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對問責的總體要求和原則作出規定,同時也規定了應當予以問責的六種情形。
問責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實事求是。什么情況該問責、什么情況不用問責,一定要依據事實、依照紀律規定和法規分清楚、把握好。有的問題到不了問責的程度,該提醒的提醒,該教育的教育,該批評的批評,不能簡單地用問責處理、一問了之,傷害同志的感情和積極性。
當然,對于嚴重違紀甚至違法的問題,也不能簡單地用通報等問責方式“降格以求”,那樣做看似“愛護同志”“保護同志”,實則達不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損害組織的威信和紀律工作的嚴肅性。
不能誰說問責就問責,想怎么問責就怎么問責。《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規定,問責決定應當由黨中央或有管理權限的黨組織作出。對于采取紀律處分方式問責,明確要按照黨章和有關黨內法規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執行。
紀檢監察機關在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時,可以聽取各方面意見,但不能為其他因素所影響、干擾或左右,更不能因為上級領導或部門要求問責,就不講程序不依事實簡單地“執行”。
問責最終還要注重效果、達到問責的目的。針對不同問題,從政治、紀法、政策、社會等各方面綜合考慮,進行精準問責,真正做到問責一個,教育一片,影響大多數,這樣問責才更有意義、更能發揮作用。
(杜啟榮薦自七一客戶端/《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