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亮?王自潤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對中醫醫院經濟效益低下原因進行分析,對中醫診所、中醫門診、中醫醫院、綜合性醫院近三年的數據進行調查,挖掘出醫療項目定價機制不完善、醫療機構成本管理水平較低、醫療服務實際成本增加成為影響醫院效益提升的主要原因,應在日后積極采取措施進行解決。
一、引言
醫院應重視成本管理工作,積極引入成本核算法,對各項醫療成本進行計算,促進醫療資源的優化利用,爭取用最少成本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二、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來源為國家中藥局頒布的《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選取2016—2018年綜合性醫院、中醫醫院、中醫門診、中醫診所的相關數據,主要包括患者數量、醫療機構總收支、收支比等,并對上述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醫療機構數量
據調查,2016年中醫醫院數量為3072所、綜合性醫院數量為13120所、中醫門診數量為768個、中醫診所數量為25119個;2017年中醫醫院數量為3066所、綜合性醫院醫院數量為13372所、中醫門診數量為839個、中醫診所數量為31473個;2018年中醫醫院數量為3063所、綜合性醫院數量為13119所、中醫門診數量為800個、中醫診所數量為29902個。從調查結果可知,與綜合性醫院相比,中醫醫院數量減少,2018年與2017年相比,中醫門診和診所的數量略少。
(二)患者數量
據調查,2016年中醫醫院日診療患者數量均值為6.50,2017年日診療患者量均值為6.62,2018年日診療患者數量為6.82;綜合性醫院2016年日診療患者數量均值為6.04,2017年日診療患者數量為6.32,2018年日診療患者數量為6.51;2016年中醫門診日診療患者數量均值為6.50,2017年日診療患者量均值為7.26,2018年日診療患者數量為7.83;2016年中醫診所日診療患者數量均值為9.28,2017年日診療患者量均值為8.75,2018年日診療患者數量為8.12。從調查結果可知,在醫生診療患者人數方面,各個醫療機構的患者數量由多到少排列分別為:中醫診所、中醫門診、中醫醫院、綜合性醫院。
(三)醫療機構總收支
據調查,在總收入方面,中醫醫院2016年為21452.56萬元,2017年為37251.28萬元,2018年為26790.00萬元,中醫門診2016年為755532萬元,2017年為792262萬元,2018年為1137521萬元,中醫診所2016年為15258260萬元,2017年為17535820萬元,2018年為11582621萬元,綜合性醫院2016年為61620.54萬元,2017年為75205.57萬元,2018年為928401.13萬元;
在總支出方面,中醫醫院2016年為22018.31萬元,2017年為26571.36萬元,2018年為33001.55萬元,中醫門診2016年為627117萬元,2017年為758158萬元,2018年為1058725萬元,中醫診所2016年為1325185萬元,2017年為9528462萬元,2018年為9517152萬元,綜合性醫院2016年為61255.25萬元,2017年為73251.61萬元,2018年為89525.80萬元;
在收支比方面,中醫醫院2016年為0.98,2017年為1.01,2018年為1.03,中醫門診2016年為1.20萬元,2017年為1.05,2018年為1.03,中醫診所2016年為1.25,2017年為,2018年為1.17,綜合性醫院2016年為1.24,2017年為1.02,2018年為1.03。從調查結果可知,在醫療機構收支比方面,中醫門診和中醫診所的收支情況要優于剩余兩個機構,在2016年和2017年,綜合性醫院的收支比超過中醫醫院。
四、討論
通過上文研究可知,中醫醫院經濟效益與其他三個醫療機構相比逐年降低,在醫療機構數量、患者數量、藥品收入等方面均處于弱勢,進而影響醫院整體收支比。據調查,主要與收費標準、醫療成本具有直接關系,當各類醫療成本發成改變時,勢必會對醫院經濟效益產生不良影響,主要原因如下。
(一)醫療項目定價機制不完善
現階段,醫院服務項目在定價過程中普遍存在“重項目,輕人力”等問題,價格制定單純以儀器設備折舊費為主,使用設備的次數越多,收費標準越高,在許多醫療項目中都體現出該原則,例如,中醫骨傷、肛腸類項目均需要大型設備的支持,如若需要手術,則動用的設備數量更多,相應的收費標準也隨之提升,而對于針灸、推拿等項目,由于使用大型設備的次數較少,以中醫技術為主,此類項目的收費標準相對較低。在此情況下,中醫醫院為了獲得更多收入,盲目采購大型醫療設備,引入高新技術,增設效益較高、收益較快的綜合性醫療項目,使中醫服務逐漸“綜合化”。此外,中醫醫療服務價格落后,在價格調整方面缺乏聯動機制,在醫療服務價格方面與社會經濟水平不相適應,未與藥品價格政策、醫療救助等相貼合,大部分醫院沿用以往的收費標準,收費價格滯后于真實成本,使醫院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二)醫療機構成本管理水平較低
成本管理水平對醫院經濟效益具有直接影響,較高的管理水平可提高醫院經濟效益,在相同的收費標準下,不同醫院的盈虧情況不盡相同,這便是受到成本管理因素的影響。對此,中醫醫院應立足自身經營狀況,采用成本核算的方式,對各項醫療成本投入進行細化,使醫療設備和儀器的利用率得到顯著提升,對成本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爭取以最少成本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三)醫療服務實際成本增加
在醫療服務中,價格、工作量、勞動效率等因素均會導致醫療服務成本增加,對醫院經濟效益產生不良影響,具體如下。
1.社會成本上升。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各類商品價格不斷提升,社會成本普遍上升,醫療行業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在水電費用、醫療設備采購、辦公用品、設備維修等方面的價格均得以提升,在無形中增加醫院的日常運營成本;此外,社會勞動力成本上升,需要花費更多資金聘用醫護人員,使醫院的資本投入量增加;
2.基礎設施配置增加。現如今,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各類醫療機構為了提高服務質量,紛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先進設備和技術,此舉勢必導致醫院資本投入量增加,一方面,部分醫療資源閑置,浪費嚴重,醫院的固定成本增加,變現和抗風險能力減弱;另一方面,盲目的引進醫療設備和擴建規模,導致設備和床位使用率降低,醫療服務項目固定成本分攤費用增加;雖然上述因素導致中醫醫院經濟效益降低,但是中醫門診和診所的發展仍然擁有較大優勢。通過上文數據調查結果可知,中醫門診和診所的收支均高出綜合性醫院,在投資收益方面門診和診所更具優勢。從日診療患者數量可知,中醫門診和診所的診療頻率高于綜合性醫院,究其原因,人們對中醫藥的需求增加,中醫診所和門診在醫療服務的設備、儀器等方面消耗量均低于中醫醫院,在經濟效益方面具有較大潛力和優勢。從國外醫學發展經驗來看,各國對中醫的需求不斷增加,醫生只需一張紙、一支筆即可為廣大患者服務,以簡單樸素的方式保衛國民健康,可以診所為切入點,提高中醫醫院的經濟效益。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醫院的發展不應全盤照搬綜合性醫院發展模式,而是要立足實際,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患者需求探索合理、高效的辦醫模式,通過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完善費用報銷制度、提高診療效率和醫療資源利用率等方式,用實際行動說話,使人們對中醫療法的需求得以滿足,在保衛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大學中醫藥健康服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