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藏元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以和為貴”,這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奉行的“零和博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精髓蘊含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中,貫穿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方面面,向全世界展現出獨特的中國魅力。“和”文化傳統也決定了中國絕不會推行霸權,中國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了帶動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為實現世界人民的美好夢想作出中國貢獻。
關鍵詞:“和”文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合作共贏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240-03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自提出以來,因其具有的廣泛借鑒意義和較強實踐意義,引起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浪潮以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被載入聯合國及其各類組織文件和重要決議。中國外交政策自古以來奉行“和”文化傳統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蘊含的中國傳統“和”文化,不僅有利于我國對外彰顯新時代大國外交風采,更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世界連成一片,共同實現世界人民的美好夢想。
一、中國傳統“和”文化的淵源
中國傳統“和”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期“和”本義是聲音和鳴。后用常用作“和諧,和順”。中國傳統“和”文化內涵于春秋時期便已廣泛存在于各家學派之中。儒家學派的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 道家學派的老子也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墨家學派雖未直接提出“和”的主張,但其中已經暗含著相同的觀點。各家學派的思想中均不同程度蘊涵著“和”的思想。
“和”的內涵在于講求和睦、和平、和諧,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在追求“和”的過程中遇到的差異與沖突,努力實現最大限度上的合作、和平、和諧,使人們真正發自內心地接受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和”。
兩宋時期的張載將“和”引申為人與自然的統一,以及人與世間萬物的統一。“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人類社會與自然以及人類社會之間都具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時至今日我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與其有著密切的思想淵源,這種人與自然間的“和”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二、“和”文化對當代中國外交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和”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發展史上歷朝歷代對外交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唐朝時期,受到主張兼收并蓄的“和”文化影響,中國在對外交往上兼容并包,主張“和而不同”。唐代時期的中國對外經貿往來密切,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但是卻不因自身強大就藐視其他國家,相反唐朝的中國對外展現出海納百川的大國風范,這種謙和包容的“和”文化為后世的歷朝歷代所沿用。又比如古代中國同周邊小國“厚此薄往”的朝貢貿易,表明中國對周邊國家一直秉承著“和”的傳統,不會以小欺大侵略周邊鄰國。這些奉行“和”文化的傳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代中國外交。
新中國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便是秉持著傳統“和”文化開展對外交往的最好體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以和平的方式達成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展開外交,從根本上區別于西方國家依靠殖民和掠奪他國強大自己的老路,而是在與他國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展開交往,實現最大限度的利益交匯,互利共贏,展現出中國傳統“和”文化背后體現的大國素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在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和”文化的深刻影響下,我國的外交政策也秉承著“和”文化的傳統,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無數的例子表明中國是謀求通過合作而不是戰爭、和平而非訴諸武力的方式實現自身的發展,并愿意分享自己發展的成果,從而帶動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發展,這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奉行的國家間“零和博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蘊含的“和”文化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內涵是一種全球整體性的人類觀念,以構建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為戰略目標。努力構建國家間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明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生態共同體。[2]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為全球治理提供一種全新方案,使世界各國都能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與傳統全球治理舊體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突破以往全球治理體系話語權集中于發達國家的束縛,將話語權賦予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讓廣大發展中國家都能享受到共同發展帶來的效益。這一獨具智慧的全球發展方案是中國千百年來沿襲至今的“和”文化集中體現,是為了追求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謀求全人類的幸福。近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多次闡述及眾多學者的不斷完善下呈現出漸趨成熟的態勢,且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和贊揚。
第一,中國堅持和平基礎上的對話協商。“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斗,則世界亂。”[3]協商是現代文明國家處理全球治理問題所采取的普遍方法,也是重要方法。通過各國間的共同協商努力尋找各國間的利益交匯點,從而找到令各國滿意的解決路徑。盡管共同協商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國際問題,但共同協商的重要性已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第二,中國堅持共建共享,期待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起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當前世界恐怖主義、難民問題等頻繁發生,這些起源于地緣政治下的矛盾,嚴重危害危害國際安全。為此,各國應學習中國傳統“和”文化內涵,積極應對,化解矛盾,實現世界和平。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基礎上積極參與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威脅世界安全的局部沖突的對話與談判,將中國傳統“和”文化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發揚光大。
