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青?唐麗均
產教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互聯網時代為推進產教融合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行業企業需求為中心,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經營目標相結合,重新塑造產教雙方的關系,構建產教融合服務云平臺,拉近校企之間的距離,將生產和教學真正融為一體。
一、職業教育的概念和特點
《國際教育辭典》的對職業教育的定義是:“職業教育是在校內或校外為提高職業熟練程度而進行的全部活動,包括學徒培訓、校內指導、課程培訓、現場培訓和全員再培訓。”《中華人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該規定明確了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以及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和個人服務的目的。
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實用性和經濟性的特點。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生產、服務一線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針對崗位群的要求來進行人才培養。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師資配備、教學實施方面,都突出職業特色,高度重視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質的培養。在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中,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而且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職業教育側重技術和技能培養,安排比較多的時間進行校內和校外實踐訓練,讓學生掌握對應崗位的職業技能,從而順利融入到現實社會中。另外,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起決定作用的是那些既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主要通過職業教育來培養。
二、實施產教融合的重要性
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是否合格,要經過社會和企業的檢驗,學生受社會的歡迎程度是衡量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高低的標尺。因此,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須把教學過程與生產崗位相結合,把學校的教育功能與企業的生產需求相結合,職業教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雙方依托各自的資源和優勢,以互信和合約為基礎,以服務經濟轉型和滿足需求為出發點,以協同育人為核心,以合作共贏為動力,以項目合作、技術共享為載體,以文化共融為支撐,最終達到各主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產和教育活動的目的。
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可以顯著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最終實現人才培養、技術服務、以及科學研究的有機統一。因此,現代化的職業教育不僅是單方面提升勞動者的技能,而是為了整個產業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三、產教融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受到社會觀念、行業背景和政策執行力度等原因的影響,產教融合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校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能力不強
由于學校辦學規模擴大,加上行業變化快,造成師資短缺,造成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與企業需求不完全相符。學校在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方面能力相對較弱,對企業缺乏吸引力。部分專業過分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解決生產實踐問題針對性,不能和企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相對應。
(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
企業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部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主要有這樣一些原因:一是認為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對于提升企業的收益起不了作用;二是沒有把校企合作作為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途徑,對人才培養過程不關注;三是考慮管理成本、生產過程中承擔風險等因素,擔心影響產品質量和企業聲譽。
四、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教融合實施途徑
互聯網思維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互聯網思維對打破壁壘,跨界合作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借助互聯網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特點,可以打破時空界限,把更多的人聯系在一起。
(一)以用戶體驗為中心
任何商業模式的根本目標都是讓用戶滿意。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設置時,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生的情況,不能單純追求大而全的課程體系,而要充分對市場需求進行調研,了解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找到痛點。找準位置,明確方向之后,在談校企合作的時候溝通起來比較順暢,雙方在根本利益上容易達成一致。
本著“供需匹配”原則,與企業共建訂單班、工學交替班,學校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成績評定、質量評估等各個環節與企業共建共管,真正讓市場需求和用戶體驗來引導人才培養過程。
(二)跨界融合
互聯網將各行業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的行業壁壘,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很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在實施產教融合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某個專業或院系,要充分考慮企業的人才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加強院系直接的合作和資源共享。學校在對院系進行評價和資源調配時,需要從產教融合的大局進行考慮,集中優勢力量,解決產教融合中的師資、技術、場地、資源等關鍵問題。
另一方面是校企的深度融合。在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校企雙方專業負責人分工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領專業建設。學校定期派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企業派員工到學校參與課程教學和實訓。教師通過頂崗鍛煉,與企業零距離接觸,深入生產現場,增強專業技能,積累工作經驗;學校通過聘請企業技術人員、能工巧匠定期到校擔任兼職教師,把專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行業新觀念,新技術及時傳授給師生,推動和促進在校師生理論和實踐技能的提高。
(三)搭建平臺
平臺為互聯網時代提供驅動力,搭建平臺的目的是構建多方共贏的平臺生態圈。由政府牽頭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化平臺,可以促進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協會等多方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平臺為企業提供人才培訓、管理咨詢、招標采購、產品銷售、成果轉化等服務,吸引企業入駐,通過平臺了解企業需求,打通學校和企業、行業協會的交流渠道,為產教融合牽線搭橋。
五、結語
實施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是新時代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和企業要運用互聯網思維,求同存異,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和人才的持續供應作出努力。(作者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2018-2019年度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科研課題:“互聯網+”時代產教融合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研究(GS-2019-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