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 李嘉
中圖分類號:G4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7-140-02
摘 要 當前,在民辦高校的轉型改革中,諸多轉型舉措表現在對原有辦學模式的小修小補,如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搭建教學實踐或實習基地等,對轉型政策或制度形成形式呼應。本文圍繞“向應用型轉變”目標,從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內部治理及校園文化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組織變革,探究轉型背景下民辦高校逐步向內涵發展模式的轉變。
關鍵詞 民辦高校 內涵建設 路徑
民辦高校經過近五年的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民辦高校要想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自身內涵建設,打造符合民辦高校發展特點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質量管理、教學科研、校園文化、大學精神等,努力在眾多高校之中實施以特色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從國內外經驗看,凡是辦學質量高、內涵建設好、有特色的民辦高校,都是主動積極地開展變革調整,靠內生動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從外延發展過渡內涵發展是民辦高校的未來走向,必須找準內涵建設、特色化發展的關鍵點,積極解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問題。
一、民辦高校轉型背景下內涵發展困境
(一)現實的人才培養目標高不成低不就
民辦高校是應用技術大學,與普通本科院校側重理論研究不同,也與高職專科側重操作技能不一樣,它是側重應用技術。高教學家潘懋元指出“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解決一線問題的能力要比高職強,但不需要也沒法在工藝課上超過高職。”諸多民辦高校在實際人才培養上界于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的中間路線,辦學理念模糊、目標失當、缺乏特色。一方面,因為比職業院校的培養定位高,體現為對普通高校的模仿;另一方面,因為比普通高校的定位低而陷入職業院校技能訓練模式。如何在實際的人才培養中找準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民辦高校存在兩難的處境,實際辦學的轉型思路不清晰。
(二)存在逐利的辦學動機,缺乏先進的高校治理模式和卓越的管理隊伍
對民辦高校而言,由于政府資助匱乏,融資存在政策壁壘導致民辦高校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而忽略了教育的公益性,一些民辦高校盈余后不加大辦學投入,追求低成本運作導致辦學質量危機。其次,淡漠社會和學生效益。民辦高校投資主體來源復雜(很多是企業集團),創辦者背景多樣,辦學動機和價值訴求多元,常常把經濟效益居于首位,忽視教育質量,低價聘請管理干部,領導架構學術及專業水平不高,主導學科專業建設的二級學院自主權受限,辦學主體顛倒,造成管理人員“泛權”,非專業人員領導專業人員的現象,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如采取管理體制家族化、家族式管理的治理模式,容易造成管理隊伍水平不高、管理人員專業化水平低、管理人員素質不能適應現代大學要求等都將形成制約內涵發展的桎梏。
(三)校園文化營造缺失,大學的人文精神缺乏底蘊和特色
大學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由于民辦高校辦學理念口號式和概念化嚴重,操作性差,民辦高校難以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為自己準確定位并制定合適的戰略目標和戰術行動,這種辦學定位失當導致大學精神缺乏特色,大學文化淡漠。有的民辦高校追求經濟利益,過多的計算費用投入和成本耗費,在高校環境建設上體現出鄉村小學的簡陋風格,忽略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底蘊。
(四)人才培養難以嚴教嚴管,單純“文憑工廠”功能明顯
教學是學校的核心,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在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中,普遍出現教學管理欠規范,教學質量監控不完善,教風和學風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源、經費與教學質量的矛盾。由于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低于普通本科,為提高學生畢業率和授位率,確保就業和招生工作,滿足教育經費“以生養學”的宗旨,被迫降低教學質量標準,有的學生未達到畢業要求,學生素質和能力無法得到保障,但基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民辦高校一般都降低標準,確保畢業和授位率,高校教育成為出廠畢業證或學位證的“學店”和“文憑工廠”。
(五)缺乏一批專家型學科帶頭人以及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民辦高校學歷和學術造詣參差不齊,師資隊伍的學歷主要是學士、碩士,博士學歷的教師極少,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比例低,拔尖學術人才嚴重不足。師資隊伍始終是制約民辦高校內涵發展的瓶頸。無論是教師的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教師的數量嚴重不足,按師生比遠遠高出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教師,缺乏在教學、科研上能夠擔當重任的中青年骨干教師;三是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強,專業(學科)結構、學院結構不合理,與專業的契合度也不高。各專業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專業帶頭人和專業教學骨干;四是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科專業梯隊、教學團隊,教師的教學科研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也有待增強,民辦高校現有的科研成果不僅數量少,而且層次和水平都不高。
二、民辦高校內涵建設的對策
(一)堅定時代特征的辦學理念
民辦高校在轉型背景下,首先要厘清的是定位于建職教體系還是隸屬高教系統內的改革;是為了建立現代職業教育本科,還是定位于單一體制的高等教育系統內的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民辦高校可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應用型高校的先進辦學理念,在教育綜合改革發展過程中不斷凝練、升華、形成符合時代特征和廣泛共識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民辦高校內涵發展的新道路。民辦高校可以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應用型辦學定位,與社會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習實踐等為重點,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建成全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高校。
