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華?姜云斐?李建云
贛州市的高等學校正逐步走向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的道路。然而,服務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自然凸顯出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為贛州市高校服務贛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措施是本論文要解決的問題。
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支持是高等院校發展的任務和使命。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高校教育教學順利發展不變的主題。以贛州市為例,贛州市現有本科院校3家,專職院校3家,從近幾年來看,贛州市的高等學校辦學理念基本有為社會服務這一項,并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辦學特色之路,由學術型大學逐漸地向應用型大學轉變,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學校應有的力量。如,江西理工大學和贛州市經開區合作簽署百名博士教授進百企活動。江西理工大學將遴選近百名博士教授參與,主要為贛州經開區的企業開展決策咨詢、技術改造、科技幫扶、成果轉化等服務,助力企業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但是,為當地社會服務的高校數量不夠多,服務質量不夠高,服務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自然凸顯出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為贛州市高校服務贛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措施是本論文要解決的問題。
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觀念問題、社會問題和校企合作問題。
一、觀念問題
(一)大部分高校教師認為社會經濟發展以己無關,認真上好自己的課程才是中心工作。沒時間也沒必要進行社會服務。
(二)高校教師認為高校實驗設備,實驗場所,物質條件有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受限,沒有很好的條件進行社會服務。
(三)高校教師跟外界社會的接觸時間較少,只埋頭教書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與學生打交道上,有些教師即使有科學研究,也是為了自身職稱晉升,沒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社會生產需求,沒能力進行社會服務。
(四)失敗過,損失過,若繼續開展社會服務他們擔心再次失敗,有退縮,畏難情節。再者,高校教師科學研究成果較多,但是他們的科學研究成果主要用來職稱評定上, 很少甚至不愿意大力宣傳,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需要,也沒有勇氣去社會服務。保留當地大學教師的退路和對困境的恐懼直接影響到地方高校社會服務活動的發展。 為確保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順利有效進行,克服高校教師退縮,畏難情緒,敢于決策,敢于行動,改變觀念是順利開展社會服務的必要前提。
(五)大學教師對現狀感到滿意,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上課,做自己的事, 認為為地方社會進行社會實踐服務以己無關,沒必要為地方社會進行社會實踐服務。
二、社會問題
(一)社會服務機制不健全:健全的地方高校社會服務機制為地方高校提供了制度保障,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順利服務。但是,地方大學社會服務機制的不完善導致了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發展受到制約的現象。社會服務機制的不完善體現在:1.對開展社會服務的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地方高校對提供社會服務的教師沒有相應的激勵政策。2.整體的社會服務導向模糊。地方高校對要不要服務,怎樣服務,服務什么等問題沒有提出相應要求。導致社會服務人員進行社會服務無從下手,影響了服務者參與的積極性。
(二)政府投入不夠,贛州屬于三線城市,政府對三線城市的地方高校相比一線城市和名校比較政府投入遠遠不足。 贛州的6所高校來看,高校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收取的學費,而高等教育是一種高成本,非盈利性的組織, 光靠學生學費只能補償教育成本,要想地方高校自身建設和發展就要靠政府的資金投入。政府往往只考慮地方高校為當地經濟服務的經濟效益,忽視了高校的發展和建設。地方高校發展缺乏物質資金,顯然阻礙了地方大學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動力。
三、校企合作不夠緊密
學院和地方企業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社會組織。為了與當地社會的需求緊密聯系,大學教育必須走學校合作的道路。 贛州6所高校正在走校企合作發展路線,但是跟企業的聯系合作還不夠緊密,主要原因有(一)高校與企業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社會機構,企業的出發點是盈利,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而高校作為人才教育基地,理應以人才培養為目標, 開展社會服務。 高校愿意輸出大量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來提高教學質量,而作為接受實習的企業來說,學生在企業實習并不能很好的帶動企業的經濟發展,不愿長期合作,出現高校意愿強烈,企業不愿接受的現象很普遍。因此,企業與學校概念的偏差導致學校與企業之間缺乏密切合作。(二)贛州3所本科院校和3所專科院校知名度不高,導致企業對地方高校辦學性質和人才培養質量了解程度不夠,我相信沒有能力為公司帶來更好的價值。 有的企業甚至要求其他地方的知名大學開展校企合作,以達到社會服務的效果。(三)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有自己強大的科研技術團隊,科研技術水平強,不需要像外界尋求技術幫助,而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科研能力轉化需求量大,迫切需要尋求外界技術支持,但是受思想和經濟能力制約,短期內沒有條件支持,上述原因限制了校企合作的發展。
基于上述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地方高校要更好的融入到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實現自己價值發展,就該突破這些瓶頸和問題,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的對策措施。
四、轉變思想觀念,升華辦學理念強化高校社會服務發展意識
贛州市高校在轉型中應當將辦學理念定位于服務贛州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側重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和技能型。高校教師要克服畏難情緒,樹立敢闖敢干的思想理念,從根本上認識到社會服務的重要性。盡管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會遇到失敗,挫折,也要克服困難,敢于決策,敢于行動。高校組建一批懂市場、懂經營的專業師資隊伍,幫助高校教師提高高校教師科研轉化率。 同時,高校還應引入相應的政策體系,鼓勵科技人員轉型。
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障高校社會服務順利進行
學校本身具有良性發展,可以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首先,政府要完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 確保當地大學教育經費和研究經費準時,確保當地大學和學院順利發展,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其次,政府建立完善的鼓勵獎勵機制,鼓勵高校教師進行豐富的社會服務實踐,對積極參與企業社會實踐并取得良好影響的教師實施獎勵政策。 地方高校對進行社會服務的教師設立相應的激勵政策,服務與否,服務的質量好壞與教學工作評價體系相聯系。
六、深入校企合作,助力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實現雙贏
加強高校和地方企業的深度溝通,使高校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企業了解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發展前景,避免了校企合作觀念不一致的現象。通過互相了解,深入溝通,讓校企雙方認識到校企合作,產學研合可實現雙方共贏。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加強科研合作。資源充分整合,高校利用多學科優勢,科研成果豐富等優勢與企業科研團隊缺乏,而科研能力轉化需求量大的缺陷相整合,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問題。而對于高校而言,利用企業生產設備與生產場地的優勢可以提高高校科研研發的實際性,技術成熟性,大大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 “新型學徒制”試點班。實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作為一名高校全日制學生的同時,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成為企業正式員工。這種方式的校企合作實現了校方和企方的雙方共贏。
從轉變思想觀念,增強自身實力,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政府支持,強化校地合作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研究,對贛州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作者單位: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