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澤?孟茜


未來應收賬款是現在已經具備合同基礎法律關系且轉讓時基礎合同中債務人尚未開始全部履行或部分履行義務的債權或付款請求權。保理合同中以未來應收賬款轉讓在某些方面是具有債權轉讓的基本特征,但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敘做保理合同涉及到未來應收賬款債務人、未來應收賬款債權人、保理商。債權轉讓在實質上只是債權人發生變更,債務人和債權債務內容均未發生變更,即債的同一性保持不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規定的債務人抗辯權和抵銷權根本目的是在于簡化法律關系,應該進一步完善保理合同中三方主體在轉讓問題中的權利分配。換言之,抗辯權和抵銷權亦不應被縮限和空置。
一、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概念
保理業務肇始于應收賬款的轉讓。2018年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民法典合同編草案進行二次審議,專章規定了保理合同。在《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五百五十二條之一規定:“保理合同是應收賬款債權人將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人,保理人提供資金融通,應收賬款管理或催收,應收賬款債務人付款保證等服務的合同。應收賬款包括已經發生的和將來發生的債權。”故,保理業務不是流動資金貸款,也不是應收賬款質押融資。
(一)未來應收賬款的概念
依據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八條和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對應收賬款所下的定義可以概括歸納為:應收賬款是一種包含現有的和未來的金錢債權及其產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據、信用證或其他有價證券而產生的,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轉讓的付款請求權。
敘做保理的未來應收賬款則必須是在真實、合法、有效的貿易背景下產生,保理中的未來應收賬款概念可以稱作“狹義”的未來債權。一家銀行或保理公司只有對已存在基礎法律關系的未來債權才愿意交易,才會擴大保理的市場,可以說保理業務中應收賬款具有濃厚的商事色彩。正所謂,有國內貿易賒銷結算產生的應收賬款,理論上可以做國內保理業務;有國際貿易賒銷結算產生的應收賬款,理論上才可以做國際保理業務。未來應收賬款屬于未來債權,但不等同于未來債權。法諺有云:“讓與一個尚不存在的債權在法律上是不可能的(nemo plus iuris transferre potest quam ipse haberet)”,結合實務中未來應收賬款的應用,保理中的未來應收賬款也不應是憑空產生的,而應是存在現實的可履行的基礎合同,在已經具備合同基礎而尚未開始全部履行或部分履行的前提下的債權。故,保理合同中的“未來應收賬款”的定義應該為:現在已經具備合同基礎法律關系且轉讓時基礎合同中債務人尚未開始全部履行或部分履行義務的債權或付款請求權。
(二)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法律關系結構
圖1顯示,僅為單保理融資業務法律框架。單保理業務基本會涉及債權人與保理商、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保理商之間的法律關系。
1.債權人(供應商)和保理商之間的法律關系
債權人與保理商就未來應收賬款訂立轉讓合同,根據德國物權行為理論,此屬負擔行為。根據轉讓合同,保理商主要要求債權人向其移轉未來應收賬款并希望在未來能夠得到償付;債權人的主要要求則是保理商根據向其轉讓的未來應收賬款來提供預付款。
2.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在保理業務中表現的最基礎、最主要的法律關系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債權人與債務人就貨物訂立一項購銷合同,系屬負擔行為。根據購銷合同,債權人負有向債務人移轉貨物之義務,債務人負有向債權人支付貨款之義務。
3.債務人(購貨方)和保理商之間的法律關系
一般來說,保理商與債務人之間是沒有合同關系的。理論上講,債權人將應收賬款或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后,保理商有權向債務人收款。但保理合同項下的未來應收賬款轉讓除涉及到債權人與保理商之外,還涉及到債務人的利益。此時,債務人可能不知道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事實。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八十條第一款規定并未明確債權轉讓通知的義務由誰履行。為了保護債務人的利益,《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五百五十二條之三規定:“保理人向應收賬款債務人發出轉讓通知的,應當表明保理人身份并附有必要憑證。”該草案可以說是保理業務對傳統債權讓與制度的影響。
二、保理中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現狀與問題
(一)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現狀