(二)構建專業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模式
民辦本科高校以應用型院校為定位強調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上,應當構建在學科理論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專業或技術應用能力。一方面,減少或縮小難于與產業對接、與企業合作的專業(學科);另一方面,深入推進校企合作這樣的人才培養平臺和載體,同時強調基于工作過程重構課堂教學,提升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遠。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能封閉在高校內部獨自完成,必須通過校企合作才能得以實現。可以說,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和企業的培養環節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中必不可少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變革需要校企合作提供支持,這種支持既包括實習機會的提供,有經驗的兼職教師的授課,以及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及企業研究的環境,還包括在校內專業學習中對相關課程的改造及重構等。三部委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立行業校企的合作平臺,希望行業、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學校管理、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績效評價,爭取“地方、行業、企業的經費、項目和資源在學校集聚,合作推動學校轉型發展” 為民辦高校的內涵建設提供動力和活力。
(三)優化民辦高校內部治理
高校辦學存在多方利益相關者,學生、教師、管理者、投資者、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等,辦學的過程是一個利益相關者的協調發展過程,因此筆者認為以“協調理念”為指引,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是內涵發展的主要保障。
民辦高校要以協調處理各方關系為基礎,優化董事會領導下校長負責制的內部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學校決策程序和議事規則,發揮黨委政治保障作用和監事會的監督作用,提升科學化決策水平。一是優化領導決策機制,按照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厘清董事會和校長的決策范圍、職責權限和職能分工,明確董事會和校長辦公會的議決范圍、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增強學校決策的規范性、科學性、民主性,促進學校決策更加科學和高效;二是強化學術導向機制,根據有關規定組建學校學術委員會和制定章程、細則,明確界定學術委員會的職責與權限,實行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適度分離、互補配合,協調學術委員會及其與校長辦公會之間的權責關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運行機制和制度,從而有效保證學術委員會在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和學科建設。
(四)加強科學研究及學科專業建設
對民辦本科高校而言,因為科研力量弱,被歸入教學型高校,其實不然,民辦高校之所以內涵建設缺失,其主要表現就是科研水平太低,難以體現辦學質量水平,難以與社會對接。目前,不少高校在實踐中認識到如果教師只從事教學,而沒有科研作為服務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撐,那么學校就難以吸引企業的注意力,難以吸引政府的注意力,也就難以吸引到資源,難以維持校地和校企的合作;只有科研能力變強了,企業和政府認識到學校服務能力時,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才會順利開展。教師也只有參與企業研發和承接政府委托項目,才能更好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進而改善教學質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所以,建立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科研積極性,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努力形成與應用型本科高校相稱的研究氛圍。
民辦本科高校是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產教融合,服務就業,打造專業特色為辦學宗旨,按照“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發展”的需要,科學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組課程體系,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充分彰顯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用。民辦高校要突破現有的發展瓶頸,進一步提升辦學質量,內涵發展是必經之路成為當今教育新常態民辦高校辦學的核心與主旋律,各民辦本科高校應審時度勢,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打造內生發展動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大學的根本職能和核心價值。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轉型背景下民辦高校內涵建設缺失及完善路徑研究”(2017- GX- 391)
參考文獻:
[1]郭建如.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中的核心問題探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01.
[2]徐緒卿.新常態下民辦高校發展的著力點[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3]盛振文.以內涵發展強力推進特色名校建設[J].現代教育,2014(1).
[4]董洪亮.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憑欄處)[N].人民日報,2013-03-28.
[5]程永波,李雪飛.高校內涵發展的目標選擇與實現途徑[J].江蘇高教,2014(6).
[6]彭賢智,于雁.以學校文化建設為抓手促進學校內涵發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34(3).
[7]別敦榮.論高校內涵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5).
[8]杜玉波.把握新常態下的高教發展[N].光明日報,2015-03-02.
[9]王薔馨.新形勢下民辦高校教學管理“內涵式”發展與思路轉變[J].民辦高等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