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怡
近年來,產業集群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現象和重要動力,集群創新能力的提升成為政府和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產業集群內部多元化的主體及要素組合成為復雜、動態、有序的知識網絡,帶動集群內企業進行合作創新。在分析創新網絡結構的基礎上,探討集群創新網絡運行機制,為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對專業化和創新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單個企業僅憑自身資源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市場競爭方式由單一企業競爭逐漸轉變為產業集群競爭。通過與研究機構及供應商等進行創新合作,企業能夠獲取新的理念、技術,利用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作為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模式,產業集群獨特的組織結構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及傳播通道。在產業融合趨勢下,企業創新模式由個體自主創新逐漸轉變為集群合作創新。而集群創新能力的提升則依賴于創新網絡的構建,通過集群內企業與相關教研機構等主體之間靈活的互動機制和高效的創新模式實現集群整體帶動企業個體的創新。
二、集群創新網絡
(一)創新網絡內涵特征
對創新概念的解釋最早由Schumpeter(1912)提出,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討論了企業生產中進行的線性創新活動。Freeman(1991)首次提出創新網絡概念,將創新網絡定義為企業為實現系統性創新進行的一種制度安排。早期的“線性范式”創新研究逐漸轉變為企業與其外部環境聯動的“網絡范式”創新研究。Chesbrough(2003)則提出開放式創新概念,強調企業通過整合外部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創新網絡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網絡結構體系及創新網絡合作三方面構成。其中,創新網絡主體包含高校、研究機構等知識創造機構,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同行合作及競爭者等知識應用機構,政府、金融機構、協會組織等創新環境優化機構;創新網絡結構體系主要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研發系統、創新服務支持系統;創新網絡合作指的是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產學研合作、垂直及水平合作關系。創新網絡作為一種空間交互作用的過程,具有系統性、動態性、開放性等特征,是集群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路徑安排。
(二)創新網絡結構
1.創新網絡結點
創新網絡結點即創新主體,主要包括以下組織機構:一是高校及科研院所,是創新的源頭所在,不斷為創新網絡輸出最新創新理念及成果。通過產學研等方式,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夠將知識創造市場化,同時也降低了核心企業的知識創新支出。二是企業,包括核心企業及其上游供應商、中游合作及競爭企業、下游客戶等。上游企業為核心企業供應生產所需材料、零部件等,決定了核心企業創新產品質量;中游合作企業與核心企業進行創新合作,共同提升創新競爭力;同業競爭企業則能夠在市場競爭方面對核心企業形成壓力,推動核心企業加快創新進程;下游客戶在為核心企業創新產品提供銷售渠道的同時,還能將產品市場信息反饋給核心企業,指導后續創新嘗試。三是政府、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用以規范市場行為,營造良好創新網絡運行環境,并在市場失靈時保證創新網絡能夠順暢運行;金融機構是包括銀行、基金、保險等在內的資金融通機構,為企業創新活動的進行提供資金支持;中介機構則包括咨詢公司、事務所、行業協會等,可利用其專業知識及信息協助企業進行投資選擇和戰略決策,降低企業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
2.創新網絡關系鏈接
創新網絡各節點之間正式與非正式的聯系構成了創新網絡的關系鏈接。企業處于創新網絡復雜關系網的中心,通過知識、信息、資本的轉移與創新網絡其他主體建立關系鏈接。核心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中游合作及競爭企業、下游客戶通過產品、技術、人員等交互流動建立鏈接形成產業集群;也去與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利用各自優勢資源共同進行創新研究,建立知識鏈接;政府通過完善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制定優惠政策、提供扶持資金等激勵措施鼓勵并支持企業創新;企業與金融機構進行產融合作,暢通融資渠道,建立資金鏈接;與中介機構就其所在領域進行專業化服務合作,建立服務鏈接。由以上關系鏈接構成了知識創新系統、技術研發系統、創新服務支持系統,最終形成創新網絡結構體系。
三、集群創新網絡運行機制
(一)組織機制
產業集群是包含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主體在內的復雜空間組織形態,集群內主體作為網絡結構中的重要節點,其鏈接方式對集群網絡結構及運行具有重要影響。各主體以平等的合作關系為基礎,進行長期性的創新合作,維持創新網絡有效運行。知識經濟背景下的高度專業化分工致使企業對集群內其他主體的合作需求增加,各主體間的創新依賴程度也日趨緊密,從而對集群主體合作創新有很好的激勵作用。集群網絡組織摒棄了傳統上僵硬的組織形式,具有更大的彈性和靈活性,在外界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在合作中面對不確定因素也能夠通過網狀組織結構靈活解決矛盾分歧,提升創新效率。
(二)學習機制
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學習和交流是產業集群的創新源泉,也是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運行的重要驅動力。企業間的技術差異是企業進行學習的動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通過主動和被動學習與集群內其他主體進行互動提升。企業通過向外部機構學習來獲取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新產品研發以及技術升級,推動企業不斷創新進步,在高速發展的市場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產業集群中靈活的網絡結構也促使企業之間、企業與其他主體之間能夠以順暢而又低成本的方式進行互動學習以及知識的轉移,實現集群內的知識溢出及資源共享,從而推動產業集群的合作創新。
(三)競爭與合作機制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高速更新換代的科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然而創新的難度也不斷增加,于是合作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競爭機制能夠驅動企業增強自身創新能力,縮短創新周期,降低創新成本,獲取競爭優勢。合作機制則促使集群內企業進行資源共享,通過優勢互補或強強聯合等方式實現合作共贏。產業集群的網絡組織結構決定了其競爭力不僅僅是單個企業競爭力的簡單加總,而是集群內企業競爭力的有機結合。集群內企業通過開展基于合作的競爭,在整體提升競爭力的同時爭取自身更大程度的競爭優勢,從而推動產業集群合作創新持續發展。
(四)擴散機制
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各節點之間建立鏈接進行知識、技術、資金等資源的傳播,集群內主體之間學習交流的過程也是知識溢出和技術擴散的過程。高校及科研機構將最新知識研究成果向企業輸送,企業則依據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需求有針對性地反饋給高校及科研機構,增強知識技術的實用性。集群內企業之間通過人才交流、研發合作、企業聯盟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交流,使企業間聯系更加密切,創新資源流動也更為順暢。與此同時,產業集群內勞動力及信息等資源的高流動性使集群網絡更為密集,增加知識溢出的廣度和深度,加速了創新知識技術擴散,促進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持續提升。
四、結語
產業集群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靈活多變而又緊密聯系的集群創新網絡結構體系,網絡結構為集群創新的各類主提供了高速順暢的網絡通道、搭建了良好的網絡平臺。集群創新網絡的運行機制形成了產業集群創新的比較優勢,決定了企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是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獲取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本文基于創新網絡結構分析,探究了集群創新網絡的運行機制,以期為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建設后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作者單位:廣州大學)
基金項目:珠三角典型制造業創新網絡空間結構與演進機制(2018WQNCX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