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涼山彝族地區作為我國主要的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脫貧攻堅任道重遠,家風家訓作為民族的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微觀載體,有利于將涼山彝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內化為家庭價值觀,推動涼山彝族地區脫貧攻堅,促進民族團結,對涼山彝族地區精準脫貧和社會文化發展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家風家訓基本內涵
近年來,學者們對家風家訓內涵的研究逐年增多。雖然學者們對家風家訓的見解各有不同,但綜合來看,學者們的界定中仍存在一些共同之處,比如,普遍認為家風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內隱性和外顯性特征;家訓則是家風的外在形式和有形載體,是對家風的文字化凝練與表達,對家風傳承起到記載、傳播和固化的功能;家訓和家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們共同的載體是家庭。這些共同之處有利于我們理解家風家訓的基本內涵。
二、涼山彝族地區家風家訓建設問題現狀
在四川涼山彝族地區的脫貧攻堅過程中,鄉風文明建設一直是其題中之義,為此,涼山彝族地區的家風家訓建設也在逐步開展,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不斷推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當地居民對統一規劃的家風家訓認可度不高
在涼山彝區家風家訓建設過程中,由于新農村建設中的異地扶貧搬遷安置等工作均是在政府統一指揮下開展,新村中的家風家訓建設指導工作也是統一開展,缺乏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話語體系研究和家族文化的個性化挖掘,導致部分村落和家庭的家風家訓千篇一律,缺乏辨識度,更缺少家庭成員認可,難以落地。
(二)當地農村較低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層次導致家風家訓建設缺少文化土壤
涼山彝族地區屬于典型的集中連片貧困區,由于當地人口出生率高、教育重視程度低、交通不便等原因,其教育水平一直低于西部平均水平,部分村落普通話難以推廣。這種情況下,以全國通用的家風家訓建設方式在當地推廣勢必難以開展,導致水土不服。此外,涼山彝區參差不齊的公民素養也導致家風家訓推廣困難。
(三)當地村民領袖與文化能人的帶頭作用亟待挖掘
在涼山彝族村落,部分村民的普通話溝通能力欠缺,對當地風俗文化的繼承與總結也難以承擔,但少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開闊視野的當地農村文化精英可以起到較好的帶頭作用,并且在當地民族文化的挖掘中發揮重要功能。從目前來看,這些民間領袖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尤其在貧困村,更多采取行政命令式的推廣,效果甚微。
(四)部分家庭教育空白,校園教育缺乏聯動
在彝族傳統家庭教育中,家風家訓建設是耳濡目染的,是潛移默化的,主要對家庭成員的倫理道德、文化知識、為人處世等進行教育和培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存需要,家庭更加注重知識文化和生存技能培養,而導致部分家庭教育中缺少家風家訓教育,學校在政府和教育系統的倡導下雖然積極響應,但缺乏社會和家庭的聯動,難成氣候。
(五)部分落后的思想觀念與民族習俗成為個別地區家風家訓建設的動力阻礙
涼山彝區的文化發展有著自身的文化脈絡和價值傳承,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文化特色與傳統,成為涼山彝族同胞約定俗成的規則。但是,這些規則中有部分已經不適于現代社會發展,比如過于鋪張浪費的婚喪嫁娶和待客之道,已經在現代社會中成為涼山彝區部分家庭脫貧的阻礙,甚至導致了脫貧家庭再次返貧。因此,如何沖破落后思想觀念束縛也成為家風家訓建設成功的關鍵。
三、涼山彝族地區家風家訓建設改進對策
(一)構建政、校、企、村社與家庭的聯動機制
家風家訓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微觀的家庭個體,但家庭中家風家訓的培訓仍舊離不開政、校、企、村社的外部指導與氛圍。在涼山彝區脫貧攻堅中家風家訓建設更要突出積極向上、自力更生的精神風貌,與學校和社區形成良性互動,初步形成層層聯動的建設機制,最終,通過政府引導宣傳、村社典型帶動、學校教育培育等方式共同促進家風家訓建設落地生根。此外,教育是在涼山彝區的思想扶貧中起著基礎性的文化扶貧、智力扶貧的作用,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將為家風家訓建設的開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土壤,提高家庭成員的接受能力。
(二)發揮大學生村官和第一書記積極作用,挖掘彝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統一指揮下,眾多大學生村官和第一書記奔赴涼山彝區開展脫貧攻堅戰。這些干部相對來說具有眼界寬、知識豐富、文化水平高等優點,他們在對彝區同胞的日常工作中能夠以較高的文化能力對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提煉和總結,結合當地現代化生活方式和每個家庭的特點為他們家風家訓建設獻策獻力,這可以有效破解行政式的千篇一律的建設現狀,提高家庭成員的認可度,讓家風家訓建設入腦入心,而不是停留在紙面上。
(三)充分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調動家風家訓建設積極性
內生動力是涼山彝區農村開展家風家訓建設的第一動力,是村民對家風家訓建設提高認可度的基礎。因此,在家風家訓建設中,首先要從思想上、精神上讓村民重視,理解家風家訓建設的必要性,具有開展該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在每一個家庭的家風家訓建設中家庭成員都不能缺位,讓他們參與家風家訓的提煉與挖掘,決不能搞村干部大包大攬。
(四)注重挖掘涼山彝區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尋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生存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移風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彝族同胞由于其生活空間相對固定且居于內陸,千百年來受外界文化影響較小,完整了保存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俗傳統。這些民族文化成為彝族的精神支撐和代際傳承的實質內涵,促進了當地彝族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在現代化背景下,一些原始落后的民族傳統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絆腳石。因此,有必要對涼山彝區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充分挖掘和提煉,剝離落后封建的文化負資產,找到先進民族文化與現代話語體系的對接方式,讓在彝族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和思想扶貧中真正起到引領作用。(作者單位:四川商務職業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科研項目《家風家訓建設在涼山彝族地區思想扶貧中的重要作用與現實路徑》(YZWH1813)研究成果和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GZY18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