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琪
摘要:在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中,經濟產效豐厚,環境問題隨之迭生,民眾生活健康權益有所受損,生態日益凸顯其重要的價值與作用。生態思維內蘊多重價值,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族、人類等多個維度,體現出培育的緊要性與迫切性,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模式。
關鍵詞:生態思維 價值 自然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244-02
無論是中華傳統哲學的樸素探討,還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闡發,生態均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形成新時代生態思維,不斷探索回答當前有關生態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在生態領域發揮著巨大效用,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均具有重要價值。
一、自然價值:尊重生命,愛護自然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等地區居民為求得耕地而濫毀森林,終致領受自然懲戒,成為不毛之地,所以不應沉醉于一時戰勝自然的所謂壯舉,實則“自然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當前提倡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1]43生態文明理念,“實質上是一種與傳統的極端功利自生型思維方式相對立的互利共生型思維方式。”[2]246在這種價值觀中,人們既肯定自然的內在價值,也肯定其作為主體所存在的價值。自然不僅僅是服務于人類旳附屬者、服務者、供給者,同時其所有生命存在體甚至非生命存在體,都有其相應的存續價值,為保持生態系統的和諧、可持續運行而發揮作用。由此看來,無論是作為生命體存在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動植物,還是非生命體存在的山川湖澤、水木土石等自然景觀,萬物者,皆有其存在的價值。新時代生態思維提倡要關注生態多樣性,關注生態系統平衡,關注生態可持續發展,形成生命共同體思維模式,具有濃厚的尊重生命的人文關懷。
二、經濟價值:優化質效,推動發展
生態與經濟具有不可分割的關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同樣不能忽視與輕看生態目前以及未來可能帶來的巨大效能。“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3]230中國在蒸蒸日上的發展中,曾很長一段時間盛行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承載能力,導致許多生態植被枯竭、湖海江川干涸、飛禽走獸驟減,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平衡漸趨紊亂。就目前而言,“決不能為一時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而必須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倡通過改革創新等途徑,“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1]30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結合、相互作用,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好二者間的關系,使二者相得益彰,各放異彩,對于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來說,都是一項勢在必行的艱巨任務,也是一項考核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
三、政治價值:穩定政局,推進建設
生態問題不僅是環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問題。生態環境之優劣與社會的主體人民群眾之生活休戚相關,長期惡劣的生態如若得不到妥善的處理與解決,便有可能引起社會的動蕩與不安,從而影響執政黨、領導機構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威信,造成社會秩序混亂、政局不寧的局面,后果極其嚴重。正如古訓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善于處理生態環境中的各類事務,造福黎庶,安定民生,牢記在生態環保中絕不可再“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1]8,使人民真正具有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才能穩定社會,推進建設,助力國家持續發展,最終塑造更好的大國形象,走向世界,屹立東方,擁有一張璀璨且富有內涵的國家名片,成為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將生態保護指標納入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敦促他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導向,為人民謀福祉,妥善好處理嚴峻的生態問題,將助力于穩定政局,從而能夠更好、更有效地推進各項事業的有序建設。
四、社會價值:造福黎庶,為民解憂
“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山銀山,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1]90隨著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需求日益豐富化、多樣化,除對生存與生活一般物質需求平穩與安定的追求,對精神層面的享受與滿足同樣產生期待,期許更高層面、更多層次、更豐富樣態的精神文化環境,希望獲取更多元化的精神養分,更多形式的精神體驗。民眾面對與自身休戚相關的環境問題,諸如大氣污染、食品不潔、醫藥偽冒等重要健康安全問題,表現出極大的焦慮與擔憂。生態思維要求順應民意,著力解決民眾關切的食品安全、空氣治理、河流排污、藥品監督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使得城市生態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1]49解決民生關切的生態關鍵點,為民生謀福祉,為黎庶解心憂。
五、文化價值:建設環境,傳繼文明
文化選擇體現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水平和內在風格,生態文化,則體現著人們在生態問題上的精神選擇。中國古代傳統士人,在生態文化的選擇上,追求詩意棲居的精神境界,如崔寔《四民月令》、仲長統《昌言》都“充分注重生態環境的作用,對后世居住環境的建設乃至田園文學和隱逸文學,都有直接的影響”。[4]68風景秀致的生態環境,為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提供了豐富的自然素材,催生了許多動人詞句,成為我國精神創作的寶貴財富。再如《管子·立政第四》“五谷不宜其地,國之貧也”,反之,則“國之富也”,講求“風土各有所宜”,即重視農桑田事都要遵循時令、氣候、地況等實際因素,遵從取用有時、取用有度、取用有法的自然準則,奉行天人合一、與自然為友的樸素自然觀。還有倡導放生觀、“戒殺”動物等保護動物等樸素觀念,以及提倡質樸清儉、不慕驕奢的生存與生活方式,均體現出古人思想中的生態關懷與自然情愫,是當前傳繼生態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生態思維的形成,督促公民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共同為建成新時代美麗中國而不懈奮斗。
六、人類價值:助力生態,共享美麗
面對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我國要有大國擔當,“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時也要呼吁各國共同努力,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生態問題是全球問題,要建設美麗地球村,共享生態美麗,共享環境美好,共享和諧美滿,單靠一個或某幾個國家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中國在盡好自我義務的同時,通過呼吁希望得到其他各國的共同參與,共同為生態事業貢獻一份力量,這也是我們的國家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體現。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助于民族的傳續發展,即后世子孫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助于整個世界的環境改善,人類傳承。可以說,生態文明事業的建設與開展,是一件謀求人類幸福,造福人類發展的重要舉措。
生態思維蘊含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人類等多個層面的重要價值,彰顯出培育的緊要性與迫切性,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模式。形成新時代生態思維,不斷叩問、反思當前所面對的眾多生態問題,始終探索、追尋潛在與可行的有效生態問題解決路徑,生發與構建起更廣闊的生態關懷與生態目光,不僅在生態領域發揮著巨大效用,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張文臺.生態文明十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趙杏根.中國古代生態思想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