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航?池莉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問題也隨之出現,成為當下的焦點話題,對于這些環境問題切實關系著我國社會公眾的利益,也關乎著社會未來發展的根基。我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環保資金想要解決已經產生的這些環境問題,并希望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環境問題的產生,針對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及環境管理的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也就成為了國家審計的重要職責。本文重點分析當下我國政府在開展環境績效審計工作時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建議,希望能夠對推動我國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的工作發展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的定義
政府環境績效審計就是由國家審計機關按照一定的標準,運用特定、綜合、系統的方法對被審計單位履行的受托環境績效責任情況進行審查與分析,從而提出能夠有效提高環境管理績效的建議,促使受托環境績效責任承擔者更好地履行環境績效責任的特殊審計活動。
二、我國在開展政府環境績效審計時存在的問題
(一)尚未形成完善的環境法律規范與標準
目前,我國雖已建立起一系列與環境保護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制定過程中缺少更加細化的操作標準,過于籠統,僅是規定了環保部門與相關部門的職責和權力,沒有明確表示出審計部門及其人員在環境保護監管中的權限,同一項目多個部門參與,這就給國家審計機關在實施環境績效審計的過程中帶來了難度,使得審計機關的職能不能充分發揮。而環境績效審計標準的缺失也不利于發揮審計機構的監督作用,沒有統一的評價參照標準,審計人員只能依靠自身的專業經驗進行主觀判斷,使得審計風險增加,導致最終出具的審計報告缺乏權威性。
(二)環境績效審計人員缺乏專業勝任能力
對于開展環境績效審計工作的人員來說這是一項比較有難度的工作,其所涉及到的學科門類比較多,需要審計人員具備較寬的知識面,既要了解基本的績效審計工作,也要理解環境審計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而環境績效審計在我國開展的時間也不長,審計人員缺少對于環境管理、環境經濟評價等領域專業知識的了解,也缺少開展環境績效審計方面的實際經驗,無法完全勝任環境績效審計的工作。
(三)利益相關者對環境績效審計的認識不足
環境績效審計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被審計單位、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這些利益相關者不能正確意識到環境績效審計的作用,限制了審計范圍的擴大和審計作用的發揮,給審計工作帶來了阻礙,影響審計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四)環境績效審計的方式與方法不夠完善
眾所周知,審計一般采取事后審計的方式,而此方式卻不適用于環境績效審計。環境績效審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評價審計項目對于環境造成的影響,是為了保護環境,而在環境污染已經發生之后再進行審計,其破壞力是不可挽回的,審計效果也具有局限性。環境績效審計的評價方法仍局限于財務審計的思維框架,采取傳統的審計方法進行審查,對于環境法律法規的建立與執行情況以及環境管理等問題關注不夠。
(五)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針對環境績效審計的評價指標較多,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在對某審計對象進行環境績效評價時,單個指標不能全面代表該對象的環境績效,而且同一指標在不同被審計環境中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來進行評價,往往會造成數據高低不一,使得評估結果偏于主觀,增加審計風險。
三、推動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發展的對策
(一)完善環境績效審計的制度建設
對于環境績效審計的政策制定中,要清楚界定審計機關在環境績效審計中的地位、職責以及權限范圍等,制定詳細的政府環境績效審計工作指引,使得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能夠建立規范化的程序。針對具體的審計對象,結合國家政策法規、地方性政策法規、國際標準、行業標準、資源環境保護相關的具體標準等來構建相應的評價標準。審計人員在實務工作中應在權威性標準與非權威性標準相結合的基礎上選擇評價標準,及時收集整理環境績效審計的相關案例,從審計內容、事項、技術方法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為審計工作標準的構建積攢材料,同時也為具體的審計工作積累具有可操作性的經驗。
(二)提高環境績效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
優化人才引進制度,與高校進行合作,直接引進政府環境績效審計所需的專業人才,組建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綜合利用專業知識與技術優勢。對于現有審計人員開展補充環境審計方面的培訓,聘請專家教授,為審計人員進行講座培訓,開設相關課程,在環境管理、生態學、社會學等方面提供指導,促進審計人員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提升,建立后續教育培訓考評制度。同時可以聘請外部相關領域專家,利用專家的專業知識,協助完成審計任務。
(三)提升利益相關者對環境績效審計的認可度
要使審計機關認識到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重要性與益處,充分發揮國家審計的職能。此外,還要把政府受托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納入到績效評估與績效考核體系中,與經濟指標一起進行評估,不斷地鞭策政府積極履行所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同時,要使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到對環境績效審計的監督中,增強我國環境績效審計機關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對此,審計機構應該優化審計報告的組成內容與發布形式,增強審計報告可理解性,對于專業的詞匯進行注釋說明,使得社會公眾能夠清晰明了的看懂審計報告,且審計機關不應僅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報告,還可在保證謹慎性原則的前提下,以較低的成本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進行相關普及,利于環境績效審計工作的開展。
(四)優化環境績效審計的方式與方法
環境績效審計屬于新事物,所以在進行審計時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審計程序與方法,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傳統的實驗法、面談法、抽樣調查與案例分析法、文件檢查法等一般方法之上,結合目標導向法、分析性復合法、環境費用效益分析法等特殊方法進行審計。同時要改變事后進行審計的方式,加強對項目的事前和事中審計,對項目進行實時跟蹤,拓寬審計范圍,降低由于沒有及時發現問題而造成重大損失的風險。
(五)完善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結合環境績效審計的特點,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標。目前,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大多為非強制性指標,對此應轉變思路,從宏觀視角進行績效指標評價,再分層級逐步落實到具體項目中。指標的選擇也要遵循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評價。(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