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卓謙 付國豪 ●金惠真 柳玉鵬 莫然
“閱兵時長80分鐘、總規模約1.5萬人、各型飛機160余架、裝備580臺(套),是近幾次閱兵中規模最大的一次。”24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舉行第一場專題集體采訪活動,透露了大量關于國慶閱兵的細節。國慶閱兵的演練視頻和照片近日在社交媒體刷屏,引發民眾點贊及多方關注。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24日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說,此時此刻,我們足以告慰先烈:這盛世,如您所愿。
據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本次閱兵活動按閱兵式、分列式兩個步驟進行,時長約80分鐘。閱兵編59個方(梯)隊和聯合軍樂團,總規模約1.5萬人,各型飛機160余架、裝備580臺(套),是近幾次閱兵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表示,這次閱兵具有多個創新亮點和鮮明特點。徒步受閱方隊將按改革重構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編組,全軍各大單位均有力量參閱,不少方隊是首次亮相。安排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部分新型武器裝備受閱。繼朱日和沙場閱兵和海上專項閱兵后,首次亮相的新型武器裝備比重較高。絕大部分方隊編設將軍領隊,由受閱部隊2名指揮員共同擔任,將軍人數超過以往,是歷史上高級指揮員受閱數量最多的一次。這次閱兵首次借助仿真模擬系統,對總體方案進行推演論證,對方隊編組、隊形變換和受閱狀態等進行三維立體實景模擬展示,在改進編組方式、提升觀瞻效果上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據了解,此次國慶閱兵未邀請外軍方隊參閱,也沒有邀請外軍領導人專程來華觀看。屆時將有97個國家的188位駐華武官應邀觀看閱兵活動。
針對閱兵參閱裝備問題,閱兵聯合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副參謀長譚民24日表示,國慶70周年閱兵的武器裝備有兩個特點。一是所有受閱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其中包括我軍部分新型裝備,集中展現我軍聯合作戰裝備體系構成,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我國國防科研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受閱裝備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較高。具體說就是,指揮控制能力更強,打擊精度更高,戰場適應性更好,作戰效能更大。
法國《費加羅報》、新加坡《海峽時報》等多家外國媒體24日均對國慶70周年閱兵活動給予高度關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俄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的話評論稱,預計中國將在本次閱兵式上展示多款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型裝備,這凸顯出現代化中國的力量和決心。多家韓媒在報道中不約而同地引用了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的數據。韓國《首爾新聞》還在標題上直接寫道:“中國通過史上最大規模閱兵式,展示力量。”而“東風-41”洲際導彈是否亮相閱兵,則成為日韓媒體關注的焦點。韓媒報道稱,“東風-41”導彈的射程達1.2萬至1.5萬公里,北美全境都在射程范圍內。其重量約80至100噸,最高速度達到驚人的25馬赫。近期北京長安街的地下人行道剛進行了加固作業,因此有分析認為,此舉或為“東風-41”導彈參加閱兵做準備。譚民24日在回答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有關提問時說,請大家拭目以待,“相信不會讓你失望”。
此外,吳謙24日否認了在閱兵活動上展示新型武器裝備是在“秀肌肉”的西方媒體所謂分析。他說,在中國軍隊發展壯大的歷程中,總有一些人或者勢力喜歡進行不實炒作。他們頭腦中有一些非常奇怪的邏輯:如果中國軍隊展示武器裝備就是“秀肌肉”,如果不展示就是“不透明”。“我覺得對付這種邏輯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70年來,中國軍隊的發展壯大有目共睹。我們既沒有意圖,更沒有必要通過閱兵來‘秀肌肉。70年來,中國軍隊的世界貢獻有目共睹。我們自身越強,為世界和平提供的正能量就會越多。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中國軍隊將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積極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沿著中國特色強軍之路闊步向前。”
近日,閱兵空中梯隊演練的視頻和照片刷爆社交媒體,民眾紛紛表達對祖國日益繁榮富強的自豪感。吳謙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70年前,在開國大典的閱兵式上,當時我們的飛機不夠,只有17架。周總理說: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70年彈指一揮間,新時代的中國,早已山河無恙、國富兵強,我們的飛機再也不用飛第二遍了。此時此刻,我們足以告慰先烈:這盛世,如您所愿。▲