第三,中國堅持構建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世界貿易往來中,呼吁各國積極合作,而不是互設關稅壁壘以鄰為壑,最后兩敗俱傷。比如在2018年的中美國際貿易往來中,雙方都應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而不是僅僅以自己國家利益優先將共同的規則拋棄,只有堅持“和”文化下的合作共贏不搞對抗,才能真正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四,中國堅持“和而不同,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原則,在此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文明正不斷從地域性向世界性邁進,文明間交流互鑒日益廣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的文明共同體并不是以取代其他民族的獨特文明為目的,而是要在尊重民族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積極與各國交流互鑒,在充分交流下,世界文明才能豐富多彩。
第五,中國堅持綠色低碳,努力打造全球生態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在傳統“和”文化內涵指導下努力尋求人與自然的平衡,為人類社會的長遠利益做考慮。如在面對當今最為期待解決的全球性氣候問題時,各國間應達成共識。全球的環境是有機聯動的,環境問題威脅每一個國家,需要各國合作共同應對。為此,中國在應對全球性氣候問題時主動承擔大國責任,堅持中國古代“和”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積極為實現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人類美好明天
“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4]各個國家間關系日益密切,逐漸發展出一種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態勢。在這種國際大趨勢之下,中國自身持續快速發展得益于世界和平與發展,所以中國必須順應全球化浪潮結合中國智慧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實現各國間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最終將廣大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世界人民。中國外交自古奉承“和”文化的傳統,堅決反對霸權主義,不會犧牲別國利益發展本國[5],中國尊重所有愛好和平、樂于合作的國家,并愿意承擔大國責任帶動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
港、澳、臺同胞與祖國內地人民血濃于水,命運緊密相連,共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2018年10月24日開通運營的港珠澳大橋,依托大陸強有力的經濟資源后盾,發揮香港澳門區位優勢,優勢互補,利于港澳同大陸間產業轉移及資源流通,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及與內地的共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絕不能將中國大陸與臺灣分離,兩岸華夏兒女不希望看到祖國分裂,“和”文化共存于兩岸同胞心中。2018年11月25日,臺灣地方選舉結果出爐,臺灣再次出現“藍綠大變天”,這再次說明任何企圖分裂兩岸人民的人都必然不得人心。必須在秉承“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充分帶動起兩岸中華兒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重新認識到兩岸的密不可分,自覺投身于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自古以來奉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向周邊各國傳遞“和”的訊息,努力構建與周邊國家的命運共同體。近年來中國的周邊國家在美國的不實言論煽動下,對中國抱有不同程度的防備與敵意情緒,中國必須妥善處理與東南亞各周邊國家的關系,逐步消除敵意。為此,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表達愿與東盟各國攜手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期望。[6]體現出中國本著“和”文化的傳統,尊重周邊鄰國,開展友好合作實現彼此間互利共贏,努力構建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通過弘揚中國傳統“和”文化,消除亞洲國家對中國的芥蒂之心,讓亞洲國家認識到中國對他國的尊重,中國致力于實現亞洲區域的共同發展,且愿意為維護亞洲區域的共同安全付出努力。
中國始終堅持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為努力構建發展中國家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在阿拉伯地區,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古絲路精神的指引下齊心“打造中阿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拉美地區,中拉合作的“1+3+6”模式正在逐步落實[7];在非洲地區,積極推進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在貿易和投資、民生發展、和平與安全合作等諸多領域,中非雙方都將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實現命運相連,帶動共同發展。
中國奉行“和”文化傳統,積極與大國對話溝通,努力構建與發達國家間的命運共同體。中國自古奉行“和”文化指導下的外交,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不會對現存的發達國家造成威脅,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希望本著傳統“和”文化精神積極同發達國家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謀發展,攜手實現全人類的幸福理想。
五、結語
中國外交政策自古以來奉行“和”文化傳統,“以和為貴”,從不主動侵略他國;“和而不同”,尊重各國差異和世界文化多樣性。時至今日,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之下,中國更是為了實現“天下大同”這一美好的全球性理想作出不懈努力,中國順應世界潮流與趨勢,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堅持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礎上,走和平發展道路,希望和所有愛好和平、樂意共同合作的國家共謀發展,不愿也不會稱霸世界。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是為全體中華兒女,更是為世界人民謀福祉,正向世界展現出中華文明“和”文化的強大魅力。
參考文獻:
[1]蘇南注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135.
[2]劉方平.全球治理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4):175-182.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1.
[4]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5]劉建飛.新時代中國外交戰略基本框架論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2):4-20+155-156.
[6]李宣毅.“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核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0):283-284.
[7]李玲婉.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思想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8.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