通過法律大數據檢索工具對近十年間的我國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糾紛案件的法院判決進行檢索,結果顯示近十年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糾紛共有70份判決。
司法實踐中,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尚無明文規定商業保理中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問題,所有保理糾紛中引用的有關聯的法律依據分散于其他法律中。與保理最密切有關的法律就是《合同法》中的第五章對債權轉讓作出的相關規定。
(二)保理中未來應收賬款轉讓存在的問題
1.未來應收賬款應在何時發生債權移轉的效果
實務中,絕大部分保理商以未來應收賬款敘做保理合同時在轉讓形式上都不會采取逐筆分批型保理,而是通過采取一攬子轉讓大量現實應收賬款時一起轉讓未來應收賬款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供應商和保理商包括債務人都簡單認為未來應收賬款在轉讓合同訂立時一并發生移轉。該觀點固然能彌補受讓人在轉讓人破產程序生效日之前進行轉讓、但在該日期之后才實際產生的未來應收賬款的優先權利,但這種觀點的邏輯出發點是站在保護受讓人的立場上,簡單地采取法律擬制的方法將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債權移轉時間回溯到轉讓合同訂立的時間,具有一定的主觀片面性,缺乏理論支撐。
由于未來應收賬款并非現時存在,那么如何確定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生效的時間點,顯然對保理商來說非常重要。根據傳統的民法理論,保理合同項下的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無需取得債務人的同意,在符合民事行為的一般生效要件的前提下認為債權應當自讓與合同成立生效即發生移轉,該觀點也被司法實踐所采納。但實踐中債權人與保理商還可能約定:未來應收賬款債權自實際發生時由保理商取得相應債權及其附屬權利。
2.未來應收賬款轉讓通知何時對債務人生效
一般而言,只有轉讓實際發生以后,才可進行讓與通知。如果未來應收賬款在轉讓合同成立時發生轉移,那么在未來應收賬款實際發生之前,當事人應當通知債務人。但如果供應商和保理商約定在未來應收賬款債權實際發生時由保理商取得相應債權及其附屬權利,此時,轉讓合同未生效,只有未來應收賬款實際發生以后,才可通知債務人。
3.未來應收賬款多重轉讓權利競合問題
盡管保理商可以采取眾多措施防范風險的發生,但權利沖突的發生還是不可避免的。保理商提供保理融資,受讓未來應收賬款意在獲得完整可以對抗任何第三人的權利,即具備優先權的權利。保理中的未來應收賬款轉讓權利競合問題是指,在出現與其他權利人發生權利沖突時,保理商是否具有優先于其他權利人主張自己權利的權利。債權人可能將未來應收賬款向保理商申請敘做保理的前后,將未來應收賬款又轉讓出去。在這種情況下,保理商與應收賬款質權人之間會產生權利沖突。我國《合同法》也未就應收賬款多重轉讓情形下多個受讓人權利競合的先后順序作出規定。
三、保理中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理論探析
(一)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債權移轉時間
從理論上分析,在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債權移轉時間的界定問題上可以借鑒德國法系標志的物權行為理論,區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根據分離原則,債權轉讓合同系負擔行為,債權讓與行為系處分行為。債權人與保理商就未來應收賬款訂立轉讓合同,根據德國物權行為理論,此屬負擔行為。未來應收賬款實際產生后的債權轉移給保理商的行為系處分行為。處分行為適用客體確定原則,而債權契約僅需具有可履行性即可,不必確定至具體的標的物。故,債權轉讓合同效力和債權轉讓行為的效力分開對待,即使債權非現實存在,并不影響轉讓合同效力,待將來債權發生時,才直接發生債權轉移的效果。依據此原理,以已產生的應收賬款為標的敘做保理合同及轉讓行為發生對內效力的時點同步,且原則上應為保理合同締結后,發生對債務人及第三人的對外效力應為通知到達債務人。而由于負擔行為僅為對方創設請求權,而不直接變動權利。相較之下,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合同締結之時,該合同即生效了,但處分(轉讓)行為發生對內效力應為應收賬款產生并確定后,原因正在于要符合處分行為標的物特定現實化要求要件后,處分行為方為有效,此時處分(轉讓)行為的對外效力,因在應收賬款產生之前已完成對債務人的通知程序,該效力應與對內效力同時產生。故,在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債權移轉時間的探析上,筆者的觀點是: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敘做保理合同時,僅為保理商創設請求權而不直接變動權利,待應收賬款實際產生并確定時才發生債權移轉的效果。
(二)未來應收賬款多重轉讓的優先權
