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榮
近年來,監管部門受理的對農村金融機構投訴量在不斷呈上升趨勢。一方面反映監管部門為公眾提供了有效的投訴渠道,使公眾的維權意識增強,維權意愿得到有效滿足;另一方面也說明,基層金融機構問題呈高發態勢,金融亂象層出不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治理亂象的根本之道,須立規則、嚴執法,追根溯源,將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行治本之道。從這種杞天憂人的使命感出發,擬從真實投訴案例,試談基層金融監管應有的執法嚴肅性,在社會中應有的擔當。
一、兩個投訴案例
案例1:王某霞離婚前被冒名貸款、離婚后被冒名擔保
2014年3月12日,王某霞丈夫的兄嫂王某軍、王某秀嫂以王某霞的名義在某合行分理處貸款3萬元,期限3年。2014年12月王某霞離婚,離婚協議載明夫妻無共同債務,但該筆貸款未歸還。2015年10月4日王某秀在另一分理處貸款14.3萬元,期限2年,私自以王某霞的名義為其擔保。2018年3月,王某霞(移居新疆省石河子市)申請貸款被拒,經查本人信用記錄,顯示其名下在某合作銀行有一筆3萬元信用貸款,并為他人擔保了14.3萬元貸款。
經調查,某分理處3萬元貸款辦理時,由時王某霞丈夫的兄嫂王某軍、王某秀一手經辦,王某霞本人未到場,亦未出具代辦貸款委托書,貸款合同上王某霞的簽字均為偽造。另一分理處14.3萬元貸款擔保。該筆貸款是在2015年10月4日辦理,貸款人為王四秀,期限兩年。貸款辦理時王某霞亦未到場(本人稱一直在新疆),貸款合同、擔保承諾書中王某霞的簽字均為偽造,亦未見王某霞授權代辦擔保的委托書。且王某霞夫婦已于2014年12月因感情破裂離婚。認定兩筆貸款為冒名貸款、冒名擔保。
案例2:鞏某全被冒名開立存款賬戶、災后重建補助款被冒領。
2009年9月12日,鞏某全所在村為5.12災后重建村。某分理處按照鄉政府提供的花名冊為村民批量開立存款賬戶、發放災后重建貸款。其中為鞏某全開立了賬號為57****9857的存款賬戶,發放20000元。貸款發放后,鄉政府又要求收回其中不符合政策的207戶貸款,分理處于2009年10月6日對已發放的207筆貸款作沖正處理,其中包括鞏某全賬戶的20000元貸款。
2011年2月22日,分理處應鄉政府要求,為災后重建戶批量開立存款賬戶,用于發放災后重建補貼款。其中為鞏某全開立了賬號為57****0109的存款賬戶。2011年2月28日,鄉政府簽發轉賬支票,支票用途為“重建款”,向鞏某全所在村32戶村民批量撥付災后重建補貼款,其中鞏某全賬戶轉入20000元。2011年3月1日,鄉政府工作人員、下鞏家村包村干部現金支取了鞏某全賬戶的20000元。
鞏某全本人對開立以上兩個賬戶、及發生的資金往來情況均不知情,于2018年2月知悉有這兩個賬戶后,對賬戶開立及資金往來情況存疑,遂投訴。
經調查,投訴中涉及的兩個存款賬戶,鞏某全本人對賬戶開立不知情。
20000元災后重建補貼款被鄉政府工作人員。在未經鞏某全本人同意或授權的情況下,蒲池分理處違規為包村干部辦理了取款手續。該筆取款憑條中取款人鞏某全的簽名由包村干部代簽。
二、對投訴的處理
監管部門接到以上投訴后,在投訴受理期限內各自作了如下處理:投訴1,責令合行收回了兩筆貸款,解除了王某霞的貸款責任,但消除相關不良信用記錄的要求未能滿足。投訴2,支持了鞏某全要求武都合行對開立賬戶、發放貸款、轉入和支取資金的原因作出書面答復的要求(未提出賠償被取補償款),責令合行作出書面答復。投訴3,劉某平征信記錄中的貸款逾期時間延長是由分理處工作錯誤造成的,責令合行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劉歲平就該筆貸款2013年2月25日至2014年12月7日間的不良信用記錄。
以上措施基本滿足了投訴人的要求,投訴人息訴。
三、問題之所在
投訴承辦部門同時對合行提出如下整改建議:投訴1,責令合行對兩筆貸款責任人作出紀律處分。投訴2,建議對分理處作出行政處罰,并責令合行對相關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投訴3,責令合行給予經辦柜員、貸款責任人紀律處分,對原鄉政府工作人員冒用他人名義辦理工交投災后重建委托貸款問題,建議將相關線索移交隴南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引發的思考
(一)銀行監管執法的彈性。銀行業監管部門的監管依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規,是有法可依的,但是不是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卻成了無法面對現實的疑問。如上三例,銀行已經明顯嚴重侵犯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但相關機構和個人卻未被依法追責。監管部門內部曾經長期提倡監管要“長牙齒”,但在基層,監管之棒總是高高舉起,緩緩落下,牙齒始終長不出來。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監管分局對機構的處罰極少。
(二)農村金融秩序整頓的必要性。農村離異婦女,無端被前夫強加債務。災后重建財政補助款被冒領。財政貼息貸款,到不了幫扶對象手中。不是個例的類似投訴,說明問題的存在不是偶發的極個別現象,需要大力整頓,以嚴肅的懲處達到懲前毖后的目的。
(三)監管部門應有的擔當。制止金融亂象,維護金融秩序,保護每一位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監管部門的職責。不放過每一例違法違規行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切實實從糾正每一起亂象做起,凈化市場,漸進達治。(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