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霞
本文從大學生當前面臨的就業形勢、就業壓力現狀和高校就業指導課存在的問題出發,透過心理學的視角對開展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具體內容、方法提出建議,探索合理可行的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對做好就業指導工作,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就業,保障社會穩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引言
高校教育自1999年以來從“精英教育”大步邁向了“大眾化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使我國大學生人數大幅度遞增。隨著就業市場的日漸飽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競爭也日趨激烈,就業與擇業已成為大學生的一大難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的蓬勃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研究者們發現,高校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明顯。車文博等在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研究中指出,就業壓力是大學生群體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長期生活在過重就業壓力下,會造成個體情緒緊張痛苦、易患消化性潰瘍,免疫系統功能因此降低,還會因不斷反芻想象中“糟糕的”就業形勢,造成厭學,回避社交等社會功能受損現象。如果在校大學生過分擔心畢業后是否能找到工作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到其學業的進展、心理健康的水平,而且不利于校園的和諧穩定。因此從心理學視角下對高校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進行探索來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耐挫力,緩解其心理壓力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通過豐富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內容和手段,提高其就業能力,對促進大學生就業和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就業壓力現狀和當前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2015年至2018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依次為749萬,765萬,795萬,820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預計2019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將達860萬,再創新高。但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就業比率并沒有相對升高,基本上每年都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不僅有車文博研究的支持,王峰( 2008) 研究也發現就業壓力是大學生最主要的壓力源,其中大四學生的就業壓力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的學生。王富榮在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中表明,理工科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的權重為62%,其中包括醫學院校學生,他們面臨的心理壓力正不斷增加。實質上,在校大學生對就業壓力有著相當嚴重的心理體驗,他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因為承受比以往更大的壓力,進而影響到心理健康。除此之外,當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學內容和學生需求脫節,缺乏針對性
當前的就業指導課程大多是專題講授、按部就班的方式,和學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如已經定向到具體醫學專業的學生仍要進行職業風格和匹配度的測試,這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會激起部分學生的對抗心理。此外,教學內容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以某醫科大學為例,調研發現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相比,專業不同面臨的就業壓力種類和程度也會不同。如:醫學專業學生認為醫患關系會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就業壓力并希望國家出臺和實施相關政策來緩解醫患關系,而非醫學專業的畢業生自訴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來源,但就業壓力比醫學專業學生大。就這種情況而言,就業指導課開設的內容及形式也應該出現相應的變化,而不是一概而論、泛泛而談。醫學類專業的就業指導課應加設醫患關系處理和醫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內容,而非醫學專業需要開設的課程則應更具有普及性、實用性以及廣泛性。
(二)教學方法老套、僵化,教學效果差
大多數高校由于重視不夠,就業指導課時不足且場地限制的原因,都還停留在“理論教說”的階段,不光缺乏就業耐挫教育,還缺乏具體的就業能力的培養環節,特別是就業應試技巧的訓練。余子牛在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中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時,他們既不會依據社會人才需求的整體狀況對就業取向進行適當的調整,也不能接受第二勞動力市場較差的勞動條件和薪酬,最終只有處于自愿失業狀態。此外,女生的就業壓力源和男生有所不同,如女生自訴自己面臨著某些招聘單位的就業性別歧視,這點與相關研究也一致。因此,針對男女生會面對不同的就業挫折,要進行針對性的就業耐挫教育及相應的就業應試技巧培訓。
(三)培養及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培養方式大多局限于學校教室課堂教學,并以“考試”或“考察”的方式進行課程考核?!翱荚嚒鳖櫭剂x在課程結束后使用試卷進行測試,而“考察”則是要求學生提交某一主題的論文。但這些方式都不能很好的反映學生的就業知識掌握程度和實際就業能力的水平。實質上,大學生由于在校園內接觸的對象的局限性會導致其社會生存能力和經驗偏弱,缺乏駕馭事物的能力。因此,如若增加戶外拓展實踐課程,采取結合理論考核、實踐和情景模擬式的考核方式也許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實際就業能力的提升,并能夠相對全面地評估大學生的就業知識掌握程度、臨場應變能力和就業應試技巧等綜合能力。
三、心理學視角下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探索
(一)轉變教學觀念,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就業觀
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應轉變教學觀念,不把目光局限在當前的就業率,而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為中心,教會他們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職業規劃,認清就業形勢和自身優勢,正確合理地評價自己的才能,擺正就業心態,克服焦慮、緊張、自卑、恐懼等不良就業情緒,保持堅定平和、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就業心情,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增強自己面對逆境或困難的適應能力,這對于緩解就業心理壓力,在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具有積極意義。
(二)調整課程實施方案,完善教學內容
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應根據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不斷合理調整課程實施方案,加強與大學生招生就業處之間的合作,開展全方位就業指導工作,把就業指導貫穿整個大學生活過程中,并根據各個年級的不同特點確定指導重點,完善全過程的就業指導。就業指導課不應該只是畢業前程序性的、應急性的介紹,而應該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階段,形成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從職業理想到學業規劃,進而進行職業規劃和個人生涯規劃。 同時,需要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第一,應不斷更新國家有關大學生就業的一些方針、政策的教學內容,就業指導教師應廣泛搜集相關的就業信息等,為大學生就業打下基礎。第二,應積極探索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創業教育,并把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讓大學生掌握自主創業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理解創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創業的基本內容和方法,知曉國家有關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以期調動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推動創業的發展。第三,應增加大學生就業耐挫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辯證的看待挫折。另一方面,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就業挫折心理,掌握積極的心理調節辦法,提高抗就業挫折意識。
(三) 轉變教學方法,培養社會交往和就業技能
高校應轉變教學方法,將以“理論說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為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情景模擬和戶外體驗等實踐課程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模擬體驗,以正面面對、解決問題的方式緩解甚至消除就業壓力帶來的焦慮,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抗壓和受挫能力。同時,通過模擬訓練、小組合作練習的方式,培訓學生社會交往和就業技能。學生求職、擇業和就業過程其實也是一種人際交往過程和就業競爭過程,通過模擬訓練這種人際交往過程和就業競爭過程,以期提升在真實場景中應對并成功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及效率。(作者單位:遵義醫科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