未來應收賬款的發展趨勢客觀上要求以公開的、外在的和方便查知的形式來公示出未來應收賬款的權利狀態的,這有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和交易秩序的穩定。依據德國法系的物權行為理論,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合同實質就是轉讓未來債權的債權契約,轉讓行為未生效同樣不足以導致債權轉移,只是為受讓人創設請求權,而請求權只是請求債務人作出給付,彼此之間并不存在效力的優先性(債權平等原則),任何請求權均不得以自身的存在為由,否認其他請求權的效力。雖然從我國立法中未明確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但關于未來應收賬款多重讓與下權利的歸屬,可以參考“登記在先權利在先”這種規則。
(三)未來應收賬款轉讓中抗辯權、抵銷權的行使
1.未來應收賬款轉讓中抗辯權的行使
《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明確了債務人的抗辯權。此項抗辯權應當理解為不僅包括實體上的抗辯,也包括訴訟程序上的抗辯。在抗辯事由的發生時間點上,《合同法》第八十二條未將抗辯事由的發生時間點確定為是在債權轉讓之前或之時,但債權轉讓之后,債務人還可能因某項事實產生新的抗辯權。
因以已產生的應收賬款為標的合同及轉讓行為發生對內效力的時點同步,故以現實應收賬款為標的敘做保理合同時,合同一成立及發生債權轉移,而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敘做保理合同時,待應收賬款實際產生并確定時才發生債權移轉的效果,未來應收賬款轉讓中債務人的抗辯權行使情形可能更加復雜。因為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合同生效后轉讓行為生效之前,在債務人接到轉讓通知之時與應收賬款產生并確定之時存在時間間隔。
結合圖7可知,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合同生效時間為合同締結時,依據現有《合同法》第八十條的規定債權讓與須通知債務人,債權轉讓通知債務人后只是向債務人表明應當向誰履行義務,因未來應收賬款未實際產生并不發生債權移轉的效果,在債務人接到轉讓通知之時與應收賬款產生并確定之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抗辯事實。依據前述大陸法系民法理論原理,以未來應收賬款為標的的轉讓行為發生效力的時間在應收賬款產生并確定后,而非之前進行轉讓通知的時間,那么在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應收賬款產生并確定之前形成的債務人的抗辯權可否向受讓人主張呢?如:原債權人將已產生但六個月后到期的債權轉讓給受讓人同時通知債務人,在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應收賬款產生并確定的六個月內,債務人新產生了對原債權人的抗辯。筆者看來,在此類合同中可以將債務人的抗辯權事由產生時間延后至未來應收賬款現實化之時,以保護債務人在標的物確定之前,對于既有法律關系的信賴,那么在六個月內新產生的債務人的抗辯也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另外,當事人之間有約定的應從其約定,如債務人已在受通知時已明示放棄對原債務人的抗辯權向受讓人行使。
2.未來應收賬款轉讓中的抵銷權行使
保理打破了賒銷交易的雙方互不信任的困境,因此更應該從供應鏈上買賣雙方共贏的角度分析。《合同法》第八十三條規定賦予了債務人一定條件下的抵銷權,很顯然,法律賦予債務人抵銷權的根本目的是在于簡化法律關系,免除雙方互相履行的勞力、時間和費用,提高債務履行效率,衡平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對抗性權利種類和邊界。那么如:將未來六個月產生并到期的應收賬款轉讓通知給他人,則在該履行期內產生并到期的全部對向債務均無法向受讓人主張抵銷。盡管實務中,保理商一般會將有可能會發生債務人向其履行義務的不確定性的情形納入保理合同中的“商業糾紛”中,并約定在這種情況發生的情形下保理商有權向債權人追償。在債權轉讓的語境下,該種履行便利和權利平衡亦應在一定程度上對債權受讓人產生一定輻射效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第八十三條即是該種輻射效應的體現。
故,對于以未來應收賬款為轉讓標的的抵銷權行使,應重點考慮以下因素:(1)衡平債務人與債權受讓人權利。未來應收賬款在通知轉讓時尚未形成,如以通知時作為抵銷債務形成并到期為前提,則債務人此期間的抵銷權形同虛設;(2)當事人之間有約定應從其約定,并結合各方締約時的信賴利益作為認可自身權利或限制對方權利的基點。如債務人在受通知時已明示放棄對原債務人的抵銷權或抗辯權向受讓人行使的,再如在基礎合同中已約定債務人有任意抵銷權的。前者債務人已對自身權利作出了處分,應依其意思表達;后者受讓人在受讓債權人所受讓的債權之上即已設置該項權利負擔,依債權讓與理論,該項負擔亦應隨債權一并轉移,受讓人有義務承受受讓標的權屬、性狀,即對于該項約定明知后受該權利限制約束才符合其締約時信賴利益。在債權讓與關系中受讓人承繼了債權人的地位,但對債務人而言其在債務的關系中地位和權利義務內容均未發生變更,只是履行對象發生變化。因此債權轉讓在實質上只是債權人發生變更,債務人和債權債務內容均未發生變更,即債的同一性保持不變。抗辯權和抵銷權亦不應被縮限和空置。
在保理行業這一背景下,未來應收賬款的定義理應區別于未來債權,即是一種現在已經具備合同基礎法律關系且轉讓時基礎合同中債務人尚未開始全部履行或部分履行義務的債權或付款請求權。實務中保理商的一攬子做法忽略了從理論上分析以未來應收賬款轉讓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夠不斷探索保理業務中債務人和保理商的衡平保護,促進保理行業的良性發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